生地,山水根脉

党双忍 原创 | 2019-03-29 18:05 | 收藏 | 投票

  在我国,按照用途,国土被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这个分类,由来已久。进入新时代,已经显得很不合理。比如,陕西秦岭,原本是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用地占85%,森林覆盖率72%。秦岭森林是野性天堂,而这些森林的立足之地,却被长久的划入了“农用地”。我们常说“秦巴无闲草”,也就意味着“秦巴无闲地”。人类认定的“未利用土地”,其实在自然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有着各自的用处。

  草原、湿地与森林一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都是“绿水青山”,都是“金山银山”,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承载者。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重新划分土地用途分类,跟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步伐。

  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率先使用了“生态用地”一词。生态用地,可简称“生地”。“生地”,生态安全之地,生命安全之地。“生地”是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安全的关键土地。全球所有的土地,都具有主要生态价值。然而,唯独“生地”对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生地”所承载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退化及减少自然灾害、维系区域生命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等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的生态功能,已经被各界广泛接受。森林承载生态功能,森林地自然是生态用地。草原是典型生态系统,草原地也是生态用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自然也是生态用地。湿地、森林、草原是最重要的生态用地。在现行土地分类中,“未利用地”是单独一类。其实,人类“未利用”的河湖、草地、湿地、苔原、荒漠、冰川及永久积雪等,皆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应当划入生态用地。也就是说,生态用地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

  生态用地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之基础”。保护生态,首先要保护生态用地。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严格的生态用地保护制度体系。过去曾确认,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今天,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治理的地位尴尬,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用地予以保障。

  土地是命根子,这里的土地,包括生态用地、农耕地和建设用地。本次机构改革,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治理划归一个部门,重新划分国土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顺应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潮流,将国土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生态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考虑到三大类用地的战略缓冲需要,在三者的基础上增加一类“缓冲用地”。“缓冲用地”是三大基本类型的边缘性用地,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在三大基本类型用地之间转换。与此同时,应当明确划定永久生态用地和永久农耕地。永久生态用地、永久农耕地具有“法律刚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挤占挪用,严禁参与“缓冲”。在这件事上,一定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