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追求

冯仑 原创 | 2019-03-04 12:5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看隈研吾的展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地产商和建筑师的关系。

  我们做地产,从第一天开始就需要和建筑师合作。就像做服装,首先要选服装设计师一样,地产商怎么样选择建筑师,也是一个特别有挑战的事情。从产业研究的角度来说,服装行业和建筑行业是最可类比的行业,也是后发者有可能实现快速追赶的两个行业,3 到 5 年就可以脱颖而出。这两个行业中,基本上很多事自己都不用做,选对一个建筑师,或者选对一个设计师,再把广告做好,立即就能变成行业中的「黑马」。

  但是像航天、飞机制造这些行业,后来者就很难赶超。据研究,即使假定钱可以无限地花,从零开始到赶上也要 70 年,因为这些行业的系统太复杂,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

  既然做地产是一个这样简单的事,我们怎样选择建筑师就非常重要。做了几十年地产,我发现,一般来说,选择建筑师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选择最保险的,就是行活。大家都不知道是谁设计,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标准的东西。盖写字楼一定方方正正,绝对不会这里支出来一块,那里翘出来一部分。

  另外一个是选艺术家型的设计师。比如北京的「大裤衩」,这就不是行活。它的建筑师是一个思想家、艺术家。选这类的建筑师往往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说,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在「大裤衩」之前,库哈斯真正做成的作品没超过 2000 平米。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想象力的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足以引起很多的思考,但他设计出来的作品,真正被企业商业应用的很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产商在做项目的时候,如果是非常成熟的地块,一般就选行活。

  另外,地产商做建筑自己不用,是别人用,要售卖,客户可能还要再交易。在 CBD 这样的地方盖楼,如果一开始就选了库哈斯,那基本上就不要考虑商业的事。因为没有人再会接手这个建筑,卖不掉。

  当然,选择艺术家型的设计师,也有很大的收益,在市场上有非常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潘石屹,他在选建筑师这个事情上就做了创新。他盖的楼都叫 SOHO,建筑师是扎哈·哈迪德。因为这些建筑很独特,大家就很关注。

  所以,我有个体会,要成为好的地产商,一定要选择「对」的建筑师。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块,会选不同的建筑师。难做的地,就偏艺术一点,有广告效果。

  我们有过一个很有趣的经历。我们在天津有一个项目,当时选的设计团队,是一个荷兰的很前卫的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设计的这个建筑不是方方正正的,是按照天津最早的历史,根据人走出来的路径,所留下的痕迹,投影做出来的映像,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建筑。但是这个规划始终通不过。因为有关部门的领导觉得在拆迁的地方,做一个方方正正的建筑就好,不需要这么前卫,也用不上艺术家的这些观念。

  因为通不过,我们就得天天去给人讲。后来我找到一个领导,这个领导水平比较高。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讲技术,只能讲哲学。我去替你讲。」然后这个领导约了市里管这件事的领导,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个事情。他说,「天津就好比是一片森林。森林里面偶尔有几棵竹子,其实并不影响森林,还让森林更丰富。是不是?」那个领导说,「是啊。」他说,「这个项目就是在栽竹子。」结果就批了。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地产商和建筑师怎么样让政府接受这种创新类建筑,有时候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我跟隈研吾也有过合作。纽约世贸中心重建以后,我们在重建的楼里做「中国中心」,也面临选建筑师的问题。做这个空间,我们想要做到 6 个字:「很中国,很现代」。如果做得「很中国,但是很土」,放在纽约,不合适;如果做得「很现代,但是跟中国没关系」,也不合适。

  有了「很中国,很现代」这个方向以后,我们看了一堆建筑师的名单,后来还是决定选日本的建筑师。

  为什么没有选中国的建筑师?当时中国年轻一拨的建筑师还在成长;年长的呢,又没有经过这种挑战。纽约的这些建筑规范跟他们的经验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就在日本的建筑师里头选,找到了隈研吾。他读书就在纽约,而且也在纽约执业过,对纽约市场的规范、要求、审美都了解,有经验。

  我也到日本参观了他的作品和他的公司。日本建筑师跟前面讲的两类建筑师有所不同。前面讲的两类,要么是做行活,低成本,快速赚钱。活做得很快,也没大毛病,基本上就是 60 分、70 分的水平。要么就是欧洲、美国的一些偏艺术的建筑师,他们有观念、有理论、有体系,他们在观念上下功夫,但是他们在材料上其实不怎么下功夫。

  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找到日本的建筑师,隈研吾。他也很高兴,我们合作了两年,用各种材料试验怎么才能在纽约这个空间做到「很中国,很现代」。虽然最后因为项目拖了很久,最终没有采用他的方案,但在我们合作期间,很多细节都让我感动。建筑师还可以这样,既坚持自己的理念,又对本土文化进行发掘,对在地材料进行研究,然后把这些都结合起来,让传统的材料有不一样的感觉,让习惯的用法变成一种不习惯的视觉效果,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隈研吾和其他一些日本的建筑师有个特点,坚持长期就做一件事情,把材料这件事情做好。把材料做好其实是建筑师的基本功。隈研吾他们长期在这上面做,我们看到他们把很多实验性的材料拿来做试验,我没有看到中国的建筑师有这么下功夫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和日本建筑师的差距。我们的建筑师大部分的追求还是在行活上,因为中国建筑市场太大,房子盖得太多,大部分人做行活就可以养活自己了。极少部分人在一些小建筑上有一些探索,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太大的实验可能也没有人给这么多钱,所以做了很多小建筑,得了很多奖。

  我觉得未来,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建筑师,像隈研吾一样,把本土文化、在地材料、现代理念结合起来,让建筑既有本土文化的亲近感,同时在视觉上、在被触摸的时候又很不一样。建筑给所有人的联想和唤起的记忆都是在地的、自己的,但体验又都是现代的,甚至是超前的一种追求。因为他有这样的实践和追求,所以我觉得隈研吾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尊敬的一个建筑师。隈研吾在北京也和很多地产商有合作,做了一些建筑。

  我觉得,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好的建筑不应该都是由这些中国以外的建筑师来做,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应该有更大的成长、发展的机会。我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跟中国的建筑师们一起来做类似隈研吾做的实验,有这样的发展,也取得这样令人尊敬的成绩。

个人简介
生于1959年。现任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是万通集团董事及执行董事、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通国际集团高级董事。
每日关注 更多
冯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