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二十四孝”的解读方法

廖生明 原创 | 2019-04-01 13:43 | 收藏 | 投票

 郭居敬“二十四孝”的解读方法

廖生明

  一、寓言故事解读与典型故事解读。寓言故事解读就是把郭居敬“二十四孝”当作寓言故事来解读,致力于探求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典型故事解读就是把郭居敬“二十四孝”当作孝的典型故事来解读,侧重于学习模仿故事主人翁的行为,或者认为郭居敬“二十四孝”是在倡导愚孝。郭居敬“二十四孝”有不少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明显的寓言故事的特征。还有一些故事本身是真实生活中的故事,和寓言故事明显地不同,但若把这些故事当典型故事来读不仅没有正面的意义,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反之若把它当寓言故事来读则可。如把陆绩《怀橘遗亲》当寓言故事来读,它体现的是孝源天理的思想。如果把它当典型故事来读,让小孩简单模仿陆绩的行为,岂不是培养小孩偷东西的习惯。把郭居敬“二十四孝”当作寓言故事来解读,更符合它作为朱子《小学》配套教材的创作目的,不仅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更有利于培养小孩子思考问题的兴趣与能力。郭居敬“二十四孝”原是以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或称呼作为故事和诗的标题的。在流传过程,不知何人把每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加以概括。这样的概括便于记忆,但也限制了人的思维空间,使人只注重故事主人公的行为而忽略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四字标题的引导,大多数人把郭居敬“二十四孝”当典型故事来读,认为越是用愚蠢的办法尽孝越能展现孝心,或者把郭居敬“二十四孝”视为倡导愚孝而加以排斥和否定。封建统治者推崇郭居敬“二十四孝”并且倡导愚孝,比如许多府县志中有大量愚孝的典型,进一步强化视郭居敬“二十四孝”为倡导愚孝的认识。

二、不同思想背景的解读。读者思想背景不同,从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中读出的意义也不同。具有儒家思想背景的人,可以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读出大量儒家思想,甚至可以读出其中包含的儒学的基本结构。具有道家思想背景的人,可以从郭居敬“二十四孝”读出大量的道家思想。具有佛教思想的人,可以从郭居敬“二十四孝”读出大量的佛教思想。平民百姓,可以从郭居敬“二十四孝”读出大量的平等思想。封建统治者,可以从郭居敬“二十四孝”读出大量的等级思想。具有儒家理论背景的人,可以从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中读出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孝源天理。大象和鸟能够帮助舜干农活,说明大象和鸟把舜当朋友,当然舜也把大象和鸟把舜当朋友,说明舜的孝不仅限于亲亲、而且达到了仁民、爱物的境界了。这个故事也可以解读为天、大象和鸟也有孝心,故能被舜的孝心所感动。具有佛教思想的人可能把这个故事解读成孝能够得到回报。具有封建等级思想的人,可以从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读出卑者应该不顾自己的年龄身份去取阅尊者的欢心。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可以从《戏彩娱亲》故事中读出孝就是保持童真的生活。具有平等思想的人,却可以《戏彩娱亲》故事中,读出老莱子一家人的平等思想。郭居敬“二十四孝”能够长时间广泛地流传、传播,是以社会各阶层的人,不同思想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中读出符合自己的口味的东西分不开的。从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配合朱子《小学》孝部分的教育看,以儒家特别以理学理论来解读郭居敬“二十四孝”,才能符合郭居敬创作意图,和他所赋予“二十四孝”的意义。今天我们用理学的理论尤其是孝道理论去解读郭居敬“二十四孝”,不仅较符合“二十四孝”的真意,而且更能读出其中积极正面的意义。

三、不同层次的解读。从规范层面看,郭居敬“二十四”包含十二方面内容:(1)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 《孝感动天》与《亲尝汤药》)。(2)晚辈应该为亲人分忧,排除危险,并把亲亲与爱物结合起来(《恣蚊饱血》与《扼虎救父》)。(3)孝就是把内在于人性之内的孝心展现出来(《怀桔遗亲》与《扇枕温衾》)。(4)要突破妨害尽孝的世俗观念,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尽孝(《戏彩娱亲》与《涤亲溺器》)。(5)对父母生养死葬的义务是无条件的,不可推卸的(《埋儿奉母》与《卖身葬父》)。(6)孝就是要尽力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行佣供母》与《弃官寻母》)。(7)孝就是要在饮食方面尽力照顾亲人(《百里负米》与《拾葚异器》)。(8)孝就是在亲人生病时,尽力满足他们在饮食方面的愿望和要求(《鹿乳奉亲》与《哭竹生笋》)。(9)孝不仅限于报答养育之恩(《涌泉跃鲤》与《乳姑不怠》)。(10)孝包含对亲人过错的宽容(《芦衣顺母》与《卧冰求鲤》)。(11)孝就是唯亲人的心里之忧而忧,唯亲人的身体之忧而忧(《啮齿痛心》与《尝粪忧心》)。(12)孝包含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刻木事亲》与《闻雷泣墓》)。从价值层面看,郭居敬“二十四孝”包含理性、担当、无私、宽容四个方面的内容。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配合朱子《小学》一书孝道思想方面的教育,是朱子《小学》的配套教材。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个人道德修炼的起点。孝道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学习孝道的基本规范,更是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1)理性。从理学的角度看,《埋儿奉母》的故事体现了格物穷理的精神。朱熹说“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这个天是必须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的,而不是自动显现出来的。对郭巨埋儿进行阻止的天不是人格神的天,不是气化的天,而是通过格物穷理可以认识的道理的天。天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所谓天的阻止就是理性力量的阻止,也就是郭巨通过格物穷理认识到埋儿行为是违反天理的,并且通过格物穷理找到既养儿子又奉养母亲的办法,也就是找到钱或食物(一釜金),因而自动终止了埋儿行为。郭居敬“二十四孝”《鹿乳奉亲》与《哭竹生笋》故事中把鹿乳和笋当作食物而不是药物或药引子,反映了他认为没有医学理论知识的家人充当不了医者的角色。这也是体现了理性精神。(2)担当。郭居敬“二十四孝”有许多少年尽孝的故事,体现出这些少年勇于担当的精神,还有很多克服巨大困难去尽孝,如扼虎救父的故事,同样体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3)无私。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主人翁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百里负米》、《芦衣顺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行佣供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乳姑不息》都体现人主人翁的无私奉献精神。(4)宽容。《孝感动天》故事中舜对其父、继母、弟的宽容思想,足以化人。《芦衣顺母》故事中蔡顺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劝说父亲不要休掉继母,所体现的包容宽恕思想,足以感人。王祥为曾经虐待过自己的继母卧冰求鲤的故事,所体现的包容宽恕思想,同样十分感人。《恣蚊饱血》、《扼虎求父》故事主人不杀将伤害父亲的蚊子和老虎,也体现出包容宽恕的精神。

四、单从文字解读与联系历史解读。单从文字解读就是单从郭居敬所作“二十四孝”诗及其序言的文字本身去理解其中的意义。联系历史解读就是把郭居敬二十四孝诗及其序言和二十四孝的发展历史、郭居敬的生活史和元、明、清历史相联系去解读。目前学界很少人通过将郭居敬“二十四孝”与宋版二十四孝的比较中去理解。比如人们对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多有批评,却没有人去探求,为什么郭居敬删除了王武子(妻)刲骨疗亲,曹娥寻父投江,刘明达卖子孝母等极端愚蠢的孝行,却没有删除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很明显埋儿行为比卖子行为更愚蠢和极端。笔者认为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是寓言故事,人们不会去模仿,而刲骨疗亲、卖子孝母是真实的典型故事,人们容易去模仿。封建时代的府县志孝友传有大量类似割骨奉亲之类孝行记载,但没有如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之类的孝行记载,可见百姓是把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当作寓言故事来读。从此我们可以看到郭居敬所要赞扬的是郭巨最终通过格物穷理见到了天意,并且找到既养儿又养母的方法,而不是埋儿行为。根据儒家理论,只有孝心最终与天意完全相合时,才算是至孝,如果还有差距就不能算是至孝。放去埋儿想法时,郭巨的孝心才与天意相合,才算是至孝。

很多人把郭居敬“二十四孝”看成是要培养绝对顺从的,易于统治的奴才性格的人,是由于对郭居敬的生存状况的不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极低,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即儒者的地位介于娼与丐之间。包括郭居敬家人在内的广平郭姓先人于宋末逃避战乱来到广平,这些人的生活很不容易。但郭居敬对虞集、欧阳玄欲荐于朝,却是坚持不就,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傲骨。这么有傲骨的人,又怎么能倡导人们做唯唯诺诺,绝对顺从的奴才呢?据笔者之研究,郭居敬可能是抗元英雄林同的后裔。如果是这样的话,郭居敬和元政权更是有血海深仇,又怎么能让人去绝对服从这样一个政权呢?元代的封建统治是极为残暴的,并且把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郭居敬自然属于第四等——南人,他为什么要人们去顺从这样的封建等级统治呢?只有结合郭居敬的生存状况,我们才能了解郭居敬的创作目的,才能正确理解他的“二十四孝”。

人们常常因明、清两代把程朱理学奉为官方意识形态,倡导郭居敬“二十四孝”,而把明、清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归罪于程朱理和郭居敬“二十四孝”。这样简单的归罪是对历史知识的无知。宋代知识分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国策。大臣对皇帝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宋神宗曾因陕西用兵失利欲杀一漕臣未能如愿而抱怨:“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巨当面顶撞说;“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元代统治者把蒙古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中原政治制度中有利于加强皇权部分相结合,并且再和成吉思汗对蒙古政治制度的创新部分相结合大大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蒙古传统政治制度是军事民主制,就是各部落首领共同推选确认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地位一旦确立,就拥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必须绝对地服从。元代统治者把蒙古政治制度中的绝对服从原则和中原政治制度中皇位继承制相结合,并且与成吉思汗创立的由元首的禁卫军怯薛组织协助元首处理政务,从怯薛组织选拔官员的制度相结合,大大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和中央的权力。一方面明代统治者继承了元代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明代士大夫想建立宋代式的君臣关系,因而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断。清代统治者和元代统治者一样把本民族传统政治制度和中原政治制度中有利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相结合。并且由于理学的衰弱,清代士大夫集团根本无力,也无意与皇权相抗争,因而使封建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因此我们不能把明、清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归罪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不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来解读郭居敬“二十四孝”。

五、对被孝者地位之不同解读。传统的家庭是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老人在家中的地位是这样的,一方面是家庭中地位最高的长者,另一方面又是家庭中的最弱势者。前者是社会文化赋予的,后者是由人的生理属性所决定。老年人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不仅由于其能力弱,而且还因为它和同样身体弱小的小孩相比还是弱势。小孩的弱是向着强的方向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弱是向着更弱的方向变化。父母对小孩的抚养和照顾是希望自己年老时得到子女的回报,或者将来子女有出息给自己带来好名声。重养儿子轻养娘就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老人是比儿童更弱的弱者。如果从老人在家庭中地位最高这一点来看,孝当然是对长者的照顾和尊重,有利于培养顺民,有利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如果从老人是家中最弱势地位看,孝便私是一种无私的付出,一种对弱者的关怀和尊重。也许有人认为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问题是这种回报虽有法律上的义务,具体操作还是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多付出一点,仅就这多付一点而言,也是无私的付出,因为你不多付这一点也是可以的。因此老人是家庭中处于最弱势地位而言,孝便是培养对弱者的尊重和无私精神。家庭也就成了培养对弱者的尊重和无私精神(公利主义精神)的地方。孝便有了与培养顺民毫无关系的全新的意义。老人在家中地位的双重性,决定了孝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如果把孝重点放在晚辈的绝对服从,那孝就是培养愚忠的顺民。如果把孝的重点放在培养对弱者的尊重和无私精神,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具有公利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道德至善之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