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善就要扬,逢佛从心尊

周涧 原创 | 2019-04-12 12:25 | 收藏 | 投票

 

是善就要扬,逢佛从心尊
——写在《柳智宇:我心永驻佛陀圣山》之后
文/周涧
 
       自1月26日笔者在今日头条首发《柳智宇:我心永驻佛陀圣山》一文后,在国内心理咨询业界受到一定关注并多有赞评。此文在朋友圈推荐后,多位好友对我突然涉猎佛门人事感到新奇。故此,我特意再续一文以作说明。
 
       一、写稿:友人托付
 
       其实,写这篇文章前后,我并不认识柳智宇(也就是北京龙泉寺的贤宇法师)。1月8日,友人余健豪先生微信发来一篇《柳智宇下山!信仰到底是什么?》文章,嘱我先看一下改日再聊。此文发布在国内心理咨询圈内的某公众号,是一篇转发文章,上网一搜,原标题《柳智宇下山!》。
 
       次日,余健豪先生专门打电话对我说:“贤宇法师前几天到我这里来了一趟,并当面聊了许多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开始并不了解贤宇法师的真实身份,以为只是对心理咨询行业感兴趣的普通出家人而已。贤宇法师走后,别人告诉我贤宇法师是一个名人,刚入新年他能够到你那里,说明你们之间结有前世天缘!”余健豪先生很诚恳地要求我抽空写一篇文章,他认为,一位出家人能够将佛学与心理学融合对接并首创“佛系心理咨询”服务项目来助度众生,实在值得赞佩。
 
       余健豪先生是一位商界成功人士。网上“互动百科”介绍:余健豪1955年5月出生于重庆,1975年入职武汉某央企,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干部专业毕业。2002年从央企预退,先后创建装潢厂,卡拉OK厅,餐厅,电动餐桌厂,武汉瑞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慧琛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瑞琛影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老挝国际旅行社,上海瑞琛网红商学院。他还是中国室内建筑轻质材料(欧式石膏)创始人,电动餐桌行业创始人,拥有22项国家专利。2011、2012、2013年连续获中国餐饮十大风云人物。
 
       余健豪先生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员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于是潜心研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实操运作,不懈探索近20年。于是在他公开的个人资料上,除了“企业策划师”“职业培训师”称号,还有“情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NGH催眠治疗师,”“艾端克森催眠师”等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称号。
 

       余健豪与导师(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主席杰罗姆-布莱克曼教授)合影
 
       或许正是因为余健豪先生独特的“企业家”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及跨界连接从业实践,他身上固有的创新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特质,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践中。比如,他开全国同行之先独创的“职场场景化移情复健模式”,和敢于接收一些经慎重评估后的“双向情感障碍”重度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实操化探索与陪伴并收效甚好的案例,就令业界称道。
 
 
与导师(国际催眠学会主席、德国Rottweil艾瑞克森学院院长Bernhard Trenkie)合影
 
       2018年10月,在杭州的一次全国高层次心理咨询合作对话会议上,立志于“佛系心理咨询”服务探索的贤宇法师,在现场认真倾听了余健豪先生的发言后深有感触。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谈到了这件事。
 
       2019年新年伊始,虚心好学的贤宇法师又专程从北京来到武汉,对余健豪先生创建的“慧琛心灵学苑”实地参观考察。
 
       1月17日,贤宇法师又在博文中更详细地叙说了这次武汉之行——
 
        拜访一位热心援助精神病患的企业家
 
       近日到武汉后湖世纪家园,拜访了余健豪老师。
 
       余健豪老师是一位企业家,在上海、武汉等地有多家小型企业。他也是国家认证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为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就业机会,及给他们提供恢复社会功能的环境。
 
        在中国,“精神病”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词汇,一旦患上精神障碍,就会被整个社会视为异类。其中抑郁症因为太普遍,大家还相对容易接受。如果是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病等,一旦被人知道,就很可能成为大家歧视和躲避的对象。在这样的的人际环境中,他们会受到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其实他们是非常无辜的。精神病患是可以治疗的,如果能接受科学的治疗及身边人的关心,他们和正常人的心理相差不大。
 
       各类精神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环境的激发也是重要的诱因。经过医院治疗,刚刚出院的患者,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但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长期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工作练习等,较难重新融入社会。加之被其他人歧视,原生家庭中也有一些持续存在的负面影响,缺乏稳定的康复环境,导致他们无法康复,乃至再次发作,重新入院。余老师的公司,即在心理学专业技术的指导下,提供此类稳定的康复环境,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塑自我。我询问了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他们对于余老师的发心及方法都比较认可。又据了解,国外也有类似的机构,然在中国,这类机构还在起步阶段。
 
       由于近期许多精神障碍的患者向我求助,已超出佛系心理咨询的服务范围,故我专程拜访余老师,实地考察他公司的情况,希望他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些帮助。将来也许能有更多的合作。余老师非常谦虚,也请我为他们的公司提了一些建议。
 
 
贤宇法师(左)与余健豪先生
 
       二、提笔:有感而发
 
       笔者与余健豪先生虽缘识不足半年时间,但我是多次亲临“慧琛心灵学苑”近距离见证他独创的“职场场景化移情复健模式”现场环境,以及他的“场景化自然陪伴对话沟通”的心理咨询实操行为。也亲眼见证了慧琛心灵学苑的一位心理疾患女学员的复健实效——从初始的目光呆滞、行为木然,到后来的文员、厨事、茶艺、舞蹈、平面设计、宣传文案写作等综合能力的出色表现。
 
       余健豪先生对我说,其实有些心理疾患者的孩子都具有超于常人的艺术天赋与智慧潜能。在这里,我内心的潜意识并不把他(她)们当病人看待,而是从别人固化的歧视与怜悯的眼光中,独到发现他(她)们封闭的灵性与坚强并给予真诚的欣赏与鼓励。
 
       一位在图利为上的商业竞争环境中拼杀出来的成功人士,居然能倾情亲力救助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若没有一颗天赋的慈悲之心,绝对难以做得到的。
 
       在心理咨询服务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当心理咨询师与心理疾患者相处陪伴较长时间,可能会因疾患者病理状态的折射投影而患上“障碍同化症”,这位心理咨询师就也要去求助另一位同行帮助自己疏导心理。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比起那些只是出钱做慈善的企业家或文化圈明星而言,更需要一种自觉的生命牺牲精神。
 
        正是由于余健豪先生对心理咨询职业的执著热爱,以及他对救赎心灵于疾苦的强烈使命感,所以他对贤宇法师“佛系心理咨询”的立业志向深表赞佩,并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贤宇法师的“下山”发愿。
 
       心有善念自慈悲,拯救疾苦皆为佛。贤宇法师和余健豪先生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心理疾患者服务,一个是出家的“佛”,一个是入世的“佛”。都应值得尊敬与尊重。——正是这样一种内心感念,催发了我的写作动机。
 
 
余健豪与导师(美国后现代心理学创始人、美国1955年婚姻与家庭治疗终身成就奖贺琳-安德森)合影
 
        三、立意:另选视角
 
       虽然我对柳智宇(贤宇法师)并不曾认识,但在当今“点到为知”的互联网资讯丰盈时代,只需敲击电脑键盘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所想到的关键词,所有资讯便随心而至。于是我让我正在指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一位学生(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6级广告系学生)林璟璇,先行在网络上搜集了十多篇关于“柳智宇”的相关资讯及网络文章,经过逐篇品读、择选,最后我们确定了为柳智宇行为价值“正名”的文章原创立意。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柳智宇”的网络文章,全部是围绕“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北大数学系尖子生、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得主”的数学天才,惊世骇俗的出家行为以及佛门修行八年后又突然高调入世的热点现象,进行就事论事的表象报道。这些多为世俗的角度满足网民好奇心的“八卦类”文章,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更深的层面去发现和理解柳智宇本人灵魂深处的真实欲求。
 
       尤其是《柳智宇下山》一文,更是将贤宇法师与同寺法师的个人芥蒂详细披露,客观上造成了柳智宇“下山”动机偏激的负面影响。
 
       视角不同便感知不同,感知不同则发声不同。
 
       而我所撰写的《柳智宇:我心永驻佛陀圣山》一文,是想以我对柳智宇内心世界独到的认识与理解,从哲学层面的角度来观照贤宇法师“出家与入世”的心路履迹,以此文来让社会重新认识贤宇法师的行为价值,力图向社会展示柳智宇心怀大愿,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范。
 
       除此以外,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贤宇法师既然已经事实“入世”,那么就要遵循世间的传播法则,用传播创造价值。佛法宗旨是“普度众生”,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晓和认同,才能达成佛法慈悲的“普度”与更多受众对接目标。
 
       二、贤宇法师独创的“佛系心理咨询”经媒体报道后已成为社会所关注,但目前所有的报道并没有对“佛系心理咨询”进行详细阐释,都停留在纯粹的“概念”上,这实际上对贤宇法师会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人们一定会认为柳智宇“是在玩概念有意炒作自己”。所以,必须要有对佛系心理咨询”的“正解”(即准确的定义)发布出来以正视听。
 
       三、“佛系心理咨询”需要构建“和光同尘,合缘协力”的同业整合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普度众生”的大愿。这篇文章正好可以感召社会更多有缘人,共同打造完整的“佛系心理咨询体系”。
 
       四、通过对柳智宇(贤宇法师)“出家与入世”心路履迹的辨析,我觉得很有必要用另一种声音告诉社会:柳智宇(贤宇法师)并不是厌世避世的虚懦之徒,而是广布慈悲的弘法大德!
 
       四、完稿:见文如心
 
       1月14日上午,当我改完文稿的最后一个字后,心情十分畅悦。因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撰写与佛陀结缘的文章,也是真正从内心感受到“以文度化,助人达成”的一种智慧觉悟。因为一位从不认识柳智宇的旁观者写的这篇文章,会从侧面印证柳智宇个人人格有他的可贵之处,这也会从客观上为贤宇法师“佛系心理咨询”的佛法弘扬规划做了一次社会推广。
 
       1月16日,余健豪先生微信回复自己对《柳智宇:我心永驻佛陀圣山》一文的读后感受:“周老师你的文风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的读后感。你的文笔真的是优美,畅快,逻辑缜密,有深度,见文如人,博学多才功底深厚。”并电话转告“贤宇法师也回复谢谢作者对他的理解。”
 
       我相信,余健豪先生的溢美之夸是出自他内心感触的自然表达。
 
       但凡任何文章都是由心而生。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实质上就是“文如其心”,而余健豪先生所言的“见文如人”也就应该是“见文如心”了。
 
       行文至此,我要表白的是:虽然柳智宇(贤宇法师)的人生故事与我并无任何关联,但关乎善与慈悲。
 
       我的内心坚定信条“是善就要扬,逢佛从心尊”,我以我文做到了。
 

 

个人简介
周涧,中华和文化牌创意发明人,中华节气文化牌创意发明人。公开出版有《中华和牌创意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其他专著:《第二传播——广告策划与实施的再传播策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