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清代相国阎敬铭轶事

史遇春 原创 | 2019-04-17 20:45 | 收藏 | 投票

作者:史遇春

阎敬铭,生于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卒于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享寿七十六春秋。去世后,清廷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字丹初;陕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时年二十九岁;晚清大臣。

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五有传,传中评价其人曰:

“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

《清史稿》对阎敬铭的评价,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非常质朴。

第二,为官清廉,平生以廉洁自勉。

第三,没有官僚气象,即使是身至显贵之后,看起来,还是老书生的样子,没有失掉读书人的本分。

第四,善于理财,表现在:一、在湖北治办军需时,供应充足,对弥平祸乱厥功甚伟;二、执掌清廷户部时,精确校订国家的财政税赋,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执行力非常了得,令出必行。

第五,为人憨厚刚直。刚进入枢廷(拜相,入军机),很受慈禧皇太后的信赖和仰仗,但最终还是因为戆直而无法迎合上意,早早就退出了枢垣。

清史而外,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对阎敬铭的评价也很高:

“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

“综核名实,居心正大。”

阎敬铭其人,总体可以记述的情况,大体如上。

下面,依据清人欧阳昱所著的《见闻琐录》中《阎相国》一节,来说说关于阎敬铭的轶事。

阎敬铭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

所谓庶吉士,乃是明、清两代翰林院中的短期职位。庶吉士是在考取进士的人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的,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的职责。

在明代时,庶吉士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世宗雍正以后,庶吉士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的朝考决定。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中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庶吉士有似于现代的实习,任职期间,就是熟悉并经历官场业务的过程。

清代,庶吉士三年期满,在下次会试前,会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派到各地方任官的。

阎敬铭庶吉士期满,散馆改户部主事。

阎敬铭在户部主事任职期间,户部有一名老书办(即书吏,掌管文书,核拟稿件,后用为掌案书吏的专称。在官场上,书吏是不入流的。)。这位老书办凭借在户部舞文弄墨的职务之便,起家致富,家中有百万两白银之多。

发财之后,就会想着要当官,这是世间自古及今很多人的想法和实际做法

这位老书办也不例外,资财充裕之后,他就改了名字,然后向清廷缴交了银钱,捐了一个四品的官衔。

阎崇年曾经对清廷的捐纳做过讲说。据其所称,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的捐官价码如下:

京官:

郎中(五品),银9600两;

主事(六品),银4620两。

外官:

道员(四品)银,16400两;

知府(四品),银13300两;

同知(五品),银6820两;

知县(七品)银4620两;

县丞(八品),银980两。

就开价看,似乎捐纳的银两也不算多。可是,需要想一想,清代一品文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未计禄米),四品文官的年俸为105两银子(未计禄米)。就此来看,似乎捐纳的价目也是挺高的。(当然,外官的养廉银数目巨大,又是另当别论的。)

因为不差钱,那位老书办不仅自己捐了官,而且,他的子弟捐道、府銜的也有四五人之多。

这一家人,捐官之后,就开始在官场上往来结交,和王公大臣关系亲密。

这位老书办的事情,阎敬铭进入户部之后,应当是有所了解的。

有一天,老书办在办事过程中,出了很大的纰漏。

阎敬铭就把老书办召过来,对他说到:

“我知道你的声势很大,但是,你今天触犯了国法,我是不能饶恕你的!”

于是,阎敬铭就吩咐隶役杖责老书办。

老书办当然也不害怕,他回阎敬铭道:

“士可杀不可辱。”

意思大约是,您这样做不对。

阎敬铭回答老书办说:

“士的确不可辱,但是,你是不能称士的。”

同部的官员见阎敬铭要杖责老书办,大家都大惊失色,一齐请求对老书办免罚。阎敬铭没有回应。

有人反应灵敏,将这件事告知外面。外面有人拿了说贴来向阎敬铭求情,他还是没有答应。

最终,老书办还是被杖责四十。

写到这里,我还有些不放心,不知道户部主事可不可以杖责书吏,查阅资料,《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三《李仲昭传》有:

“既而赴户部点卯,杖责书吏,户部摭其事奏劾,下吏部议。”

由此,差可比拟,事或可行。

阎敬铭杖责老书办的第二天,就有王大臣向户部的长官发话:

“贵部之中,怎么可以容得下这么狂妄的司官?”

这位王大臣,肯定就是老书办交往之中、关系密切的后台之一了。

对户部堂官说完,还不算,这位王大臣还示意自己的同党,盯紧阎敬铭,一旦发现他有什么过失,准备马上下手弹劾攻击,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机会。

后来,胡文忠(林翼)对阎敬铭多有耳闻,很欣赏他的才能,认为他很有风骨,可以办理大事。

当时,胡林翼是湖北巡抚,上书朝廷,请求调派阎敬铭来军中效用。

阎敬铭到了胡林翼署中之后,面对胡的欣赏,很是惭愧,他非常实诚地对胡说到:

“前辈奏调我到军中效力,这真是个太大的误会。说真话,我对军务一无所知。”

胡林翼对阎敬铭说道:

“没事。不用您行军打仗,您在本省任职,请您管理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您意下如何?”

阎敬铭回道:

“这个倒是可以,我大约可以胜任!”

那时候,胡文忠正在攻打九江,敌方另外派了一支军队,从小道进击,前来侵犯湖北。

得知敌方派兵进犯湖北,而清廷主力在攻打九江时,城内人员,纷纷逃避,管理粮台的很多人,也随之四散。据说,当时只有阎敬铭最为坚决,他守着粮台的财物,始终没有离开。

情况危急,湖广总督官文(谥文恭)不放心,就派了两个人前去察看粮台。

那两人达到之后,发现阎敬铭已经上吊了。他们赶紧将阎敬铭救了下来。还好,来得比较及时,阎敬铭没有死去。

阎敬铭自经前,还写了一首绝命诗,就放在案头。

救醒阎敬铭后,官文派来的两人之中,一人在阎敬铭身边护理,一人拿了阎敬铭的绝命诗回去复命。

官文读了阎敬铭的绝命诗,啧啧称叹。他立即向胡林翼修书一封,并将阎敬铭的绝命诗夹在其中,派人飞报给胡。信中写道:

“公为安徽解围,也要顾及湖北啊!”

胡林翼收到飞报之后,马上拔营回救湖北。

之后,胡林翼对阎敬铭更加钦敬,并向朝廷极力保奏,推荐他可以大用。

胡林翼识人,用人,还举荐人,这才是他最为英武的地方。

很快,阎敬铭就代理湖北按察使。

半年之后,丁忧,去职还乡守制。

胡林翼去世后,清廷想到他在世时对国家的建言,就召授阎敬铭为布政使。

后来,阎敬铭又被拔擢为山东巡抚。

在山东任上,山东藩库【清代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仅存银数千两。存银如此之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州县的一再亏空。当地的官员,拿着藩库的银子,贿赂其幕友、书吏,然后,大肆侵吞,一起蒙蔽掏空。而且,因为地缘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黑网。多年以来,这种状况一直存在,历任地方大吏,都无法对此有所作为,不能清理其间的弊端。于是,这似乎就成了习以为常的情况了。

阎敬铭在户部时,精通会计。于是,他下令对藩库进行核算。

命令下达之后,藩库的幕友、书吏极力反对,说是核算是不可行的,而且,想方设法、百般作难。

阎敬铭得知情况复杂、核算困难后,十分震怒,他下令道:

“有敢阻挠对藩库进行核算者,斩!”

那些幕友、书吏都听说过阎敬铭戆直的名声,听他这么一说,就都不敢再做小动作了。

于是,提调账册,一一清查,其间的弊端、漏洞全部被核查清楚。

结果,侵占藩库财物的州县之中,有一百五十三家被籍没,书吏数人获罪杀头,藩库幕友十余人被驱逐。

清查核算之后,阎敬铭还向清廷奏请,建立制度,地方钱粮的收缴,半年向国家一报,逾期不报者,立即参奏革职。

从这以后,没有人再敢像之前一样了。官员不敢侵吞冒领,民众的困顿也有所舒缓。

几年之后,山东藩库的银子蓄积有五百万两之巨。

后来,阎敬铭因为未查明情况就奏保总兵王某。王某滥杀,阎敬铭保举失实,被御史参奏弹劾。于是,他告病辞归。没有积蓄,阎敬铭卖掉衣物,才得三百两银子,作为回乡的路费。

据说,回乡后,阎敬铭曾做过某县书院的山长,以束修赡养妻子,不再有出山之想。

多年后,清廷又起用他,阎敬铭后官至相国。

(全文结束)


 
个人简介
写文章,我是认真的。我署名,我为自己负责。一个乡下读书人,恋乡土,爱读书……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