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报喜还是报忧’与利益联系在一起就是自私!

汪华斌 原创 | 2019-04-18 06:33 | 收藏 | 投票

 将‘报喜还是报忧’与利益联系在一起就是自私

 

----老家一位乡亲来这里看病说乡亲们对我家看法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一位乡亲来这里看病,于是聊天说起了我家的事;这位乡亲说其实我家的人在报喜与报忧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位乡亲说如我在武汉市这么多年,父母听到的全部是好的事;所以是报喜不报忧的人。而我弟弟俩口子正好相反,他(她)们却是对父母报忧不报喜;因为只要是有点芝麻点事,马上就跑回去汇报;好像什么不幸与悲伤都总是光顾他(她)家。这位乡亲说当年我弟弟的儿子体检有个肺气泡,结果弟媳妇竟然托人带信我父母;说她儿子的肺破了,最后的结果害得我父亲竟然连夜提着鸡蛋进城看孙子;最后在路上晕到而去世。而同样当我母亲病倒到床上需要人照料时,我弟媳妇竟然说我弟弟上班晕倒了要抢救;后来单位的人说是我弟弟因为看手机时间过长,所以才感觉大脑有点;根本就没有抢救的概念。因为她这样对老娘讲,目的就是她家没有人能照顾老娘了。这位乡亲说你妹妹没有人带孙子,竟然自己带到派出所去上班;可她却从来不说什么,该回家照顾老娘一样不推辞;这就是报喜与报忧的区别。

  这位乡亲的说法的确叫人深思,那就是报喜不报忧的目的不仅是叫父母放心;而且还是想为大家庭付出与贡献。而对父母报忧不报喜的人,从开始就不仅不想为大家庭付出与贡献;而且还想从这大家庭这里捞取利益,这才是两种观念造就两种不同的人。报喜的人即使自己的忧愁也会转换成喜信而报之父母,反之报忧的人肯定是夸大忧愁而转达到父母这里;目的就是引起同情与吝惜,因为父母这里肯定会有回报的。更重要的是这报忧之人肯定不会报喜的,反而会将自己的喜信转换成忧愁;从而开脱自己的付出与责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性’的概念,所以子女从来对家庭的付出与贡献不是平等的;反而是付出与贡献的人始终是付出与贡献,而索取的人不仅没有付出与贡献;反而总是从这里索取,这就是性格决定回报的原因。

  其实报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报的后面跟的是什么;因为对父母报喜的人,背后跟的肯定是为家庭的贡献与付出。而同样那些对父母报忧的人,背后跟的肯定是不为家庭的付出;有时甚至还能从家庭这里获取利益。正是这巨大的利益差距,所以才造就子女有权选择父母是报喜还是报忧。

  正是因为报什么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选择,所以聪明的中国人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基准点;如我们的领导对上级领导是报喜不报忧,就是因为这报喜肯定能给予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或权力。因为我们是一个上级领导提拔的社会,所以上级领导只听喜报而不听忧事。这就是外国人不理解的地方,为何中国社会永远是没有问题的社会;因为我们是一个报喜不报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虚报瞒报之人频频升职或加薪受提拔,所以全社会上下逐渐效仿了;这就是在中国社会根本就看不到问题的原因。

  是啊!如发现报喜或是报忧与利益联系在一起了,那么每个人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而决定是报喜还是报忧。正因为如此,如果报喜能获得利益;那么这人就能把问题说成是喜信。在我们这政绩报喜的社会,到处都是喜信;这就是我们任何领导都是不断提拔而终身制的原因,难道一个总是创造政绩的人能不提拔重用吗?

  正因为如此,报喜还是报忧成为了今天中国人的心机;所不同的只是看定位自己获得什么,从这就能看出这人的性格。如果报喜不报忧只是为了不要父母担心,说明这人是为父母着想。如果对父母总是报忧不报喜,说明这人内心就是不想为父母贡献;甚至还想从父母这里获得利益,所以说中国人的孝心从报喜还是报忧这里就明白了。

 

个人简介
一位从政府机关到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民营与股份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虽然管理理论与能力总是在最前排,而且成果又是最多的人。但因为对管理的执着,总是与潜规作斗争;结果失败的人总是我(请看日志连载)。正因为其黑色…
每日关注 更多
汪华斌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