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12):熙来攘往西津渡

赵峰 原创 | 2019-04-24 07:15 | 收藏 | 投票

 烟花三月下扬州(12):熙来攘往西津渡

2019-4-7

步出金山寺景区大门的时候问门卫到西津渡怎么走,边上一对刚从里面出来的老夫妇搭话说,一直往东走不拐弯,就在路的右手。走出几步,老太太又回头说,坐公交车可以坐某某路和某某路,某某路是两块,没空调;某某路是四块,有空调。还是做两块钱的某某路好,因为现在天气不热。如此热心如此善良的老奶,真让人温暖。

西津渡历史悠久,三国时这里就是重要的渡口,那时叫做“蒜山渡”。宋代以后,才叫做“西津渡”。原先,西津渡与瓜洲度隔江相望,所以很多吟诵瓜洲的诗词都是在西津渡完成的,或者说与西津渡有关。

王安石(1021-1086)的那首《泊船瓜洲》,是在他离开西津渡,渡过长江,前往开封时写就的。那时他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所以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想当初,从西津渡望过去,瓜洲孤悬江边,其点点残灯确实能勾起人的忧愁。所以,站在南方热闹的西津渡,看着江北孤零零的瓜洲渡,是免不了会一番愁绪上心头的。张祜(785-849)的心境就是这样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到了西津渡才发现,想去而没去的瓜洲,好像在西津渡遇到了。

我们从西津渡的西端进入老街。据说,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渡》,当初就是题写在这老街西端一户人家的墙壁上的。现在不知那那墙还在不在,那墙上的诗还在不在。路边倒是有张祜的铜塑像,边上的石碑上还有这首诗的石刻。张祜的形象,醉眼惺忪的样子。文人和骚客,都是这个样子吧。

老街确实别致。麻石条的小路,坑坑洼洼,表面被磨得光溜溜的。路中间的石条,有一道深深的凹槽,应该是独轮车留下的痕迹。当年从船上卸下的物资,应该就是用独轮车从这麻石条的小路运进城里去的。路两侧是一二层小楼,都是黑乎乎的石块和砖块砌成;门面则一律是黑乎乎的木板。门楣上大多是红色或黄色字体的招牌,有古老韵味的,也有很多现代意味的。同所有旅游景区的老街一样,街边小店经营的,大多是零食和小吃,古玩和工艺品。卖锅盖面的人家不少,临街的大锅里果然飘着小锅盖。各地的小吃都有,有经营四川的冒菜的,还有经营西北的大串烤肉的。

古街沿着山麓向东边延伸,逐渐抬高。进入一座城堡一样的建筑群,门洞上有“共渡慈航”的题字,想来是有佛教意味的地方。进入门洞,右手有观音洞,是收费的景点。正面,是石块垒砌的门洞,四个方向都可穿行。头顶的石块上有“昭关”的石刻,上面是白色的石塔。这是元代留存的建筑。据说,从佛塔下低头走过,就相当于礼佛;这样,行走也就具有拜佛的意义了。

我后来看北京一位摄影家拍摄的西津渡的照片,那种古朴和安宁,那种深邃和沉淀,真的让人感动。不过,他是在清早和傍晚来拍摄的,古街上还没有什么行人。而我此时深处摩肩接踵的人流中,那种安宁是无法体会到的。

走过昭关石塔不远,路西侧的半山上,有一座红色砖墙,西洋式样的高大建筑。1858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这座西洋建筑,就是当时的英国领事馆。这座有耻辱象征的建筑保存完好,现在作为旅游景点可以购票参观。

出西津渡古街右转,有镇江市博物馆,展示镇江历史上的考古发现,展品很丰富,说明镇江历史的悠久。感觉遗憾的是,这个博物馆对镇江历史的展示不够充分,尤其是其文化的历史,其抗争的历史。

出博物馆,正对着有一座古宅,叫做“广肇公所”。应该是广东肇庆商人的会馆。看介绍得知,孙中山当年筹划革命,曾到镇江,住在这座公所,得到广东肇庆商人的资助。我们进去的时候,听到孙先生慷概激昂的演讲。大厅里,正在放映孙先生演讲的录像。一侧的小屋子里,几个现代服装,头上留着发髻的小伙子对着电脑在忙碌着什么。门上的标牌显示,是从事文创的工作室。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