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老家露水集

吴贤德 原创 | 2019-05-17 05:42 | 收藏 | 投票

豫南老家露水集

    /  吴贤德

  我的老家位于大别山下,固始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九十年代前,农民住的仍是土坯茅草房,是个吃粮靠上级,花钱靠救济的穷地方,哪里除了贫穷外,交通也十分闭塞,上街购买一包食盐,只有靠两条腿步行,来回需要大半天时间。

  九十年代后,村里年轻人为了改变家乡面貌,给家庭增加经济来源,纷纷卷起铺盖卷走出家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笔者就是其中一员,如今的家乡,过去的土坯茅草房变成了小洋楼,过去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山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不少家庭拥有了小轿车,城里家庭有的,老家家庭也基本有了,吃喝就更不用说了。

  四月,应该是豫南老家最忙碌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里,他们每天除要起早贪黑耕田犁地外,由于老家至今还延习每天弯腰在水田里传统插秧方式,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除了50多岁人还能坚持外,年轻人大部分都不能坚持了。每年这个季节,我都会带着相机从郑州来到老家呆上一段时间。

  老家有很多让人值得记忆的东西,这次回老家心中突然有个计划,那就是写一写老家露水集,转眼离开老家已快40年了,老家一切都在变,唯有没变的,那就是老家露水集,一到十一点钟后,除少数商店还营业外,街道两边摆摊卖菜的几乎散尽,街道变得都空荡荡的,早晨热闹的街头变得冷清起来,除逢年过节外,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老家的街道仍然保持谁来的时间早谁先占的杂乱无章的摆摊方式,经常能来街道摆摊卖菜的,基本都是60多岁老人,这些摆摊卖菜老人,每天早上担着从自家菜园种植的新鲜蔬菜来街道卖菜挣点零花钱外,在家主要任务是替外出打工子女带孩子,也就是大家称的留守老人。

  在这条街道摆摊卖菜老人里,有一个我最熟悉的身影,我的一个家族婶子,她既是我的婶子,也是我小学时的启萌老师,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我七、八岁时,每次婶子早晨上街赶集,去时总是右手挎个装满自家种的小菜竹篮,左手提着装着鸡蛋的筐子,上街卖掉换些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可惜的是族婶因经常上街卖菜,被大队(现在村)干部认为不安心工作开除了民办教师队伍,从此族婶加入了街头专业摆摊卖菜队伍。

  豫南老家露水集位于固始县段集镇老街,从我儿时记忆时,每天早上这条街道上市时间从来没有规定时间,基本是天刚蒙蒙亮上市,上午10点后罢市,一年四季如此,过了上午10点后,街道两边几乎找不到一个卖菜的。

  提起这条从五十年代沿袭下来的露水集,族婶担心的告诉我,只怕我们这一代干不动了,这条露水集就不存在和消失了,从笔者近十年在露水集拍下的镜头里,除了这帮年纪一年比一年大的老年人外,基本找不到一个年轻人。

  回到村里,站在村头放眼望去,村子四周田间地头菜园地里,除了见到一些老人忙碌的身影外,同样难见一位年轻人身影。中午,吃着六婶自家小菜园用农家肥种植的新鲜可口蔬菜,舌尖上的安全,城里人绝对没有农村人有保障。

  露水,就是我们早晨经常可在一些草叶上看到的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水珠,露水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在炎热的夏天,白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很强,会蒸发掉大量的水分,发生轻度的枯萎,到了夜间,由于露水的供应,又使农作物恢复了生机。露水是一个词语,比喻易于消失和短暂。

  吃完中午饭,手提相机,走在空荡荡的街头,把老家的街道集市比作“露水集”,真的再恰当不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发展,这种传统摆摊卖菜已即将消失。

 

 

 

吴贤德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吴贤德,祖籍固始县,大学文化。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华摄影协会会员,北京某报记者,多家报刊杂志、新闻网站特邀评论员。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