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微博的力量<原创>

刘玲 原创 | 2019-06-17 16:13 | 收藏 | 投票

 

 我告诉大家,很多官员过去只怕他们的上级领导,现在同时也很怕舆论了。而且因为上级领导容易搞定,舆论难搞定,所以常常更怕舆论。
现在搞舆情的人贼多,各部委、各省市几乎都有,就是这个原因。有一次,我去一个城市玩,发了条说该市的微博,市委书记立马就知道了,该市宣传部的人四处找我,直到我离开了他们还在找。所以在中国舆论场发牢骚特管用。大家一嚷嚷,领导们马上就知道了。发言人笨嘴笨舌,“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但领导们悄悄就开上会了。
还记得去年入冬吗?有的地方搞激进环保,天然气取暖没跟上,却把烧煤的锅炉先禁封了,冻着了老百姓,舆论哗然。我敢肯定,今年冬天决不会再出同样的怪事,因为官员们很怕再被舆论揪成典型。
互联网让执政者们有了挥之不去的压力感,这挺好。感谢互联网、感谢新浪微博!我不由的联想到2010年江西的钟如九事件:

 “女厕攻防战”见证微博威力

钟如九微博引起了广大脖友的围观与行动(设计图)

 

  被称为“女厕攻防战”的微博直播,是今年以来国内微博最吸引眼球、威力显现最突出、影响最始料未及的事件。

 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到钟如九家就拆迁问题做工作,结果引发钟母等人“自焚”,导致两人严重烧伤、一人死亡。据称钟家是当地此次拆迁工作的最后一户未拆民房,政府部门已上门做工作70多次。但因就自焚事件迁拆户和政府双方说法不一,再加上现场中立证人和证据不足,自焚事件调查一直未果。

  因各地拆迁纠纷不断,宜黄事件最初并未在网上形成热点。然而,在该事件始末尚未完全清晰的情况下,相继发生的两次微博直播,直接推动宜黄事件升级甚至转向。

 2010年9 月16日,自焚者家属钟如九姐妹欲赴京接受媒体采访,在机场被原县委书记邱建国等工作人员劝堵,最后躲进厕所。有媒体记者根据钟如九打来的电话和拍摄的手机图片,以“女厕攻防战”为题进行了持续40分钟的微博直播。这次直播引发大量“脖友”“围观”,使宜黄事件在网上急剧升温,大批记者、学者、律师、其他拆迁户和网民纷纷转发、回复,声援钟如九,声讨围堵行为。

  钟如九发现“围观也是力量”后,于9月17日开通微博。钟如九用手机发起第二场微博直播,内容包括抢尸、被软禁、手机被没收等。在手机被没收期间,其在北京的哥哥用她的微博账号继续发博。第二次“直播”在钟如九微博粉丝的不断转发下,网上放大效应凸显,并加速了宜黄事件责任处置。9月18日,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10月10日两人被宣布免职。这是国务院今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后,第一起集中问责地方相关干部的拆迁事件。江西财经大学传播学教授王玉琦说,如此严厉的问责尚无先例,很大程度上是微博与媒体的力量所致。

  此后,钟如九继续利用自己的微博,公布母亲、姐姐的病情。9月26日晚8点23分,她发了

  一条求助微博,称母亲情况非常危急,亟需寻找烧伤专家。这条求助微博当晚就被转发13184次,评论3034条,脖友们很快从围观走向行动,转发者中不乏影视明星姚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等知名人物。热心“脖友”开始分头寻找专家、安排转院、联系机场,上演了一场24小时微博接力大救援。第二天早晨,她们就得以搭乘飞机转入北京304医院。目前伤者已先后接受了三次植皮手术,陆续有网民通过微博问候或直接去医院看望伤者。

江西宜黄事件凸显微博力量
 宜黄事件既验证了微博的力量,又使微博用户和粉丝进一步扩充。
微博从起初记录自己和身边最新鲜的事情,转向记录有待解决的事情。钟如九“不再像父辈一样以头抢地、磕头哭告、拦轿喊冤找青天,而选择了微博维权”。钟如九开通微博后立即获得了传输、放大自己声音的有效渠道。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王玉琦认为,以此为鉴,今后将有更多人选择“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

个人简介
刘姐,北京人,著名维权人保哥和她的维权团队。记者多次报道她的事迹!发表揭黑新闻稿件多篇,媒体大量转载。电子邮箱:rmjdwzg@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刘玲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