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半天走98800步,北大博士是想放个大卫星?

周蓬安 原创 | 2019-07-19 15:19 | 收藏 | 投票

 周蓬安:半天走98800步,北大博士是想放个大卫星?

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博士生代表的庄方东发言表示由于微信运动的限制,98800步只是他半天的步数。17日,运动康复专家谢博士表示10万步就是80到100公里,跑步1小时10公里的配速就要跑10个小时,半天跑两个马拉松不现实不符合常理。(7月18日《北京时间》)

运动康复专家谢博士“10万步就是80到100公里”也遭到部分网友的质疑,有的甚至十分荒唐地将登上的步幅与步行(跑步)的步幅对比拿来说事,故意混淆是非。比如微博资料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网友(@苗子mz7)就在我的微博里留言称,说明你根本是断章取义,并且没有看过他的毕业演讲,人家说的半天是12小时,进行的事(错别字)珠峰极限训练,爬山步子小,完全是有可能的。

知道爬山步子小,却不知道爬山步子小的时候,步速也肯定会慢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这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跟帖与庄方东博士“半天走98800步”难道不是同样的“雷人”?

我们即使将标准降下来,作为健康的运动者来说,10万步怎么也有70公里吧?跑步一小时10公里,也要持续跑7个小时。可谁又有能力坚持7小时保持这样的匀速?就按照该博士生随后解释说“半天是指12个小时”,那也是每小时走8000多步,而且持续12个小时。

可是,庄方东博士在这种场合下的“半天走98800步”,肯定也不是说“偶然”,明显是“经常”,至少也是“时常”嘛。若经常或时常从深夜零点开始计步,也应该不符合事实,谁会那么无聊?近期,“踢瓶盖”视频火爆微信群,有没有哪位田径项目的运动健将,也能来一个12小时不间断跑步或步行,完成98800步这样一个伟大的实践?

无论怎么说,这名叫庄方东的北大博士生真正是一言成名,可惜出的是“臭名”。作为一名博士生,而且还是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报出这么一个缺乏常识的数据,以显示自己的“运动达人”身份,这就难免让人联想到60年前大跃进期间的“放卫星”了。

1958年8月13日,新华社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溪建园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事迹,该社早稻亩产达到了36900斤。该消息登上了当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最为可悲的是,这样的“大卫星”竟然还有科学依据。此前钱学森曾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为此前放的“小卫星”提供“科学依据”:“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钱学森的“亩产4万斤”的目标很快被打破。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到了10月8日和10日两天,《天津日报》又分别报道天津市双林农场“试验田”,亩产稻谷126339斤的特大消息,为钱学森论证数字的三倍多。1958年11月25日,《山西日报》报道:侯马市新绛县东方红人民公社,创造了全国红薯亩产新纪录。以社主任刘文生为主经营的一亩红薯试验田,共产1139789斤,超过湖南红专人民公社创造的红薯为产567570斤全国纪录一倍还多。

我是感到了一种悲哀,“大跃进”虽然过去了60年,但“放卫星”这个遗风还保存得相当完整。比如“时速四千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卫计委的“力争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中国授予博士学位全球第一”等等。难道这名北大博士,也想放个“大卫星”?

北大优秀博士生代表庄方东能如此毫无常识地吹牛逼,我不怀疑他的智商,但我怀疑其个人品德有问题。因为你在一个庄严的场合,面对广大听众的时候,也敢这么说假话,吹牛皮,信口开河,你起码是一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一贯往好处想的笔者以为,这名博士如果学的不是科技方面的专业,恐怕因为这一言成名,而难找工作了。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调侃,称这样的人可以去统计局工作,意思是给数据“灌水”。但如果他真的去统计局工作,那经济数据就没法看了,结果是国家的灾难。

个人简介
民盟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社会委员会委员,民盟十一大代表,芜湖市政协常委,“裸体做官”一词首创者。四获“人民网十大博客”、四获“新华网论坛十大网友”,曾起草过多个全国“两会”提案、议案、工作建议。联系邮箱:wuhudsz@…
每日关注 更多
周蓬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