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御史的悠闲乡居

陈敏昭 原创 | 2019-07-20 17:38 | 收藏 | 投票

 茶山御史的悠闲乡居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欣赏

 

陈敏昭

 

唐玄宗开元21年(公元733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地方出现了件怪事:一个深秋的凌晨,一位年轻母亲将自己的新生骨肉简单包裹后轻轻地放在龙盖寺门前,然后一步三回首,抹着泪悄然离开。天亮后,被扫地僧发现,报告了方丈智积。方丈命人抱回,然后请附近的郎中过来仔细检查后发现,这个孩子体型娇小,象一片羽毛,且相貌奇陋,不忍直视。出家人慈悲,方丈还是收留了这个孩子。因扫地僧发现他时,有几只大雁用羽毛覆盖着他,于是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名“羽”。因得到报告时,智积和尚正在晨读《易经》的“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方丈智积让其姓“陆”,后来到了入塾读书年纪,又给他取了个字号“鸿渐”,取“飞黄腾达”之意。高僧智积闲暇之余,还教陆羽识茶、品茶、烹茶、煮茶、种茶,真乃陆羽之再生父母也!不过,陆羽后来并没有飞黄腾达,却因一部《茶经》而名扬千古。正如陆羽成名后自己所写:“(吾)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貌丑就貌丑、难看就难看罢,谁知道还天生口吃!并且从小性格偏执、急躁多疑!如影随形地跟随了陆羽一生!真是造化捉弄人哪!直到晚年,陆羽性格偏执、急躁多疑才有所改善。

读书时间,陆羽还是得到几位高人指点,学业颇有成就,琴棋书画,礼乐经典,乱熟于心。但多因貌丑,人见人怕,鬼见鬼愁!参加考试,考官亦不待见,所以终生没有取得功名。倒是不入流的末学杂艺——茶技和一部《茶经》,让陆羽成名成家,且创立茶道。被众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后世更祀其为“茶神”。陆羽自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后又更号为“茶山御史”。成名后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与和尚皎然等相善,多有唱和。皎然(公元720-约公元805)乃湖州本地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的十世孙,中唐著名诗人,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亦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交往密切。这首诗是皎然听说陆羽搬迁到湖州后首次去拜访不遇而撰写的。

皎然和尚《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用我们今天的俗话讲:“茶客大家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虽然离城区不远,但这里仍然非常幽静。一条小路引人进入桑麻地。靠近篱笆的园边植满了菊花,秋天到了但尚未开花。敲敲门竟然没有狗叫声,去到西家邻居打听一下,邻人说他到山里去了,每每回来时太阳都西下了。”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访客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访客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吧,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痴迷茶叶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仅仅四十字,就让我们感受到清空疏朗、隽味悠长的意境,忍不住多品味几遍,领略隐者的情怀。

 

2019714日星期日,上阳书院

个人简介
陈敏昭,男,河南省灵宝市人,现在工作单位:三门峡行政学院,副教授,历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等。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敏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