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原文】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章旨】
着相修行,疑城胎生。五百岁中,不得见佛。无相修行,回向自心。现前当来,当下见佛。
【译文】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无量寿国,从地以上,至净居天,一切万物,清净庄严,微妙自然。汝等见否?”
阿难言:“唯然世尊,我等已见。”
佛言:“无量寿佛,法音周遍,教化十方,一切众生。是诸佛法,汝等闻否?”
阿难言:“唯然世尊,我等已闻。”
佛言:“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遍至十方,诸佛世界,无所障碍。汝等见否?”
阿难言:“我等已见。”
佛言:“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等见否?”
阿难言:“我等已见。”
佛言:“彼国人民,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一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一切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问佛:“世尊!何等因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心有疑惑,而修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诸佛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诸善法,愿生彼国。此等众生,生彼佛国,住七宝殿,寿五百岁,不得见佛,不得闻法,不得见诸圣众,以是因缘,名曰胎生。
若有众生,深信佛智,乃至胜智,勤修功德,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此等众生,莲花化生,跏趺而坐,顷刻之间,身相光明,同诸菩萨,一切具足。
复次,慈氏!他方世界,诸大菩萨,若有发心,欲见彼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大众,此等菩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无量寿国,莲华之中,自然化生。
弥勒当知,化生菩萨,智慧殊胜,胎生人民,皆无智慧,故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不得闻法,不得见诸圣众。不得见佛故,不得供养,不得正行,不得功德,皆由此人,过去世中,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殿,七宝庄严,床座被帐,幢旛绘盖,装饰华丽,应有尽有。若有小王,违背圣王,将其囚于,此宫殿中,加上金锁,勿令出离,衣服饮食,床铺被褥,华香伎乐,一应俱全,犹如圣王,无所缺少。于意云何?诸小王子,乐此处否?”
弥勒对曰:“不也,世尊。诸小王子,千方百计,竭尽全力,以求出离,七宝牢狱。”
佛告弥勒:“彼佛国土,胎生人民,亦复如是。疑惑佛智,生彼宫殿,虽无刑罚,亦无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不得见法,不得见僧,不得供养,不得功德。彼国人民,以此为苦。彼佛国土,胎生人民,快乐如天,虽然如此,不乐彼处。此类众生,知非即舍,深自忏悔,求离宫殿,即离宫殿,往诣佛所,恭敬供养,亦能遍至,十方佛前,修诸功德。
弥勒当知,疑惑佛智,则失大利。是故当信,诸佛智慧,至高无上。”
【释义】
问:如何是彼国“微妙严净,自然之物”?
答曰:若人着相,不见自性,则一切境界皆非“微妙庄严,自然之物”,即使居住在最理想的环境中,他的境界也不是“微妙严净,自然之物”。
若人悟心,契合实相,则一切境界皆是“微妙庄严,自然之物”,即使在垃圾处理厂工作,他的境界也是“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何以故?心净则佛土净。
问:如何是“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
答曰:大音希声,大相无形。这个大音,即是生发无量万音的本源。这个大相,即是生发无量万相的根本。这个大音,遍满十方世界,普化一切众生。这个大相,分身无量世界,庄严十方佛土。这个大音,这个大相,即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
问:如何是十方世界?
答曰:这个妙明真心,圆觉十方,遍含万相。我们的这个体相一如的心灵世界,即是我们的十方世界。
问:如何是“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
答曰:宫殿者,住处也。往生彼国的人,住善方便,住善境界,是名“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住善方便,住善境界,随缘修行,愿成佛道,是名“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亦名住莲华苞,经五百岁,透五蕴身,见自性佛。
问:“彼国人民,胎生化生”。如何是胎生?
答曰:有所寄托,即为胎生。
若人修行,不知自心是佛,但信十方诸佛。依此信念,修行善业,以此功德,愿生彼国。此诸众生,往生彼国,七宝宫殿,或曰往生彼国,莲华苞中,“寿五百岁,不得见佛”。何以故?执着善法,不求根本。执着善法,受善法障,故不得见佛,不得见菩萨声闻。不得见佛,即不得见性。不得见菩萨声闻,即不得起诸妙用。住此善法,住此善境,是名住七宝宫殿,亦名住莲华苞,亦名彼国胎生。
问:“彼国人民,胎生化生”。如何是化生?
答曰:深信自心,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无量功德,即名“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心地法门,心地用功,誓愿见性,誓愿成佛,是名“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若人修行,誓愿见性,誓愿成佛。如是修行,如是回向,此诸众生,临命终时,当下见佛,当下往生,亦名当下得见自性弥陀,亦名当下往生唯心净土。见性之后,如如不动,应缘十方,是名化生,亦名妙用。
悟了自心的菩萨,是名彼国菩萨。未悟自心的菩萨,是名他方菩萨。未悟自心的菩萨,发愿明悟自心,亦名发愿亲见彼佛。此菩萨临命终时,不住莲苞,不住宫殿,当下见佛,当下解脱。
化生之人,有大智慧,深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故,临命终时,直下见佛,顿同佛体。
胎生之人,无有智慧,不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信善法,住善境界,是故临命终时,生在宫殿,禁在宫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得闻法,此乃“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七宝宫殿,愚人住处,虽无刑罚,亦无恶事,经五百岁,禁在宫中,不得见佛,不得佛智,此名七宝宫殿难,亦名金锁难。
问:五百岁中,禁在宫中。彼国五百岁,究竟多少年?
答曰:色蕴百年,受蕴百年,想蕴百年,行蕴百年,识蕴百年,共计五蕴,假名五百。
这里所说的“五百岁中,禁在宫中”,莫作物理世界的五百年想。若作物理世界的五百年想,那就成了五百个三百六十五天。五百年之说,只是个比喻,犹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也只是被压在他自己的五蕴山下。他着于色相,是名色蕴难。他着于受相,是名受蕴难。他着于想相,是名想蕴难。他着于行相,是名行蕴难。他着于识相,是名识蕴难。着五蕴相,成五蕴难。孙悟空拜唐玄奘为师,粉碎了五蕴山。孙悟空粉碎了五蕴山,也是只是他的“析法空”,而不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说,不是究竟解脱,而是方便解脱。分析法相,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十六,如此分下去,直至所谓的临近虚空,那依然还是个“微细有”。落在这种“微细有”里,落在这种“析法空”里,依然还在他自己的更加细密的五蕴山里,依然还在他自己的更加细密的五蕴难里,依然他自己的宫殿之中,“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未悟自心时,或云未到彼岸时,则尚未“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落在五蕴难中,压在五蕴山下,假名“五百岁中,禁在宫中”。明悟自心时,或云般若波罗蜜多时,则照见五蕴皆空。这时,五蕴皆空,苦厄度尽。五蕴皆空,苦厄度尽,假名过了五百年,假名出了五蕴难,假名出了宫殿难。
悟即刹那间,不悟千万年。切莫妄想,以为在七宝宫殿里,只要住上五百个三百六十五天,便能出来见佛。若人着相,莫说五百年,即使五百大劫,也出不了这七宝宫殿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