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还是亲民

何党生 原创 | 2019-08-01 17:27 | 收藏 | 投票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徐爱一上来,就问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十分对立的问题,《大学》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中的“在亲民”,朱熹说是“作新民”,王阳明说是“在亲民”。朱熹当年改动《大学》“在新民”,是有文献做依据的,您王老师坚持旧本的“在亲民”是否有依据?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朱熹根据《大学》下文:“汤之《盘铭》曰’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把“亲民”的“亲”改作“新”。

      意思是,圣王除了对先天存在的“本体之明”的自我彰显之外,还要推己及人,使人人皆能复归“本性”,摆脱“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的状态,达致焕然一新的精神境界。这意味着朱子理想中的圣王不仅要在政制和礼法的层面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民更始,更要顺应新的形势教化民众,对民众的内心予以除旧布新,提升所有人的“灵魂品性”。

       王阳明居夷三臷,龙场悟道,悟出“格物致知”之旨乃“诚意”,认为朱熹《大学章句》非圣学本旨。圣学儒家是从上古祭祀走过来的,祭祀工作者原来都是从祭祀中领会、明白“天意”,心诚则灵。那么,理解《大学》版本“旧本”和“新本”的分歧,就只能依凭心意上的功夫。

       王阳明对朱熹“作新民”的批驳,看起来引经据典一大堆,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其实,一是不认同“作新民”的“新”字义,“作新民”中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实际上指的君主个人不断增进其政治德性,“精诚其意”,从而塑造出一个具备政治常识的有德之君,而不是做一个洞悉先验本体、唤起澄明心性的“哲学王”。二就是完全接受赞同了孟子“亲亲仁民”的思想。

          “亲亲仁民”,语出《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亲爱亲人,然后仁爱百姓,之后才是爱惜万物。圣学儒家认为,仁乃天地生生不息之理,天地万物一体共生互生,故岁民胞物与,爱人的同时还得爱自然万物。“在亲民”的含义在于对人民有仁爱之心。

      

 

 

 

 

       

 

 

 

【原文】“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阳明先生讲了一个故事:百姓不和睦,不能互相仁爱,舜就让契担任司徒。

      “契”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叫契的人和治水的大禹是同时代的人,和大禹一起治过水,曾被舜帝(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封为司徒,掌管文教。并且他还是商王朝的祖先,封神榜里的商纣王就是他的后代。“使契为司徒”,任命契担任司徒一职,“敬敷五教”,教给人们五种伦常之教,父子有亲(要亲密、亲切),君臣有义(讲究道义),夫妇有别(有所区别),长幼有序(有秩序),朋友有信(信义)。后面又讲到《尧典》:尧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尧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阳明借此说明,“亲民”是历史来看贤圣的治国之道。

       王阳明强调“在亲民”才会使人心中有一个“当圣人”的心。从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美政看,《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此外,“在亲民”也是“致良知”的基础,

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 ‘亲民’。     

 

         统览全篇,或问,为何先圣如此看重“亲”与“新”两字?盖因,一来古人经典不宜轻易改动;二来“亲民”强调儒家仁爱之根本。“新民”虽也有让民众内在革新之意,但容易让本来重表面的世人,认为“新民”仅是外在生活方式之革新,从而流入功利,堕入霸术,不便社会和谐。

     总之,对于“亲民”“新民”,得用心分别。亲民,着重的是仁爱,包括仁爱百姓和教化百姓互相仁爱,还要教化百姓爱自然万物。新民,即是顺应时代发展而注重生活方式革新,强调的是人的外在方式之新。毕竟,古人与今人在内心仁爱上,在良知本性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断变化。所以,千万不可以用“新民”代替“亲民”,仁爱之道万古长存,不可在“新”中抛弃。

  

世人读书,多为了所谓“实用”“致用”,而其“用”,不过满足感官之欲,可求得时刺激快乐,或学得一技之长,提升做事之能,甚至美其名日经国济世,因此,技能经济、助考、娱乐等书有人读,唯独圣贤书,招致冷落。究其原因,是不明真理之故分而言之,不明何为天地、何为人、何为真乐之故。先圣所言“用”,固然包含经国济世之用,但是,更包含本原之用。何为本原之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太来”,盖此一言,即已道破。简而述之,则是从宇宙人生之本原(天道)之创宰,发用贯于社会人生方方面面,此即圣学“一以贯之”之道。能如此,则极乐可得欲乐e

遂,身行可修,家国可治,天下可平。粗听可能会疑惑,然圣学千言万语,不过如此已。天下全信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道恒在自在,恒明恒照,不为尧存,不为

 

 

这其实警醒我们,读书宜持独立、自由、理性开放之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不唯上,不唯下,不唯书,只唯实。常人读书,由于心力不够,易流连忘返于语言文字,而丧失自我判断力,容易被书牵着走。有道是,心悟转注华》,心迷《法华》转,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乃凡圣之别。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