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哪吒》想起的

张海勤 原创 | 2019-08-18 00:01 | 收藏 | 投票

  

 

        我大概7、8歲讀“育紅班”,記憶裏的第一次去趕山,那肯定要買點東西,吃根冰棍是必須的。父母會給點錢花。那時候,主要是生產隊特意種的農產品才拿去賣。

  擠來擠去,晌午了,人仍然比較多,但少了點。安全性高一點了。

  爸媽給我幾毛錢去書店看看,也算培養學習興趣,去了鎮上新華書店。在小人書幾分錢一本的年代,我買了一本1.2毛錢的《哪吒》,銅版紙,彩色的,其內容,即小人書的頁面組成是電影《哪吒鬧海》的選取畫面印刷而成。

  買這麽貴的小人書,又精美,特別喜歡,長時間反復看,內容熟的很,也慢慢就忘記了。

  但是,電影中哪吒的扮演者的姓名讓我抓狂,小人書最後有幾個主要演員的備註。其中,哪吒的扮演者叫裴xx(名,忘記了),這個不認識的姓氏讓我好長時間無法撤銷我對我買了這本貴了點的小人書的記憶。因為“裴”字不常用,不知道讀什麽,查字典也就不好查,且查後容易忘記。

        直到十年前,我反復看《貞觀長歌》這部電視劇,大概看了七遍(82集),裏面有個姑娘叫“綠袖”,其父親叫“裴仕典”,其弟弟叫“裴家鼎”。因為裴家在電視劇中貫穿大半部,所以終於認得這個裴字。

        再後來,就是一位大學老師姓裴,算是我學而應用這個裴字。

        关于“哪吒”的“哪”究竟读“na”,还是“ne”,我也时断时续读不准,这次估计再也不会读错了。

        雖然,後來知道自己對價格的無知。但是,這本小人書比普通小人書的價格高出幾倍還是很長時間讓自己覺得隱隱的內疚和不能平靜。也就是對一個小孩子的性格的養成還是造成了影響吧!這也許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影響? 說來也巧,我小孩子在幼兒園跳騷市場第一次獨立交易中,也被別的同學以低價物換去了大額錢幣。

                             

  現在熱播的《哪吒》,據說,找到了哪吒傳奇的故事的本願。

  在我看來,是營銷差異化;內容構造,即其表達藝術性的特點———沒有跳出說教的窠臼。就像《無極》一樣,畫面精美,內容哲理,韻味不足。還不如《英雄》,空洞的內容有讓人紮根入畫面的精美感覺之中的綿延悠長。《英雄》這部電影我看了大概30遍,有碟片。

        另外,《天下糧倉》和《長征》兩部電視劇分別看了大概有30遍和25遍。《雍正王朝》有10遍,《乾隆王朝》有5遍,《康熙王朝》也至少有3遍。《西遊記》還從來沒有完整連續看一遍,都是隨看,全看過沒問題,也有碟片。WHY?

  她的優勢在於電影藝術的歷史比較以及數碼科技手段的苟合不同凸現了中國童話故事的電影藝術之中國文化創新的新篇章。

     

  張海勤於廣州即席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侵權」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