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学思践悟新论【修改稿一】

陈娘来 原创 | 2019-08-23 19:03 | 收藏 | 投票

 哲学论文——学思践悟新论【修改稿一】

 

作者/陈娘来

 

【诗曰】修道何须到终南,心若从容即是山。学思践悟不止步,一路花雨满人间。

 

一、执中:学思践悟。

(一)学:学习前人的道德经验。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道德规范有普适性和指导性。

(二)思:进行道德反思。这里包括两个维度。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以道德规范为标杆和尺子,检查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修炼和涵养德行(如"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专题教育、主题教育);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宇宙本源(时空是宇宙的形式,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为标杆和尺子,检视和观察具体道德规范的发展变化,主动致力于道德建设。

(三)践:想(学)好了才做(发挥学到的知识的指导作用);想好了就做(做是实践,是想法的目的和归宿,不用担负反思的功能,否则,就会瞻前顾后)。常言道:"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将底线思维与担当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四)悟:以所知悟所行,以所行悟所知。知行合一,就是进程的推移和境界的开辟。譬如看山的境界,开始时看山是山,只看到特殊性;一段时间以后看山不是山(白马非马),看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后来看山还是山,看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格局大了,层次高了,视野就开阔深邃,世界在我面前就显得通透圆融,一切现象包括输赢、得失、成败等矛盾(道家本体论上的道)的两面,随着境界的提升,矛盾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矛盾的两面也会向对立面转化。古人云:"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物的层次和范畴越低,其规定性就越杂多,对本体的遮蔽也越厚,本体就越蒙昧不明。古人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悟道犹如攀爬一座山,从每个矛盾特殊性向矛盾普遍性进发,当登上高处时,眺望山下一个个的"成功""荣华",全都成了"一览众山小""小成""人间正道是沧桑",悟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在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就一定会了解到狂风暴雨只能掀翻小池塘,掀翻不了大海,践行信念时就不会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更不会在有的事情上与人在蜗牛触角上论长短、争地盘。格物致知,以知导行,知行互悟,层层递进。从春夏秋冬中悟出元亨利贞,从阴晴圆缺中悟出悲欢离合,渐渐地,境界越来越澄明清澈,限定性与羁绊物越来越少,宇宙的本体越来越圆融通透,便可窥见宇宙本源——"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坚持"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侧重】学与思——发挥经验的借鉴作用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经验有指导作用【道德反思。道德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性】

例如,学习下面的道德规范并进行反思,便可循道获德,做到学有所得。

端庄厚重,谦卑含容。

事有归着,心存济物。

1】不徐不疾。

2】容人、容事、容言。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心存济物就是要懂得关心外物,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天下。

 

心存济物,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一个人心存济物,格局就大了。

 

三、【侧重】践与履——经验主义与主观主义不可取

狭隘经验及其所引起的联想是前进的绊脚石,它致使做人谨小慎微,做事患得患失。例如,将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当作先验的宇宙本源而加以膜拜,或杞人忧天、智子疑邻式的主观臆想,对人生而言都无异于作茧自缚。其实,宇宙灵明无著,所以方法论上应坚持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本体论决定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和道家对世界的本体有以下的观点。

古人云:"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承认宇宙的本体叫虚或诚,它的属性"灵明无著",就是通透圆融、流动不居的意思。世界的本体也叫道,古人有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意思是:道作为整体和最高范畴在数量上只能表现为"",如果过于在意各部分所谓的"成就",其实是破坏了道的完整性,所以要精一不杂;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如对过去进行归纳的狭隘经验和对未来进行的主观臆想,无论其修辞多么华丽,都会破坏对现在存在着的道的把握。所以在方法论上要坚持"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空间上是相对于上下左右而言,我们要不为上下左右所惑,"将精神聚焦于"当时"这个"",使之精一不杂;""在时间上则是相对于前后而言,"执厥中"则是告诫我们不可瞻前顾后,而是要不恋既过,不惧将来。

 

无独有偶,西方哲学的现象学也是这么认为的。现象学的徒子存在主义的开山鼻祖海德格尔著有《存在与时间》,他认为""即大道,也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理性认识,例如,人用杯子喝茶是权力意志外化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先理性的分析一番才拿起杯子喝茶。显然,海德格尔的"""存在"甚至他认为的尼采的权力意志,其实就是中国哲学中的道。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写道,权力意志是一个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想要征服、支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因为实在是流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存在,所以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如太阳明天就不一定从东方升起,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它是真理,把偶然联系当成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原因并不在于它对过去的描述是对的,而是它现在对人们有用,人们就叫它真理,至于它对未来会发生什么真实作用,人们并不关心,只要把它当成真理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就够了。这样说来,出于权力意志支配欲望的需要,只要一套道德规范和学说有用,它就是真理。或者说,任何类型的道德也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仆人或工具罢了。同样的,现象学认为,我们重视经验并不是因为它在过去真的存在过,而是它对现在的我有用;我们谈论将来并不是将来真的存在,而是现在我们正在谈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所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方法论上主张致力于"此在""当时",反对任何"想一想"的杂念,与中国哲学"当时不杂"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二合为一】执厥中——知行合一

出世三招:藏(肯定)、度(否定)、显(否定之否定)。

(一)从否定的角度看:践行路径不负责道德反思,不为"悔、吝、咎"所羁绊,也不陶醉于"志得意满"

(二)从肯定的角度看:学与思是践行的信息输入与内化,践行是学与思的信息输出与外化。

(三)否定之否定统一为悟。

 

                        新江人-陈娘来

               于维也纳酒店 Vienna  Hotel

                 2019820

                        农历七月廿夜1144 

个人简介
陈娘来,英文名:Nyeohlike·Thomas·CHEN,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教学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娘来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