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礼县盐官:王根儿和她的“原汁原味”乞巧文化传承

乔理 原创 | 2019-08-07 00:25 | 收藏 | 投票

   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再次在人称“秦皇故里”的甘肃陇南礼县和临近的西和县盛大举行。

   连续七天七夜、多个环节的活动,既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精华,又创新揉进了新时代美好幸福生活的现代文化元素,将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心灵手的巧陇南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甘肃礼县,有个叫王根儿的人,她牵头发起组织编导的“原汁原味”盐官乞巧文化传承活动,在陇南乃至省内都是小有名气的。

   “我从5岁就开始参加乞巧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的乞巧活动停止了,我觉得很可惜,我就组织村里的同龄人,重新将乞巧活动办起来。”

   年近60岁的王根儿如是说。王根儿是礼县盐官镇新合村人,是盐官镇“舞之韵”舞蹈健身队的负责人,也是盐官街道老幼公认的“巧头儿”。

   连续四届的盐官乞巧文化传承活动都是由她牵头发起组织成功举办的,当然这些活动也离不开县上文化部门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也得益于理解信任她的朋友们的支持帮助,更多的是她个人的忍辱负重与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

   盐官镇位于西汉水流域,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盐官(古镇卤城)乞巧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像王根儿一样致力于传承保护乞巧文化的传承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

   据王根儿介绍:十二年前的2007年,她就组织带领本村妇女跳舞健身并积极参加各个地方举办的演出活动,既展示自己团队的实力,也扩大了健身队的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

   因为喜欢乞巧,2012年,她重拾乞巧梦,组建了舞之韵舞蹈队,并在当地长辈的指导下,在每年乞巧活动的前一个月,带领村里的妇女开始排练乞巧歌舞。

   2016年,由王根儿带头组织的第一届盐官镇乞巧民俗文化汇演成功举办,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对于她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纷纷表示:“如果没有王姐的坚持,我们就看不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了。”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展现最原汁原味的乞巧活动,她四处打听,走访了本村及邻村的老一辈乞巧女们,让她们回忆着把所有乞巧程式中的唱词唱出来,然后她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王秀珍老人。我当时去请教的时候,她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把唱词教给了我。盐官这一带乞巧活动的唱词唱腔大多都是这位老人教唱的。”

   王根儿说,她还把王秀珍老人请到了排练现场,为年轻的乞巧女们指导。   以王根儿为总编导组织起来的礼县盐官乞巧文化活动,更具特色,更富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2019年8月4日,适逢周日,应王根儿的邀请,我抽出难得的一天休息日驱车赶往礼县盐官镇,专门拍摄了一组礼县盐官第四届乞巧文化传承活动的场景。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描写的乞巧节,在陇南西和、礼县一带流传了1800多年。

   “乞巧”是秦人遗风每年的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礼县一带未出嫁的姑娘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牛郎织女的故事便由此产生。

   不过,天上的星星如何成了织女和牵牛?有学者认为,织女的原型是秦人始祖女修,而牵牛是周人远祖叔均。

   传说女修善织,叔均则发明了牛耕,身处男耕女织经济结构中的古人,便以他们命名星座。

   所以细究起来,“乞巧”风俗其实是秦人古老遗风。乞巧分七步在西和、礼县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

   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巧娘娘雕塑乞巧节围绕“巧娘娘”展开,分为七个环节。

  (1)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祭祀跪拜,齐唱《搭桥歌》。唱罢,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2)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3)祭巧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

  (4)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等。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

  (6)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

  (7)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

   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

   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

   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年轻女性们的乞巧女儿节,仍将继续传承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以及人们对于智慧、生活的美好愿望。

 

 

 

 

 

 

 

 

 

 

 

 

 

 

 

 

 

 

 

 

 

 

 

 

 

 

 

 

 

 

 

 

 

 

 

 

 

 

 

 

 

 

 

 

 

 

 

 

 

个人简介
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宣传干事、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电视台新闻组组长、基地司令部军务装备处参谋。先后受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部驻国防科工委记者站、《解放军报》、《后勤》杂志、《解放军生活》杂志、《人民日报☆大地月…
每日关注 更多
乔理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