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一)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书呢?它是一部觉悟人生、教化人间的小说形态的佛教经典,包含着深刻的人生真谛。我们结合《红楼梦》说说佛教的修行。
先说说《红楼梦》的名字。
红,就是火。红楼,就是火楼,就是火宅也。佛教说,三界如火宅。这个红楼就是火宅,这个红楼就是三界。
梦,就是梦幻泡影的“梦”。顾名思义,《红楼梦》就是三界火宅之梦。既然是个梦,那么,梦中之事,那就没有实际的存在。然而,正在做红楼梦的人,正在做三界梦的人,却正在受着梦中之苦。若是人的梦醒了,他梦中的那些事,也就随之消失。
《红楼梦》这部佛典的真正用意,意在令人觉醒这场红楼梦,觉醒这场三界梦。
《红楼梦》的名字,及其里面的故事,那是受到了《妙法莲华经》启发的。《妙法莲华经》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帮孩子,在一个大宅院里玩耍,玩得非常痴迷,大宅院里充满了危险,这帮孩子却全然不知,房屋着火了,屋梁即将坍塌,毒蛇随处出没,蝎子随时伤人。这帮孩子只顾玩耍,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处于危险境地,随时都有丧身失命的危险。这时,有一位智者,于火宅之外,对孩子们说:“你们出来吧,那里面太危险了,你们若不出来,那就会没命的。”那些孩子根本不听,心想,这里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危险?这位智者,想了一个办法,他要欺骗这些孩子远离这个危险的地方。于是,智者大声地对孩子们说道:“孩子们,我这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羊车、鹿车、白牛车,要什么有什么,你们赶快出来,我把这些玩具全部送给你们。”孩子们一听,便丢下手中的玩具,竞相跑出火宅。跑出了火宅的这些孩子,各自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这就是佛教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佛教的巧立方便,引导众生出离三界。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红楼梦》的第一回,借用“女娲补天”这个神话传说,说出了贾宝玉的来历与去向。
女娲炼石补天,一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各处其位,用来补天。唯有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是块多余的顽石,被女娲丢在了青埂峰下。
女娲补天的“天”,不是蓝天的“天”,而是心性学意义上的“天”,是我们心灵的空间,就是佛教所说的世界的“界”。
补天的“石”,就是填充我们的心灵空间的每一天。人生百年,不过三万六千天。这三万六千天,就是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的石头,就是我们的人生百年。
我们用这三万六千天的执着,我们用这三万六千天的“顽石”,填补了我们的整个人生,填补了我们的心灵空间。这三万六千天,这三万六千块“顽石”,就是我们的人生的时间,就是我们的三万六千块“顽固的执着”。“顽固的执着”,假名为“顽石”。这三万六千天,就是我们的人生的时间,就是佛教所说的“世”。
世,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界,即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时间(世)与空间(界)合在一起,就是佛教所说的世界。
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都被用上了,没有被用上的这块“顽石”,女娲顺手把他丢在了青埂峰下。被丢下的这块“顽石”,代表着“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之外的那块顽石(顽固的识)”,代表着“人生百年之后的那一妄想”。百年之后,到底是怎样的?这一块顽石,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在那里独自烦恼。
一日,正当独自烦恼之时,从远处走来一僧一道,他们大谈红尘中事。顽石听了,便央求仙人带它到红尘中看看。于是,仙人把他变成一块美玉,把他投向了富贵之乡。
在富贵之乡,经过了无数劫难,美玉终于体会到了富贵之乡,犹如梦幻泡影。按照当初与大仙的约定,美玉必须重新回到青埂峰下跟随仙人修行,并把自己在富贵之乡的所见所闻刻在石头,以警示后人,不要贪恋梦幻泡影。
一日,一位道人从青埂峰前经过,发现了石头上的这些文字,便将它抄下来,取名为《情僧录》。《石头记》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佛教里的缘觉。缘觉就是独觉,是自己独自觉悟的人。缘觉是借助于什么而觉悟的呢?缘觉看到花开花落,他就能觉悟到世事无常,都是过眼的烟云。林黛玉看到花开花落,她就伤心落泪,心想,这么美丽的鲜花,就这么昙花一现,这实在是太短暂了,太可惜了。人生世事都是这样,昙花一现,了不可得。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心理不健康,看到花开花落就哭哭啼啼,认为她是个花痴。其实,她一点也不痴,认为她愚痴的人才是真正的愚痴。为什么这样说呢?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花开花落,都是过眼烟云,可是,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却以为这些东西是实在的,因此,用尽一生的精力,捕捉这些梦幻泡影。结果如何?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抓到,反倒造了很多的业,自己又被自己造的业裹挟着到处轮回。
林黛玉看到花树,觉得花树很不容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个花树用了一年的时间,经受了风刀霜剑的考验,到了春天,才把他内在的活力彰显出来,开出美丽的鲜花,可惜,经历了一年的辛苦,开出的鲜花,也就那么几天就败了。“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是啊,花开的时候,很容易见到,花落之后,她又到哪里去了呢?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思考这么高深的人生问题,觉悟到了世事无常,不再贪恋世间假象,她要出离三界,你说她聪明不聪明?凡夫则不同了,浑浑噩噩,不会思考这样的大问题,更不会觉悟人生,你说凡夫愚痴不愚痴?
很多人还说,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那是因为贾府里的人对她不好,她过得不开心,她是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压迫。这种说法,简直是“阶级论”“成分论”的流毒。其实,贾府里的人都对林黛玉很好,她哭哭啼啼,那是因为她感悟到了生老病死,那是因为她感悟到了世事无常。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包含了所有的人生,也包含了林黛玉自己。女人十八一朵花,林黛玉当时也就是十七八岁,她想,我这朵花也是很快就要凋谢的,也是很快就要衰老的。林黛玉哭哭啼啼,就是哭花开花落,就是哭世事无常,就是哭生老病死。贾府富贵吧?很富贵。长久吗?不长久,没有过多少时抄家了。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也是这样,孩童时代,非常快乐,像花一样,但是,非常短暂,很快就过去了,接着孩子就有了孩子,孩子的孩子也有了孩子,这时,当年的孩子,也就变成了老公公、老婆婆,面临的就是死亡。这时,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我们所经历的事有千千万万,哪一件事是可靠的呢?这时才知,哪一件事都不可靠。《红楼梦》讲人生的苦空无常,就是提醒人们觉悟人生,开悟见性,契入不生不灭的法界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