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二)
《红楼梦》中的十二钗代表什么呢?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便有十二种境界,便有十二种性格,有的像春天,有的像夏天,有的像秋天,有的像冬天。十二钗的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哪个月的境界是长久的?都不长久。所以金陵十二钗的最后,各有自己的结局。有的难产而死,有的被送到妓院,有的流落街头,有的做了尼姑,有的远嫁他方,这就是林黛玉哭的花开花落,这就是林黛玉哭的生老病死,这就是林黛玉哭的世事无常。
大观园代表什么?大观园代表我们的这个花花世界,我们的这个花花世界就是大观园。人们生活在这个大观园里,尽其一生,捕风捉影。捕捉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反而造了许多的业。造了许多的业,又被自己造的业牵着鼻子走,继续无休无止的轮回。
贾宝玉有一块与生俱来的通灵玉,这个通灵玉代表我们的佛性。贾宝玉不能离开这个通灵玉,离开这个通灵玉他就傻了。贾宝玉(假宝玉)不能离开这个通灵玉(真宝玉),然而,这个通灵玉却可以离开贾宝玉。人人都有一块与生俱来的通灵玉,这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不能离开佛性,离开了佛性,人也就死了,然而,佛性可以离开人。唐伯虎有一首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
噫!
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她所起的作用上来看,她就是贾宝玉的师父,她处处点化贾宝玉,时时启发贾宝玉,让他不要痴迷于大观园的形形色色。贾宝玉就是假宝玉,也就是说,这个四大色身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宝玉,这个通灵玉才是本自清净、能生万法的真宝玉。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就是呼唤贾宝玉,让他回到这个通灵玉上来。这块通灵玉,我们天天带着他,我们却不曾识得他,所以儒家说:“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块通灵玉,我们时时用他,我们用他来看路,我们用他来闻声,我们用他来行动,我们用他来思考,可是,我们却不曾识得这块通灵玉,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世人不曾识得这块随身携带的通灵玉,终日堕落在梦幻泡影里,轮回不止,出离无期。
林黛玉为何要救贾宝玉?贾宝玉曾经有恩于降株仙草。降株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这个降株仙草为了报恩,她就随贾宝玉来到大观园,时时提醒贾宝玉:你不要只顾了玩而忘了回家。贾宝玉果真迷恋上了红尘,忘了回家。林黛玉就整天提醒他,这是红尘欲海,没有什么好玩的,回来吧,快回来吧。林黛玉病病殃殃,哭哭啼啼,就是我病给你看,我哭给你看。林黛玉就是用这种方式呼唤贾宝玉回家。可是,千呼万唤不回头。唉!你不回头,我就死给你看。林黛玉这一死,贾宝玉真地感受到了花开花落,真地感受到了人生无常——昨日鲜花尚在,今日飘落何方?贾宝玉终于醒悟了,他出家修行去了,与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在一起。
问:渺渺真人与茫茫大士,又是指什么?
答曰:从人物角色上来看,这是两个修行有素的人,一个是渺渺真人,另一个是茫茫大士。从修行的境界上来看,渺渺、茫茫就是贾宝玉出家后的修行境界。渺渺,形容没有边际的水。茫茫,形容朦朦胧胧的景。这个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的境界,也就是渺渺茫茫的境界,也就是小乘佛教的罗汉境界。
大乘佛教的悟后境界,则非如此,大乘佛教的悟后境界,则是一个万德庄严、全体一味的境界。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罗汉,而是见性成佛,普度众生,究竟圆满。这就是佛弟子修行的目标。
《红楼梦》一书,根据《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的教义而演绎出来。《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于火宅之外,设立三车,羊车、鹿车、白牛车,以象征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假,一乘是真。一乘者,佛乘也。假借三乘,归于一乘,所谓借假证真,会三归一。《红楼梦》以小说的方式,正是演绎这个道理。红楼火宅,亦是梦幻。欲出火宅,唯有醒梦。梦中则有火宅,妄受火宅之苦。梦醒则无轮回,原来是净土。《红楼梦》的宗旨,意在唤醒迷梦,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佛弟子的修行目标,就是觉醒迷梦,直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