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匡林先生诗作的境界(二)

陈嘉珉 原创 | 2019-09-12 23:33 | 收藏 | 投票

    

讲考试大家就关心分数,我可以先公布分数,匡林先生的考试成绩非常好,分数很高,可以打一百二十分,他的诗作已达到我欣赏的最高境界。诗歌创作的最低境界是什么?就是前述杜甫、韩愈、王勃、李贺等早逝诗人所抒发的老阴老阳折腾,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不能强加给你们,你们当然可以认为那是最高的境界。依据我个人的意见,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在请匡林先生入场之前,我先讲两个禅宗公案,来说明我个人观点认为的,诗歌创作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第一则公案很有趣,各位可能都知道,但不一定十分清楚,我说详细点。据《坛经》记载,唐朝初年的广东新兴县,当时叫新州,有个靠卖柴为生的年轻人,他是个文盲,有天在城里卖柴,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念到“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便心有所悟,很有心得。他打听到湖北蕲州黄梅县的东禅寺,有个弘忍大师专门讲《金刚经》,就立即跋山涉水去参拜弘忍大师,大师安排他在寺庙后院劈柴,还有一个差事,是在碓房舂碓。舂碓这个活,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小时在农村老家经常干,那个年代没有打米机,要把晒干的稻谷放在石碓里捣,才能脱去谷壳。不止舂米了,凡是要脱皮或捣碎的东西,都可以放在碓里舂。

有天弘忍大师把门人招来,要他们各作一首偈,看谁能够悟得大意,就把衣钵传给他,做禅宗第六代祖师。门人都说,神秀上座是教授师,衣钵肯定是他的,我们依止神秀上师,还作什么偈啊。而神秀也心想,大家不作偈,都因为我是教授师,我不作便无人作了,那就作吧,也能让大和尚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神秀作的偈是:PPT“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认为,人是能够觉悟的,人心就像一面镜子,难免沾染灰尘,经常擦去上面的灰尘,让镜子保持干净,这样人心不就亮堂、觉悟了吗。这个意思好不好呢?很好啊,弘忍大师说,这个偈子好啊,能让迷失的人找到努力方向,按照偈子说的修行,不会堕三恶道。于是弘忍大师将门人召集起来,让他们焚香礼敬,读诵此偈。但大师却把神秀叫到内室,郑重告诉他:你这首偈的见解不行,只到了门前,没有真正入门,一般人按照你的方法修行,可以做到不会堕落,但要求得最高的佛法,还是不可能。要想入门,就要见到自己的本性。你回去再想一想,再作一首偈来,假如能够深入一步,达到最高智慧,我就把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想了几天,想得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如在梦中,还是没有想出新的偈子来。这个时候惠能还在碓房舂碓,还在后院劈柴,寺庙里发生的事情,他一点不知道,也没有人认为一个最下层的勤杂工,会作什么诗偈之类。一天有个童子从碓坊走过,不断唱诵神秀的偈子,惠能一听,就听出这首偈子未见本性,非上乘之作。他问童子诵什么偈,童子说是神秀上座写在墙壁上的《无相偈》,师父命令大家念诵。惠能说,我也要念诵这首偈,给来生结个缘吧,我舂碓、劈柴八个多月,还没到过堂前呢,请你带我去礼拜《无相偈》好吗。来到墙壁前,惠能在神秀的偈颂前礼拜完毕,便自作一偈,因为不识字,就请人帮写在《无相偈》对面的墙上。惠能这首偈说:PPT“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这个偈子厉害了,但也麻烦了。大家要是第一次看见,能读懂吗?我把匡林先生的几首诗发在微信圈,就有朋友说读不懂,让人读不懂的诗是好诗吗?神秀的《无相偈》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努力工作啊,要经常把桌椅板凳擦干净啊,人心也像桌椅板凳一样嘛,要随时擦洗干净,不要让灰尘沾在上边。这多么像儒家孔子告诫的话,也像父母、老师、领导告诫的话,毛泽东主席就告诫说,要经常扫地啊,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这些告诫无论写成诗歌、散文或论文,多么好懂呀,一听就明白,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做事嘛,打扫心灵卫生嘛,有什么不好懂的,好懂得很,就怕做不到。惠能说什么呢?他把神秀的意思、意见给推翻了,推了个底朝天,就是完全否定了,唱反调啊。惠能说,哪里有什么桌椅板凳和人心啊,哪里有什么菩提树、明镜台啊,你还“勿使惹尘埃”,惹个屁呀!本来什么都没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拿什么去招来灰尘!你还“时时勤拂拭”,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你拂拭个屁呀!这个偈子太厉害了,真是一锤定音、一战决胜、一话完结、瞬间定论啊,而且千百年都是“盖棺论定”,毫无疑义的。把神秀做接班人的事,就这样搞砸了,连让他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就像打大成拳一样,一拳毙命!

这就是禅宗,它有玄机、机锋、锋境、境界,神秀也有境界,但神秀很像儒家,很像孔子,境界低了一层。这个境界是用破执来划分的。“执”什么?就是执着有一个物、有一个菩提树、有一个明镜台,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我,佛家叫法执、我执,法执执着物,我执执着我,这个很好理解。破执的情状好比一层楼板,一个楼上一个楼下,或一个在二楼,一个在一楼。破执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比如你这个人慈悲喜舍,心里亮堂,没有自我,大公无私,就是破除我执,那么做坏人、做坏事这种“尘埃”,在你身上怎么会有落脚点呢?“尘埃”对你来说,边都沾不上啊!

二十年前我有个老师,是中国现在活着最伟大的老师,叫厉以宁,我在北大听过他一年半的课。厉以宁老师有个老师叫陈岱孙,活了将近一百岁,人们尊称他为岱老。有年岱老迎来一群中年人,他们一来,就齐刷刷地,马上给年近九十的岱老跪下,说在“文革”中批斗过老师,还打过老师,多年来一直良心不安,要向老师赔礼请罪。岱老说没有这回事啊,你这赔礼道歉搞错对象了吧。这里就用得上惠能的偈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这些人良心上不安很多年,但是岱老心里早已放下那些破事,本无一物,哪有记仇记恨的尘埃啊!岱老这个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就是老子说的“上德”。上德是什么?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拥有最高道德的人总是无为,因为他没有居心、私心,没有仇怨心、记恨心。

朋友们,这个境界太高了!我觉得自己活一个甲子,最有意义、最好玩的事情,就是认识这个境界,虽然达不到,虽然无缘进入这个境界,但有幸能够站在门外,看见境界中人,就有一种想跪下去的冲动。我如果在这个境界中,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这个境界的楼下仰望楼上,在门外看门里,很佩服,很惊奇!《坛经》里边也是讲,大家看到惠能的偈子,无不称奇,《坛经》用“总惊”、“嗟讶”、“奇哉”等惊叹词,来描述这些门人,当时就有人称惠能是肉身菩萨。说明这些人和我一样,都在楼下,都在门外,佩服得很。五祖弘忍看到偈子,生怕有人要害惠能,赶快脱下鞋子,用鞋底把偈子擦掉,说还是没有见到自性

自性这个词,可能大家有点陌生。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真正不跟人一般见识,不计较得失、爱恨,就是“见到自性”了,是“无为而无以为”的“上德”之人了。可是实际上说这个话的人,说到“你”,说到“我”,恰好说明他跟一般人一般见识,是他心里有一物、有尘埃,心存芥蒂说的气话罢了,还故意装得高尚、没事的样子,是老子所说“无为而有以为”的“下德”之人。真正的自性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一般世间人心里不止有一物啊,而是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万般皆有,因此东家长西家短,几十年唠叨不完。

第二天弘忍大师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绑一块石头在舂米。舂碓要用劲踩踏碓板,身体沉重的话,踩踏起来就会轻松些,因此惠能在腰间绑一块石头。弘忍大师感叹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大师用手杖在碓上敲三下,惠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大家注意,最高境界往往不说话,要道交感应,才能领会开悟。各位老板有亲身体会,你要讲很多话才能把员工管好,那样的员工就不是好员工了,你也不是好老板了。敲三下是什么意思?代表三更。古代计时,一个晚上有五更,夜晚开始的七点至九点为戌时,叫起更;凌晨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叫五更。三更是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即子时,正是半夜,就是所谓的“夜半三更”。

惠能在三更之时,来到弘忍大师住处,大师立即给惠能讲《金刚经》,传授心法给他,并把衣钵传给他,做禅宗第六代祖师,叫他赶快离开。这就是所谓“三更受法”,惠能成为名传青史的六祖惠能。大师当晚就送惠能到长江边,已经准备好船只,弘忍要给惠能划船,惠能请大师止步,五祖说合是吾渡汝,应该我渡你啊,这都是客套。但慧能说了一句后来成为千古名言的话,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就是在迷的时候靠师父度我,开悟以后自己度自己吧。这都是很有玄机、内涵和境界的话。这首偈子代表惠能开悟了。

惠能走后,有数百人在后边追来,要夺衣钵。有个门人叫陈惠明,跑在最前边,追了两个月,在江西大庾岭上追到惠能。惠能把衣钵拿给他,陈惠明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希望您给我说法。惠能说,既然你为法而来,那就(PPT)“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法。这个四品将军出身的陈惠明,追了两个月,就是要追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就是我们前边说的自性。儒家是要努力打扫灰尘啊,要行义行善啊,这不是禅宗的境界,没有见到自性。

大家看惠能传法,就是一句“不思善,不思恶”,跟诸位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吧,或者说是完全相反。这是什么意思啊?我给大家说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几年前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慈善专题节目,某个慈善家侃侃而谈,功劳太大了,捐助了多少多少孩子上完大学。他说开始的时候,每个孩子每学期,甚至每个月都向他汇报学习情况,他抱出来一大捆信件,一尺多高,不知他是如何看完的,这就是他的功劳,他把这些功劳保存得很好,而且生怕别人尤其媒体不知道。他叹口气,言语中流露出遗憾和怨气——一年半载之后,这些孩子给他的汇报信慢慢少了,有的很不像话,毕业几年都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信。他花时间和精力打听到一些人的去向、下落,就主动写信去问候、关心。有个母亲和我说,她女儿下班回来疲倦,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她就主动问寒问暖,不停唠叨,女儿说你让我安静一下好吗。她又唠叨既要安静就不要玩手机嘛,玩手机怎么能够安静,手机还比我当妈的重要吗,我当妈的会影响你安静,手机就不会影响你安静吗?女儿说:请你放过我吧!这位母亲说我就搞不懂,你关心她好像是害她一样。用这位女儿的话讲,这位伟大的慈善家并不打算放过那些孩子,他还不厌其烦地打听他们的下落,把他们放在道德的火炉上烧烤,你不联系我,我就联系你吧,他还要他们感恩戴德,背负良心欠债。看他的样子,他很有可能还会开办一家道德法庭来处理这事。

第二个故事,有个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成绩优异,但家里穷,读不起高中,媒体披露后,捐助的好人真多,很快就凑足了学费、生活费。可是这个当初成绩优异、情感单纯的女孩,读了高中一年下来,成绩却一落千丈,因为她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担心会遇到索取回报的目光,都害怕会错过感恩的机会。比如她从城里坐车回家,客车司机会大声叫喊,为支持她读书,不要她开车费,她少不了要弯腰鞠躬、深情感谢一番。有次在客车上刚坐下,突然有个中年妇女走过来,拍她肩膀两下,说“小妹,你去年读不起书,我给你捐钱的嘛,你还记得不?”她又少不得立即起身,弯腰鞠躬,深情感谢一番。这些慈善家、司机、妇女啊,是没有资格行善的。所以你要做菩萨,境界必须很高,需要的资格也很高。《金刚经》说“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是“于有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他们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我举这两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惠能大师为什么要讲“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了。这十四个字既是受法的根本要求,也是传法的核心内容,是要直接落实在匡林先生诗作所讲的道法中的。行善需要智慧,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做好事。没有智慧的人,做好事也是做坏事。所以《心经》要求世人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如此人与人便相安无事。修到十地菩萨,做一件好事等十件。修道成佛,做坏事也是做好事。很多人还是凡夫级别,连罗汉都达不到,就自作多情,自以为大大地做了好事,其实害人不浅啊。所以惠能大师要求“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匡林先生诗中说的“一拈善恶长江动”,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修行的一道门槛。

大家平时听到的道德说教,都是神秀的思想。神秀的《无相偈》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要做好事,要勤奋修行,才能逐渐达到不染尘埃的清净境界。惠能的偈语认为,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种种条件下的聚合,缘起缘灭,变化无常,一切皆空,只有人人都具备的佛性、自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神秀和惠能是两只脚,若左脚立定,右脚迈步,则惠能是左脚,神秀是右脚;若右脚立定,左脚迈步,则惠能是右脚,神秀是左脚。左脚不立,右脚便不能行,右脚不立,则左脚不能行,立定是支撑行走的。这个“立”就叫见地,用老子的话讲叫“守雌”,它把行动、荣誉、奖励让给别人。这个行为,也是匡林先生所说拳学上“成就他人”的上乘之境,拳术、佛法在这个境界是相通的,凡事有个“我”,犯这个执着,啪一下就掉到低一层的境界了。

这个证悟、见到自性的最高境界,说法很多,佛家叫佛性、自性、本性、一真、真如等,我叫超越知识,匡林先生叫心画、无意本能、大乘之境。南怀瑾先生很幽默,干脆叫“黑不隆冬”。最著名的道家老子叫“道”,叫“守雌”。

其实这个境界是不能命名的,就是老子《道德经》开篇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你一命名,就有一个名相在那里,那就不是无相的最高境界了。因为不能命名,所以庄子说,这个伟大的东西在蚂蚁堆中;对方听不懂,庄子说在稻田的杂草里;对方更听不懂,庄子说在砖头瓦片里边;人家还是不明白,最后庄子干脆说在大小便里,哈哈。(笑声)可能庄子想,你每天都大小便啊,一解大小便就懂得这个道理;再不晓得的话,就无言、无法、不可教了。

老子说的“守雌”,这个名词很确切、形象、生动。什么叫守雌呢?就是让得人,处事低调,不计较,宁愿自己输,宁愿自己吃亏,自己做了好事、善事,要守住这个雌位,不张扬表功。为什么守雌呢?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守雌,因为自己处于雄强地位,怎么输都输得起,所以要守雌我们说某人低调,因为他本可以高调;说某人谦虚,因为他有骄傲的本钱;说某人节约,因为他有浪费的资本。一个人若是一贫如洗,他不会有节约的品质。一个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把你放在眼里,你如何谦虚、低调呢?再低调怕要钻到地底下去了。一个人根本不受人尊重,他说很谦逊,我们兴义话就会说“你谦逊个铲(chuàn啊!”养生的学问说,要吃清淡点,吃素更好,为什么?因为你大酒大肉,过的是油水很足的日子。所以守雌是一种境界,玩这个境界是需要资格的,本身没有力量,谈什么守雌。如果我们这位邓匡林先生是一介平头百姓,没有阳光事业的大成境界,他“守”什么“雌”啊,本来就“雌”嘛,所以大圆满都是阳阴结合体。匡林先生“笃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践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阳,厚德载物是阴,这就是占据雄强地位,而回归到守雌的境界,就是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前者为阳是条件、资格,后者为阴是境界、据点

守雌还有美学价值哩,比如唱歌,最高妙圆满的歌声都是阳—阴结合体,这是我天天玩易经玩出来的,当然不是我发明的,是天籁中客观存在的,只是我发现了而已。易经的基本元素是卦,卦的基本元素是阴爻、阳爻,我是从这里慢慢晓得,古今中外所唱的歌调,一定要阴阳平衡才好听,光唱那个阳的不好听,光唱那个阴的也不好听。要阴阳平衡,同时要守住、煞住那个阴元素。如刘欢唱的“天上有个太阳”——这是阳调,接着是阴调——“水中有个月亮”,再阳上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又阴下去——“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哎嗨哎嗨呀”。“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这句歌词很有意思,符合阳—阴守雌法则,注意不是“山上有棵大树,山下有棵小树”,这不符合阳—阴守雌法则,大树不会长在山上去招风惹火、招摇自己,大树只生长在山下,这叫守雌;然后我们唱“山上有棵小树”用阳调,“山下有棵大树”用阴调,同样是守雌。又如《沂蒙山小调》唱的“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是阳调,再唱阴调——“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接着又是阳调——“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然后阴调——“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整个一首歌从头到尾,都是这种阳—阴合调。又如《枉凝眉》唱的,阳调——“一个是阆苑仙葩”,阴调——“一个是美玉无瑕”。所以好听的歌都是一阳一阴的阳—阴合调,阳的离不开阴的,阴的离不开阳的,但阳的压住阴的,这叫阳统阴,也叫守雌。这就好比夫妻生活,也是阳的压住阴的,这叫阳统阴,叫守雌。又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很有意思了,全部是据雄守雌的阳—阴结合体,每句阳调、阴调一个都不少。首先是阳——“在那遥远的地方”,然后阴——“有位好姑娘”,再阳——“人们走过她的帐房”,再阴——“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再阳——“她那粉红的小脸”,再阴——“好像红太阳”;最后又阳上来——“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最后又阴下去——“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所以我们听歌,其实是听这空灵、悠远、缠绵、阴调的第二句,这叫守雌,我叫“超越知识”,很有意思吧。大家注意了,这个阳—阴结合体是阳先阴后,阳先动阴后动,阳的压住阴的、守住阴的;所以先决条件是有阳,有阳的这个资格,否则守雌没用,也不可能真守。

第二则公案。禅宗的经典《五灯会元》记载,唐朝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时,说了三句话,也是三种境界。这三句话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自拜见高僧大德,有个入门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安顿的地方,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异,有人分辩得出,许他亲见老僧。”

青原惟信禅师说,能分辩得出这三种境界,可以亲自拜见他,和他一般平起平坐交流。青原老僧是开悟的大德啊,你能和他平起平坐交流,说明你也开悟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未参禅的原始境界;参禅入门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过程中的第二境界;开悟了,想通了,就是匡林先生《何以为诗》说的“达成身心安顿”,便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这是人生修为最高的第三境界。你们企业家啊,就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过程中折腾、劳碌、困顿。写诗作偈的企业家,像匡林先生是第三境界了,不入这个境界,他写不好诗,作不好偈,也练不好功的。

有人问我,易经的道理能不能说明这三种境界?我提醒大家一下,现在人们太迷信易经了,好像什么问题都要易经说了算。今天这个讲座,刚开始筹划时,主办人也是想请我讲易经,我说一呢,现在能讲易经的人太多了,二是迷信过度,但也没有必要破除迷信,我说还是讲我最喜欢讲的、最感动的东西吧。易经当然能够说明这三种境界,但这不是迷信。“三”是易经的根本数、基本数,八卦每卦就是三爻,六十四卦每卦都是三个二爻一组。这些道理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的,话太长,三天三夜说不完,我就举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为例来说吧。

我研究易经,发现乾卦代表的人生,也是三个境界。初爻二爻叫“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始境界,这个不用多说。人生最有味道的是三爻四爻,叫“终日乾乾,或跃在渊”。我在《人生折腾与超越知识》这本书里边,用大半篇幅说明“世俗人生的内容和意义是折腾”,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三爻四爻。人在这个阶段瞎折腾,理想远大,欲望很多,红尘滚滚,你争我夺,可以一跃千里,常走在深渊边上,成败在此一举。我常跟知识界的朋友和学生讲,你弄什么学位、职称、硕士、博士、教授、博导、院士啊,各种争名夺利的事,要在这个“不三不四”的阶段去完成。你们挣钱,奠定生活的强大基础,也要在这个不三不四的阶段去完成,五十岁以后就不要干这个事了,五十岁以后还干这事,还在瞎折腾,说明你的人生很糊涂,也是很失败的。有个学生做地方官,请我去作报告,我说你找错人了,我不是那个教给你知识,去折腾功名利禄的人,我是教你超越知识、修歇享福的,你要找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等“不三不四”的人才对。所以大家也不要经常看我的文字、听我演讲,你在世间真正成功了,你才会真正需要我,没有成功,我帮不了你。你穷兮兮搞什么修心养性,搞什么无意、大乘啊,山不是水不是的,快离开我,赶快去瞎折腾吧。有人请我算八字,我说你看你的财官印在哪里,不三不四呀,四就是比肩,没有比肩谁帮你,只有靠自己,赶快去折腾吧,老老实实折腾吧,把孽债还完,不一定是今生,才会有大乘福报。有的人一生都只能在这个阶段折腾,不三不四他就要奋斗竞争啊,但是提升不了,那就是七上八下,先天八卦艮七坤八,不停地跳啊跳啊,刚离开坤八地面一点点,艮七啪一下又把他拍打下来了。所谓不三不四,就是要懂事又不懂事,要达目的而未达目,似有悟性又未曾开悟,一切都似是而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嘛,怨气大得很,也兴奋得很,人生最来劲、折腾得最欢的正是这个时候。

五爻六爻“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了。像我在退休前,有人劝我把什么什么著作整理出来,拿个正高职称再退。他这个思想,就是还在“终日乾乾,或跃在渊”的不三不四阶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啊,神秀就是这个境界的,还想最后一搏。但他不懂我已经“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了,“有悔”就是有所醒悟觉悟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嘛,一切都是空的,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用贵州土话讲“拿个教授搓球啊”,没意思!如果我在这个境界能够写诗作偈,就可以“亲见老僧”,和匡林先生一般水平了,哈哈。

我有个“人生折腾超越知识”理论,讲人生的过程怎么划分都是三阶段。人在没有知识的时候是太极状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启蒙即是让人对知识产生欲望,此时太极便分阴分阳,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就是阳。世俗人生的内容和意义是折腾,折腾的内容是知识,折腾的形式是讲—吵—打。小到两口子讲理、争吵、打架,大到组织、民族、国家之间讲理、争吵、打架,都是源于双方知识构成的观点不一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要讲—吵—打,这是世俗人生的内容和意义所在。但是你讲理,我不反驳你,你骂我,我也不骂你,你打我,我也不打你,所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或者我虽然和你讲—吵—打,但过后屁事没有,无怨、无恨、无悔,白痴一般,如《心经》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拿得起放得下,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一切豁然,一切释然,这叫超越知识。人生也是一场拳击,用匡林先生的话讲,最高水平的拳击是无意本能发挥作用的大乘境界。

我这里联系大家的实际,比如你招聘人才,你要神秀呢,还是要惠能呢?你自己可以上升到惠能的层次,可以“亲见老僧”,和惠能大师、匡林先生同一个境界,玩玩文学、诗词,但你不会需要惠能、匡林这样“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人。你需要那种有一物有一我,在三在四,又不三不四,七上八下有抱负有干劲,“终日乾乾,或跃在渊”的人,有一个“勿使惹尘埃”的目标,然后会打扫灰尘,会干事的人,这就是神秀。低于神秀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站在原地不动,懒得要命,毫无作为,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就不需要这种人了。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