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日(1):鲁迅的绍兴

赵峰 原创 | 2019-09-22 07:32 | 收藏 | 投票

 浙江四日(1):鲁迅的绍兴

2019-9-12

中秋假期,预备一趟浙江的远行。

去年底计划好去绍兴的。高铁到了绍兴,没下车,继续坐到宁波,然后去了舟山和普陀岛。

对于去绍兴,有些犹豫。

绍兴于我很远,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文化。

绍兴于我又很近,他在鲁迅(1881-1936)的文字中,在我们从小到大读过背过的课文中。

很少有一个地方像绍兴那样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留下那么深刻那么密集的印迹,它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人物身上体现,在我们的文学记忆中闪回。

在我的想象中,有一个国家就叫做“鲁国”,它的创建者,它的国王,就是鲁迅。这个国家的地理,鲁镇,未庄,土谷寺,百草园,三味书屋,我们都很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民,阿Q,小D,祥林嫂,孔乙己,假洋鬼子,我们都很熟悉。这个国家的现实版,就在绍兴。

可是,我对绍兴却兴致不浓。这与鲁迅有关。

历史上所有作家中,入选小学中学课本最多的,应该就是鲁迅了。

记忆中,鲁迅的文章都不短,而且绝大多数是要求背诵和默写的。

真正的问题是,鲁迅的文字与我们日常的生活距离遥远,显得生涩,拗口,不生动,不流畅。也许与时代有关,也许与鲁迅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关,也许与鲁迅的文学的使命有关。对他来说可能是自然而流畅的东西,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就成为晦涩而生僻的东西。

鲁迅文章呈现的景象,大多是灰暗的,阴霾的,局促的,霉气的,不够光明,不够爽朗,不够敞亮。我后来知道,鲁迅不是一般的作家;他是革命者,战斗者,他一直在跟各种邪恶力量斗争,他的文风就是这样的,迅疾像投枪,犀利如利刃。一个战斗者,革命者,他的文字是用来战斗的,只能要求力量,不能要求美好;只能要求激烈,不能要求温柔。

也许,在鲁迅的时代,战斗的文字是最有价值的,而战斗的文字是无法体现美感的。但在我的观念里,好的文字就应该是美的。像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朱自清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都是好的文字,因为它们都是美的文字。

就阅读体验而言,更可能是因为阅读鲁迅的文字的被迫而不是主动的,是任务而不是兴趣,是强制而不是自由,所以才会有那些心理上的压抑和反抗。在鲁迅同时代的作家中,我后来更喜欢读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沈从文的文字。这些文字更流畅,更轻松,更有美的意境。而这样的文字,大多是鲁迅所不屑的。

其实,绍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我喜欢的那个样子。小桥流水,古街老巷,粉墙黛瓦,名人故居,还有乌篷船和乌毡帽,茴香豆和臭豆腐,花雕酒和女儿红,这些都是我很愿意接受和亲近的。

而且,绍兴除了是鲁迅的绍兴之外,还是秋瑾的绍兴,蔡元培的绍兴,周恩来的绍兴,王羲之的绍兴。

除了鲁迅故里之外,绍兴还有书圣故里,青藤书屋,还有仓桥直街和安昌古镇,还有兰亭和柯岩,还有会稽山和古纤道……

总之,绍兴值得一次远游。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