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二章:何谓“无为”“无不为”

钟茂初 原创 | 2020-01-01 07:20 | 收藏 | 投票

 

读《道德经》第二章:何谓“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的含义是什么?这既是《道德经》全篇的核心概念,也是《道德经》全篇的核心思想。如果不能对其作出准确的解读,那么,对《道德经》全篇思想的认识,也必然偏离《道德经》本意。 无为”之“无”,应作为一个专有哲学名词来看待。如果把“无”作为一个专有哲学名词来认识的话,“无为”的含义应当是“‘符合事物本质特征和总规律’的行为”,可简述为“符合‘道’的行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句,所要表达的意涵是: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单调合音、前后,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规定了其中一方面的概念范围,那么,其对应的另一方面的概念范围也就相应地确定了。《道德经》提出这些两两相对的评判,主要的意涵是:以这些日常所见的例子,引证“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文论述“无为”与“无不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论据。如果将“无为”概念定义为“‘符合事物本质特征和总规律’的行为”的话,那么,“无不为”概念也就相应地定义了,即“不作不符合‘道’的行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是:有道的社会系统统治者,与其说他们所为之事都是符合“道”的,不如说他们坚守着符合“道”的“不为”;与其说他们所作对民众指令都是符合“道”的指令,不如说他们坚守着符合“道”的“不言”。“不言”的含义是“符合‘道’的指令”,亦即,“不作不符合‘道’的指令”。

本章的哲学意涵:认识事物需要界定概念,对于一个整体事物而言,如果对一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界定,其实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也已经被界定了。例如,“无为”的概念界定,那么,“无不为”的概念也就界定;这就是“圣人”统治社会的逻辑,亦即,“统治”本意是“作为”,却可以转而采取“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方式治理社会的逻辑。“无为”,其实就是坚守符合“道”的“不为”。天地治理万物,也是同样的逻辑。天地“无为”,万物就会顺应自然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事物有所孕育、有所创造、有所成功之时,统摄者的有效作用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坚守“不为”。社会统治者也应由此认识到自己合理的作为就是顺应规律而坚守“不为”,有了“无为”、“无不为”这样的社会意识,统治才能够得以稳定和持久。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个人简介
钟茂初 (Zhong Maochu,1965——),江西省铜鼓县人。 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主要著作(主要思想均体现在其中):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庞氏经济学与全球经…
每日关注 更多
钟茂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