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何谓“天下之至柔”?

钟茂初 原创 | 2020-10-15 09:31 | 收藏 | 投票

 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何谓“天下之至柔”?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一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是论说“乾”卦,本章当为论说“坤”卦,亦即,借用《易经》“坤”卦的义理,来阐述“道”的至柔之性,即,非主动作为的承载性。何谓“天下之至柔”?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言传》(《周易大传》七种之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大意是:“坤”,极为柔顺但它的运动却是刚健的,它极为娴静但品德是方正的,后于天道而行动,但运动具有规律性。它包容万物,其化育作用是广大的。坤道,至为柔顺!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驰骋”主要表达的含义是“无障碍地行进”;“无有”主要表达的含义是“无固化的形态”,而不是“完全无形”之义。

从语言逻辑来读,“至柔”、“无有”、“无为”、“不言”是相类比的事物,而“至坚”、“无间”、“有益”、“教”则是另一方面相类比的事物。“有益”亦即“无损”,“教”亦即“非蒙”。

不言之教”的含义是:从接受者角度而言是指,自身适应环境所形成之知识结构,而非先入为主的主流“知识”。从施教者角度而言是指,不事先固化的概念化知识,而使受教者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

本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句,与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涵相同,即,“行无为之事”在言语上的表现就是不言之教。之所以“天下希及之”,是因为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够领悟到并践行这一道理。

本章的哲学意涵上一章借用《易经》“乾”卦阐述了“道”的至阳之情形。本章,则借用“坤”卦的义理来阐述“道”的至柔之性,所谓“至柔”就是承载而不主动作为。“道”的基本特性是:“无为之有益”,亦即,对于万物,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无为”、“不言”,都是有效地承载,而“有为”、“有言”都是不当的主动作为。“无言”胜于那些主动的教导,“无为”胜于那些目的性极强的主动作为。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行为者都在作“有言之教,有为之为”。社会系统的统治过程中,社会群体行为也存在那种至坚难摧的东西,对于这些持久形成的东西,通过强制性的发号施令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寻求那种“至柔”的机制,才能够使之潜移默化。只有那种“至柔”的机制,通过“不言而教”的方式才能够有效地统治之(承载之)。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个人简介
钟茂初 (Zhong Maochu,1965——),江西省铜鼓县人。 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主要著作(主要思想均体现在其中):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庞氏经济学与全球经…
每日关注 更多
钟茂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