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理》一书的 前 言

曲辰 原创 | 2020-10-24 09:23 | 收藏 | 投票

  

 

《中华道理》一书的
前     言




        2003年第8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夏国军先生《中国到底有无哲学》一文,并加了编者按语,希望国内外哲学界同仁就此展开讨论。因为,自西学东渐,这个问题业已讨论了一个世纪,迄今中外学者的意见尚不一致。
        诚如编者按语所言,对于中国到底有无哲学,“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汇历史背景即语境”。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国人对中国古典哲学认识朦胧,并不清楚中国古典哲学的全部思想理论体系之全貌,不知道其产生于历史上的什么时代,也说不清它的经典著作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王国维、胡适、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熊十力、张岱年等一大批国学大师们研究、阐述“中国哲学”,并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十九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新唯论》、《中国哲学大纲》等许多学术研究专著,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却并未彻底解决问题,“中国到底有无哲学”的疑问还是一直不断。迄今为止,这样的争论依然存在。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原因就在于:所谓哲学,并不是一般社会生活中的普通道理,也不同于某种分科和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方面的科学道理,它是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兴衰规律之高度集中、高度概括、超越了事物具体形象的抽象性科学理论。因此,哲学是具有极其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无论古今,东西方哲学在内涵、名词术语、表述方式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区别。而现代的中国哲学家们,则是以西方哲学理论为参照标准,用检索、疏理、解释、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中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整理”出“中国哲学”思想来的。换言之,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大家们并未真正找到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也并未指出“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并未将中国哲学的全部思想理论体系端到桌面上来,让中外哲学家真切地了解到中国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并未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名词、术语和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
        西方学者不承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就是基于以西方哲学为参照而“构建”出来的“中国哲学”,而非原原本本地介绍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因此,这就是西方学者怀疑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哲学产生的原因。对此,有人甚至讽喻道:“‘中国哲学’似乎刚一诞生就已死去”。中国人自己说道不清楚自己的历史上到底有无哲学,其原因亦在于此。若是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产生时代、历史上的传承载体、经典著作、名词术语、哲理的实际应用等方面,列举历史事实阐释清楚,则这个争论自然止息。同时,当我们弄清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之后,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就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哲学研究、借鉴、参照系统,这对于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历史性的伟大复兴,具有更加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典哲学,单称一个“道”字,称哲学理论为“道理”,谓哲学家曰“道家”。作为一门学问,先称其为“道术”,后谓之以“玄学”、“理学”,大约是在元代以后,才呼之曰“道学”。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来,才多以“中国哲学”相称。其实,这种称谓都是按春秋以来的一些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等思想内容而言,此是为中国哲学之“流”而非其源,若要真正地正本清源,按其原始性质以为称,似乎以“中国古典哲学”更为恰当些。
         中国古典哲学的本质,是万物生发的规律学,是广义的相对论,是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宇宙观,是博大精深的自然辩证法,是跨学科的思想方法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宇宙观。
         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至少,也是产生于距今七千多年以前尚无文字的历史上,因而不得不以图案画的形式进行表述和传播,此即“伏牺八卦”。“八卦”者,即八种可以悬挂起来用作讲学的图案画之称,它是中国在尚无文字使用时代用作学习和传承哲学理论的独特载体。因为,以八个基本图案挂画相重,就可得到六十四个不同的挂画而讲解哲理,而不必繁琐地绘制六十四幅挂画讲学,故此,亦称这八个基本挂画为“八经卦”。“经”非经典之指,而是经纬之义。正因为如此,史称伏牺作八卦,而不称其为作《易》。“八卦”就是对无文字时代的挂画式哲学传承载体的一种简称,“卦”就是“掛”的原字。所以,后人对“八卦”之称作望文生义地主观推想,说“伏牺之时无重卦”,就是完全错误的。
        在有了文字之后,学者为了便于学习,就会很自然地给这种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图案性挂画注以解说性的文字,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如此,对于加上了文字的图案画,便不可以称作挂画,而应该称之以“书”了,书名就以此书是阐述事物变易、其方法简易、所讲述的道理千古不易这三方面的意义,定书名曰《易》。所以,《易》经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原始经典,而绝非有人指称的《洪范》或《道德经》。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畜牧业生产向农业生产转变之前,人们主要是靠山地资源而获得生存。就是转向农耕经济生产之初,因为不具备最基本而又必要的防洪能力,是时的农业耕作,也同样还是在丘陵山地发展。因而,其时人们的社会观念还是以山地为生存的根本。《易》书作为哲学经典,自然要反映人类社会的这种重要思想观念的。因此,就将代表山的卦画命之曰《根》卦,并排列在六十四卦的首位,以表示人们对生存之本的重视。此后,到了五帝时期,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社会进步,防洪能力的增强,农耕生产逐渐从山地移向平川,人们的社会观念亦伴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认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黄帝经·经法》言:“人之本在地”,“不重地则失其根”。虽然,人们不会因此而将代表大地的《川》〔坤〕卦名称改称《根》〔艮〕卦,但基于《易》书在漫长历史上注释文字繁杂,而在重加整理后的《易》书中,便很自然地将代表土地的《川》〔坤〕卦移位到六十四卦之首,以表示对土地的重视。
        由此,人们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版本之《易》书,对于将《根》卦排在首位的版本,就依其首卦“上山、下山,有山山相连之象”,而称之曰《连山》;将以《川》卦排在首位的版本之《易》,就依“大地生发万物,而万物又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的喻义,称之为《归藏》。因为,《易》书中的道理就是论述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之理的,而这种道理就全部“归藏”于以首卦代表大地的《易》经之中。
        到了商末周初,周文王及其子利用《易》经进行卜筮,为他们 “神道设教”的愚民统治服务,所以对八卦卦名也进行了不少神秘化的更改,如将《根》卦改称《艮》卦,改《后》卦作《姤》卦等等。周文王父子将此种篡改哲学经典用作卜筮、以为愚民工具的版本之《易》,就定名为《周易》,以与《连山》、《归藏》相别。对于以上各种历史问题,我在《解〈易〉诸谜》、《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等相关著作中,都已进行了论述,此书便不再贅述。
        此书的写作,旨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系统性地介绍这个世界上产生历史极为久远的哲学理论。原因是:自从周文王父子把中国古老的哲学经典进行篡改,用作卜筮之后,在中国的历史上,除孔子等少数学者外,大多数的人们都将《易》经误认作卜筮之书。特别是到了汉代,在封建神学理论的严重影响下,学者们纷纷研究“象数”,大谈卜筮,并著书立说,流播于世,这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危害极大。直到今天,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易》经开始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其社会影响却并不显著。这当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史料欠缺、研究方法简单、思想不够解放、疑古思潮作怪等问题,更有数千年封建统治者鼓吹愚民迷信思想影响的问题,如不少学者认为《易》经的“《经》是占卜书,《传》是哲学书”,就是极好的例子。人们就是这样在疑古思潮、迷信思想的交互影响下,连最起码的因果关系都忘记了:《易》经的两大部分,《经》是根本,《传》是对《经》的集中性说明和义理阐释。试想,迷信之“树”如何能够结出科学之“果”?所以,这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说法。
        正因为人们对《易》经的产生、发展历史知之不多,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即使少数坚持认为《易》经是哲学书的学者,也往往是以外国哲学机械地图解中国哲学,用现代哲学比附古典哲学。如此,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不能详知中国古典哲学,不知道它是如何地唯物辨证、博大精深!在此情形之下,中国古老的哲学经典仍在含垢蒙尘,不能够为解放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加速现代化建设服务,反被算命者走街、串巷、摆摊、占卜、摇唇鼓舌,用作骗人钱财、传播迷信思想的工具!这是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悲哀!
        有鉴于此,研究《易》经,还其四维一絷、唯物辨证、博大精深哲学思想理论的本来面目,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思想理论武器,为中华民族振兴服务的迫切需要!
        哲学,由于是一种对于天地万物客观自然规律作高度概括后的抽象理论,所以,它是很难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一一论之以详的。如此,它就不得不借用专用的名词术语来进行表述,作高度的集中与概括,中外哲学都是如此。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这些名词术语就是“道”、“道理”、“道德”、“形而上”、“太极”、“阴”、“阳”、“极反”,以及“中正”、“守中”、“用中”、“中庸”、“顺道”、“逆道”、“与时偕行”、“天地感应”等等。
        中国古典哲学中这些独特的名词术语,既有同西方哲学某些名词术语的相同、相近之处,更有着很多根本不同的地方,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差别所致,是中西语言、表述习惯不同所使然。因此,用现代西方哲学机械地图解中国古典哲学,就必然要大走板眼。用现代流行的哲学名词术语去解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词语,在很多方面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
        哲学,应该、也必须是自然规律学。哲学研究,是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总结、修正的一个过程。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哲学同样要有一个发生、发展、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的历史过程。那种认为某种哲学理论一经出现,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不需要再发展、再丰富、并不断进行提高和完善的想法,就是“本本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一种不符合唯物辩证观点的错误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哲学思想产生以前的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视作一种比较盲目的社会实践。在有了各种哲学思想以后,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有指导思想的社会实践。在中国,自轩辕黄帝始、至虞舜止的“五帝时期”,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的社会实践。中国古典哲学是被用作指导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理论。因而,其时将治国者亦称作“执道者”。这也就是后世对治国者“有道”、“无道”之评的由来。如此,经过漫长的历史浸润,中华文化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上,都闪烁着哲学的光辉,这也就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根源;自夏禹以后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统治者基本上是以神学唯心论为指导的社会实践。这,就是造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嬗变,在中华文化中也就存在着不少封建、迷信之糟粕的历史原因。而过去的一个世纪,则是西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践的一个世纪。这种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有很沉痛的教训。
        从现在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如此,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球性的交流、融合、竞争等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正视、想回避也根本回避不了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此情形之下,如何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性,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使中华民族能够自觉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在这一进程中作很好的竞争,从而实现民族复兴,就是一个不能不加以研究、不能不做出回答的大问题。而要研究和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不能不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起,以提出有别于西方的正确的思想理论。
        唯其如此,本书的写作,就是要将中国古典哲学依其本来面目,原原本本地、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广大读者,以供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研究、分析、批评,由此而能够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吸收、改造、完善、提高,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理论思想体系服务。
         正是由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其思想理论表述中,有着一整套历史上形成的专用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些可以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术语进行表述,而有很多则又很难做到,强以西方哲学名词术语解释,还会扭曲中国古典哲学原有的哲理涵义。如此,本书的书名也就很难确定。思来想去,也找不出一个非常合适的解决办法。比较而言,定其名曰《中华道理》,我以为还比较合适些。因为,中国古典哲学自古就单称一个字:道。汉语中的“道理”,原本就是指哲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思想理论。再冠之以“中华”二字,就与东西方各国古今哲学流派有一个清楚的区分了。
          应当在开篇之前说的这些话,权且充作此书的《前言》。
                                                                                            曲辰   2004年10月16日

曲辰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业余研究中国哲学、文化、历史、历史地理、著有《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中华文明》《解〈易〉诸谜》《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尧舜史迹考》《历代名人颂黄帝诗辞选注》《老子思想批判》《被曲解了的古史…
每日关注 更多
曲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