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体书法谈 二

顾绍骅 原创 | 2020-10-24 12:57 | 收藏 | 投票

破体书法谈  二

 

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之二(中国书法)

 

 
顾绍骅著
 
中国书法美学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学系统。它的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一、传统书法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它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它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故”。
 
 
(图片一) 图画式陶文(半坡时期)
 
 
 
(图片二) 鹿头刻辞(商)
 
 
 
(图片三) 商、周牛骨刻字
 
 
 
(图片四)商后期四祀弋其卣
 
 
 
(图片五) 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
 
     
(图片六) 秦诏版文
 
 
 
 
 
 
(图片七、八) 石鼓文(战国时期)
 
 
(图片九)琅琊台刻石(秦)
 
 

(图片十) 阳陵虎符(秦)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载有该虎符右视左视俯视三联拓片图。可见右半符拓片上有‘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十二字,文字沿纵长轴(从虎颈至胯间)分两列排列,阅读顺序是两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阅读顺序。左半符拓片上也有这十二个字,排列及读法同右半符。从空间关系上看左右半符轴对称,但其上的铭文仅仅是简单的平移。左右合符拓片体现的视角相当于从正上方俯视虎符,可以看到左符的第一列文字和右符的第二列文字,合起来也联成这十二个字,不同是阅读顺序变通为两列自左及右,每列内自上而下。可见无论是分开还是合体状态,无论是从左面、右面,还是从上面都可以在阳陵虎符上看到完整无缺的秦朝皇帝的指令,细节处也渗透着皇权的威严,在实用的同时体现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可谓匠心独运。像较早一些的秦国杜虎符今仅存左半符,上有错金篆书铭文四十字,估计其遗落的右半符上也有相同的字数。但是这些字是沿着虎符短长轴(从虎背至虎腹)分九列排列的,俯视的话绝对看不到类似阳陵虎符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图片十一)  居延汉简(西汉武帝)
 
 
 
(图片十二)  曹全碑
 
 
 
 
华山碑
 

《曹全碑》是隶书圆笔之代表,它以外表华美而隐匿了作为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源始自然的张力,线条美匀整而显得苍白无力,结体平衡简净而缺乏体势的激荡与跃动。横是模式,竖同样是一种模式。用后人所鼓吹的馆阁式“八法”征证此碑,毫无拒绝可言。《曹全碑》在书法美学价值上与隶书转渡之后出现的《石门铭》、《二爨》、《张猛龙》等碑不可同日而语。

待续

 

2015年7月16日 

 

 

 

 

 

 

破体书法谈  二

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之二(中国书法)

 
顾绍骅著
 
中国书法美学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学系统。它的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一、传统书法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它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它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故”。
 
 
(图片一) 图画式陶文(半坡时期)
 
 
 
(图片二) 鹿头刻辞(商)
 
 
 
(图片三) 商、周牛骨刻字
 
 
 
(图片四)商后期四祀弋其卣
 
 
 
(图片五) 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
 
     
(图片六) 秦诏版文
 
 
 
 
 
 
(图片七、八) 石鼓文(战国时期)
 
 
(图片九)琅琊台刻石(秦)
 
 
 
(图片十) 阳陵虎符(秦)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载有该虎符右视左视俯视三联拓片图。可见右半符拓片上有‘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十二字,文字沿纵长轴(从虎颈至胯间)分两列排列,阅读顺序是两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阅读顺序。左半符拓片上也有这十二个字,排列及读法同右半符。从空间关系上看左右半符轴对称,但其上的铭文仅仅是简单的平移。左右合符拓片体现的视角相当于从正上方俯视虎符,可以看到左符的第一列文字和右符的第二列文字,合起来也联成这十二个字,不同是阅读顺序变通为两列自左及右,每列内自上而下。可见无论是分开还是合体状态,无论是从左面、右面,还是从上面都可以在阳陵虎符上看到完整无缺的秦朝皇帝的指令,细节处也渗透着皇权的威严,在实用的同时体现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可谓匠心独运。像较早一些的秦国杜虎符今仅存左半符,上有错金篆书铭文四十字,估计其遗落的右半符上也有相同的字数。但是这些字是沿着虎符短长轴(从虎背至虎腹)分九列排列的,俯视的话绝对看不到类似阳陵虎符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图片十一)  居延汉简(西汉武帝)
 
 
 
(图片十二)  曹全碑
 
 
 
 
华山碑
 

《曹全碑》是隶书圆笔之代表,它以外表华美而隐匿了作为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源始自然的张力,线条美匀整而显得苍白无力,结体平衡简净而缺乏体势的激荡与跃动。横是模式,竖同样是一种模式。用后人所鼓吹的馆阁式“八法”征证此碑,毫无拒绝可言。《曹全碑》在书法美学价值上与隶书转渡之后出现的《石门铭》、《二爨》、《张猛龙》等碑不可同日而语。

待续

2015年7月16日

破体书法谈  二

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之二(中国书法)

 
顾绍骅著
 
中国书法美学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学系统。它的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一、传统书法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它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它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故”。
 
 
(图片一) 图画式陶文(半坡时期)
 
 
 
(图片二) 鹿头刻辞(商)
 
 
 
(图片三) 商、周牛骨刻字
 
 
 
(图片四)商后期四祀弋其卣
 
 
 
(图片五) 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
 
     
(图片六) 秦诏版文
 
 
 
 
 
 
(图片七、八) 石鼓文(战国时期)
 
 
(图片九)琅琊台刻石(秦)
 
 
 
(图片十) 阳陵虎符(秦)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载有该虎符右视左视俯视三联拓片图。可见右半符拓片上有‘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十二字,文字沿纵长轴(从虎颈至胯间)分两列排列,阅读顺序是两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阅读顺序。左半符拓片上也有这十二个字,排列及读法同右半符。从空间关系上看左右半符轴对称,但其上的铭文仅仅是简单的平移。左右合符拓片体现的视角相当于从正上方俯视虎符,可以看到左符的第一列文字和右符的第二列文字,合起来也联成这十二个字,不同是阅读顺序变通为两列自左及右,每列内自上而下。可见无论是分开还是合体状态,无论是从左面、右面,还是从上面都可以在阳陵虎符上看到完整无缺的秦朝皇帝的指令,细节处也渗透着皇权的威严,在实用的同时体现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可谓匠心独运。像较早一些的秦国杜虎符今仅存左半符,上有错金篆书铭文四十字,估计其遗落的右半符上也有相同的字数。但是这些字是沿着虎符短长轴(从虎背至虎腹)分九列排列的,俯视的话绝对看不到类似阳陵虎符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图片十一)  居延汉简(西汉武帝)
 
 
 
(图片十二)  曹全碑
 
 
 
 
华山碑
 

《曹全碑》是隶书圆笔之代表,它以外表华美而隐匿了作为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源始自然的张力,线条美匀整而显得苍白无力,结体平衡简净而缺乏体势的激荡与跃动。横是模式,竖同样是一种模式。用后人所鼓吹的馆阁式“八法”征证此碑,毫无拒绝可言。《曹全碑》在书法美学价值上与隶书转渡之后出现的《石门铭》、《二爨》、《张猛龙》等碑不可同日而语。

待续

2015年7月16日



个人简介
顾绍骅、男 、(社会兼职:砚池书画社社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国画研究会中国书画导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兰亭书画院副院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顾绍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