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益慈善:背景、意义和方向

彭小兵 原创 | 2020-12-12 16:50 | 收藏 | 投票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益慈善:背景、意义和方向

京东直播

一、中国社会的公益慈善基本状况

1.谈起这个话题,我们要回到10多年前的2008。在我有关公益慈善的记忆中,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年罕见的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冰雪冻雨灾害、然后是5.12汶川地震、之后是八月份的奥运会,把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推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因此在我看来2008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但近年来,公益慈善领域里的各种负面信息甚至丑闻事件层出不穷,让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置于风口浪尖上,公信力大受影响。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尚存在大量的问题

3.因此,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无论是公益慈善教育还是公益慈善相关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都需要正视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问题,需要去重视它和研究它。

4.另外,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COVID-2019疫情,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三根平稳的支柱,这个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分别是

可靠的政府:让国民有安全感,危难时刻可以靠得住;

负责的商业:疫情之下讲良心,比如不乱涨价,不乘人之危;积极公益慈善捐赠等;

强盛的社群:疫情之下的责任担当,志愿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慈善行动,就成为抗疫行动、社区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志愿者

二、什么是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益慈善

1.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实现社会秩序的方法和机制;从功能上讲,社会治理可以满足民众需求、维护社会公平、维持社会安全、实现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包括管控式治理、博弈式治理、协商式治理和服务型治理。

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社区,因此社会治理的重心是社区治理。

社会治理中的服务型治理就是通过向遭遇困境的人(家庭)提供服务——政府和社会施以援手,从而避免/预防冲击社会秩序或价值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2.现代意义上的公益慈善何指?

乔纳森爱德华兹在《慈善与其果实》(Charity and its Fruits)中写道:……慈善指的是希望别人变成最好,往最好的方面想别人,并使自己的言行向善,有时也指向穷人布施;

因此,慈善通常被指称善意的精神(变得慈善),或布施物资的慷慨之举(捐赠的慈善);慈善的横向层面不仅限于关心其他人的肉体舒适与否,还应包括关心他人的精神状态。

显然,公益慈善事业实际上要的是建立起一种以兄弟间情感的纽带

怎么理解呢?那就是美国独立之前的殖民地时期,担任过马塞诸塞殖民地总督的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他在1630年春天在阿尔贝拉号(Arbella)远航帆船上做过一次布道演讲,在那次演讲上他阐释一句话:

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温顺、柔和、耐心与慷慨一起启动一项熟悉的事业。我们必须在对方之中喜乐,令对方的情况与自己相同,同悲同喜、同工同受,在工作中时时念及我们的使命与共同体。我的理解,是现代公益慈善的真谛。

相关故事记载在:担任过美国犹他谷州立大学校长马秀·S 胡兰德写的一本著作《爱的纽带与美利坚的形成:温斯罗普、杰斐逊和林肯的慈善观念》当中,这本书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褚蓥博士翻译的,他翻译过很多慈善领域的学术著作,非常棒。

3.如何理解社会治理视角的公益慈善

其一,公益慈善的社会本质:任何人对社会有责任,社会对任何人也都有应尽的责任,在这些责任当中,其中最基本的责任是:免于匮乏、免于恐惧

当一些人的失业和饥寒交迫,这个社会是有责任的。这个责任,既可能是慈善捐赠的责任,也可能是慈善教育、教导的责任。因此,现代公益慈善事业,除了帮助具体的人外,还涉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改善。

其二,当代社会,尽管公益慈善仍然是个人和社会群体自觉自愿地进行的私人行为,但它在实质上却是这些主体的公共责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公益慈善事业实际上意味着一整套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某种生活方式的理由,具有明显的改变社会体系的诉求(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态);也就是说,我认为公益慈善事业最根本的,是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志愿行动与人生事业。

于是,在社会治理的视角下,公益慈善事业的目标,还包括通过平等的公民互助而使各样的社会成员在物质、情感和价值观上建立强有力的联系,通过动员和帮助公民自身成长而最终形成人类社会的大共同体。

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5.小结

综上,公益慈善传递的是一种爱,但这种爱其实是社群的纽带。因此,以公益慈善精神要求执政者和每一个家庭、族群、个体,是公益慈善文化所蕴含的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内涵。因此,进一步地,公益慈善事业既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涵,也是心存怜悯、追求社会公义等生命终极价值的奥妙所在。

三、公益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针对无辜的人、弱势的人的暴力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冲突事件,二这些事件通常都不是偶发的,有一个悲剧的演变过程;

而去考查这些悲剧事件的背后,绝大多数施暴者其实也都是弱者,都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了各种不如意,比如遭遇不公,遭遇强拆,遭遇家暴,遭遇霸凌,……,进而可能扭曲心灵。这些不公不义,不仅政府需要及时给予关注给予托底,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也需要、也可以介入。倘若家庭、社区网络、政府托底这三道防线都失守,弱者就可能选择报复社会,而报复社会通常总是选择其他弱者下手。倘若公益慈善能够及时介入,那么这种社会冲突和极端暴力事件就能够减少许多。

这就是公益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根基所在。

四、公益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1.扮演第三次分配角色      2.解决底层人的贫困和生活困境

3.满足部分高收入群体施怜悯、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

4.促进社会和谐            5.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五、公益慈善重要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十四五期间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谋划要求

1.实务界要探索如何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培育公益慈善事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公益慈善事业;

2.理论界要研究如何从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去完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公共政策与决策;

3.教育界要实践如何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强化对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开设公益慈善相关课程,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授手段,强化公益慈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六、重庆大学的公益慈善相关教学及教改研究概况

1.研究平台:

成立了重庆大学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平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尚要社会各界支持和进一步的发展;

2.课程教学:

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专业选修课;并面向重庆大学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校性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分别是课程负责人彭小兵教授、陈培峰副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主讲宗教慈善)、郭英慧讲师(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重庆市民政局聘任的社会工作培训专任教师,获得社会工作领域的重庆英才称号,主讲公益慈善实务)、杨永娇副教授(英国霍尔大学社会政策专业博士,在公益慈善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在SSCI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主讲公益慈善理论)、李凯讲师(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在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等方面有丰富的研究,主讲公益慈善的社会思潮)

出版了一部教材《公益慈善事业管理》,这是国内第一部公益慈善领域的教材;

3.教改项目:

主持了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及应用:以重庆大学《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课程为例;主持了重庆大学通识教育示范课程项目《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

4.指导学生: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社区志愿者管理研究——以重庆市D社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指导学生进行公益项目的作品《为你而声》,分别获得重庆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金奖,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全国银奖;

指导学生进行的公益项目作品《七色光绘梦》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全国赛创新组金奖。

 

个人简介
高校教师。江西安福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用行走、体验和思考的方式去感知社会,并与你一起反省社会与人生,剖析问题,探索公共政策与出路。观点:民主的本质是权力制衡,法治的内核是终极敬畏!
每日关注 更多
彭小兵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