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宽容

李杰 原创 | 2020-02-16 18:56 | 收藏 | 投票

  中西观念的差异,常常如大陆和海洋一般,而在交集处的海岸线,则往往会有惊涛拍岸的壮观。今年就有好事的媒体追踪采访曾以《虎妈战歌》一书闻名于世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看事隔多年后孩子长大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事件。结论是她的2个女儿都已从哈佛毕业,成绩优异事业顺利,而且并未出现亲情撕裂——美国人似乎是长出了一口气。所以在我看来,当年引发全美大讨论的“虎妈”,其实并不只限于教育方法,还有价值观的冲突。“虎妈”是否是专制主义和“圈养”的信徒,而严苛的育儿模式,是否也意味着她对“帝国”和“暴君”的崇拜,恐怕才是很多美国人内心深处的隐忧。

  事实上,如果大家看了蔡美儿写作的第一本书《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或许会明白,“虎妈”并不是慈禧太后。这本书中,通过回顾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超级强国”,蔡美儿认为,无论是今日的美国,还是历史上的罗马、中国唐朝和大英帝国,都是通过他们不同寻常的多元化和宽容来获取优势的——也就是说,超级强国的标志是能得到来自全球高素质的移民和创新型人才的认可;而超级强国要避免走向衰败,则是需要维持一定的文化认同,也就是“黏度”,因为多元化会导致分裂和抗争,没有“共识”就会蕴含它们衰败的种子。

  所以,“虎妈”的教育,其实是想在家庭内部形成“黏度”和“共识”,而在孩子长大后,“宽容”和“放手”就很重要。历史上的帝国形成,居鲁士、亚历山大等君主往往都是在获胜后采取了宽容的策略,不将敌人视之为“野蛮人”,甚至通过通婚的方式来顺利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罗马的建成同样也是对不同族群的习俗的认可,并抛出了“公民身份”的橄榄枝,使得愿意归顺的民族也享有“罗马帝国”的光荣。而其衰落,则是在整个罗马帝国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在多元化下发生了矛盾和对抗,“狭隘”卷土重来——突出表现在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对基督徒的迫害。

  回头来看中国,从秦朝以后,中国观念的形成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比欧洲要顺利得多。“罗马化”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南欧,试图同化北非、北欧和西欧,但在西欧的海洋帝国兴起后,却与中欧的大陆帝国先后激战几百年,彼此互有胜负。而在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虽然也存在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移动,但趋势和缓,没有形成两级对抗,相反“五千年文明”成为了华夏子孙共同的骄傲。中国化的进程可以说取得了成功,而罗马化却中途分崩离析。那么,中国化的进程将会“同化全球”吗?

  不妨来看看出身大陆、生活在海洋的蔡美儿。两种文明模式的对撞下,她显然并没有将孩子“中国化”的信念,同时,她也将孩子打上了“中国”的印记。所以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实用的“精英主义者”——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她的宽容,包括了民族、种族、习惯、信仰、肤色等等,但不包括智商低、自律差等恶习。在她眼中,吸引高素质的移民之所以是成为“超级强国”的最重要条件,是因为他们都是聪明、勤奋而且有一技之长的人,能推动社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相反,如果对那些懒惰的瘾君子、骗子或者无所事事的混混也很宽容,超级强国就会陷入内乱。当然,在反智主义者的眼中,这也是一种“狭隘”,或者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同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中国智慧,蔡美儿显然不认同“清静无为”“随波逐流”的道家智慧,而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实践者,类似于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胡适教授的“多讨论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如出一辙。她祖辈所在的东南沿海福建,以及父辈早期生活过的菲律宾(旧中国称之为南洋),都说明了这是一个移民世家。贫瘠的沿海渔村、多年的战乱和动荡,使得移民不得不具备一技之长,同时渴求能接纳一技之长的“新世界”。对宽容的赞美、对创新的崇拜,以及对狭隘的厌恶、对帝国的敬而远之,都是来自于其自身移民的基因。由此,她在女儿面前是一名“虎妈”,但又同时不希望当今世界再出现一个“帝国”,成为她的“虎妈”。

李杰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资深电子商务运营专家,媒体专栏作者。
每日关注 更多
李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