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在你心外”,用量子物理这样透解

何党生 原创 | 2020-02-23 12:44 | 收藏 | 投票

 先生游南镇[即会稽山],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静];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显现出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先生游南镇,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县会稽山。有一位友人指着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先生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里有一颗树,在深山之中开花,此花自开自落,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是王阳明《传习录》中最为著名的段落,是“心外无物”的精典阐述,也是误解王阳明先生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证。阳明先生实际上是说,花不能独立于心而存在,不能独立于观察而存在,如果不看此花,此花并不是绝对不存在的一物的,此物还是存在的,只是无颜色、无尺寸、无名字。

  阳明先生说的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是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的,那朵花只能说是一物,而没有颜色,,没有尺寸概念,连花的名字都没有,这就是花的实相。

  设想一下,比如说1.25亿年前,地球上有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花,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人类去欣赏花。我们知道颜色是由于光波不同的波长在眼睛中的反应。如果没有人的眼睛去接受光波,就没有光明,没有黑暗,没有颜色,光波只是寂寞的在宇宙间穿梭。只是出现人类之后,眼睛接收到光波就是光明,没有接收到就是黑暗。所以世界上本来是没有光明和黑暗这两样东西的。我们被自己的大脑蒙蔽了的。同样的,花的颜色,这个也是被我们的大脑蒙蔽了的。人们用眼睛看花,太阳光照射在花上,反射回来的光波,如果是红色波长的光,此花就显示是红色;如果是紫色波长的光,此花就是紫色。如果不看这朵花,可以说是非红非紫的,不看这朵花说这朵花是什么颜色,这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阳明先生说,你如果没有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和你的心是同样归于寂静的。如果没有看这朵花,这朵花有没有颜色呢?如果你不用眼睛看,眼睛不接受到光波,此花是无有颜色的,此花是非红非紫的,甚至连这朵花的名字如莲花也是人们给起的,连花这个字也是人们脑海里的。哈佛大学有个神经解剖学博士吉尔 . 泰勒中风之后,左脑暂停工作,只有右脑工作。这样她看到的事物都无有长短大小形状的概念了,她看到自己身体也没有什么边界了,似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

  事物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是由于光影的作用反应在眼睛里罢了, 也是需要观察才有的,也就是心和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把王阳明和他的朋友们去会稽山看花比喻成是一场物理实验,看花就是测量,离开了测量,就没有了花的没有颜色、花的尺寸概念、花的名字。推而广之,离开了测量,离开了人的眼晴去看——观察,也就没有了速度、尺寸、空间......等等概念的存在,这些概念都是相对于我们的“心”而言的。

  “心即理”,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万物都与我们的本心一同显现,一同归于寂静。所以, 可以说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外物的实相,只能是知晓我们心对外物的认识,眼睛类似于测量仪器,而花是被测量的外物——今人一般称之为客观物质,而王阳明、他的朋友以及现在的我们这些人看到的“花“则是我们描绘的花。此花不是彼花!

  作为被测量存在的花,不妨称之为花的实相,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去知晓——是不可知的,只知晓我们心对外物的认识。因为我们描绘的花是我们眼中的花里的花、心里的花, 而不是真正的花实相本身。人类社会的理论也是和王阳明“山中看花”一致的,理论只是阐述眼中、心中的外物——世界,而不是这个外物——世界实相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王阳明总是强调要知行合一,这就好像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言必称测量”一样。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