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英雄要以点带面,不要以点代面

廖生明 原创 | 2020-02-09 14:41 | 收藏 | 投票

 尊重英雄要以点带面,不要以点代面

廖生明

湖北来凤县95岁老人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年,直到去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他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并被授“人民功臣”称号的事迹才为世人所知。与张富清一样深藏功名直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才被发现的的还有92岁的甲等功臣高国枢,和黄继光、邱少云一同立功的二级战斗英雄蔡兴海。这些老英雄深藏功名的事迹令人感动。但他们功勋卓著,却能够隐瞒的住,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特别是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和他们一同立功的蔡兴海功迹却连他身边的人也不知道,这折射出怎样的一个社会问题。除了蔡兴海自身的不居功,低调为人外,可能有这样一种社会心里在作怪,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最突出,是值得尊重的,我尊重了黄继光、邱少云,我也就尊重了英雄,至于蔡兴海吗,你的事迹不如黄继光、邱少云突出,我不尊重你,也不能算不尊重英难。也就是尊重英雄只要以点代面就够了。这种社会心里还成为制度性的东西。本来就全国而言应重点宣传、关心战斗英雄,省级政府应重点宣传、关心一等以上战功者,市级政府重点宣传、关心二等以上战功者,县级政府重点宣传、关心三等以上战功者。而实际上,大多数省、市、县政府机械地和中央保持一致,中央只宣传黄继光、邱少云,我省地县政府也只宣传黄继光、邱少云,至于蔡兴海吗,对不起,我不管了。这种形式上的保持一致,实际上没有与中央保持一致。因为中央重点宣传一些英雄人物事迹,正是为了以点带面,而不是以点代面。今天张富清、高国枢、蔡兴海好不容易活到八九十岁,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但不把尊重英雄从以点代面转变为以点带面,尊重英雄的社会风气不能形成。

首先,以点代面尊重英雄,是恶搞英雄得以形成气候的社会基础。以点代面尊重英雄,丢去了英雄的群众基础。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非常感人,蔡兴海的战斗事迹同样非常感人,还有无数功勋等次低于蔡兴海的功臣的事迹也是很感人的。当人们把蔡兴海以下无数英雄的事迹忘却以后,黄继光、邱少云成了没有基础孤零零悬于空中的英雄。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各种理由论证他们的英雄事迹不真实,不可能,进而进行丑化恶搞。试想一下蔡兴海以下无数英雄如果得到尊重,他们事迹不断地被宣传,谁会怀疑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恶搞英雄又如何能得逞。

其次,以点代面的尊重英雄,不能形成学习英雄的社会风气。你可以立志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你不可能立志成为战斗英雄。因为,在战场上,你刚有一点立功的冲动,可能就成了烈士,没有机会成为战斗英雄。三七五团七连永安籍战士罗贤早,在1979226日攻打班占西侧无名高地一、二、三、四号高地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为排长,27日在攻打五号高地中冲锋在前,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当场牺牲。我在想,罗贤早当时肯定有立功的冲动,才会冲在最前面,但他没有成为战斗英雄,而是成了烈士。在战场上不知有多少人刚有立功的冲动,和罗贤早一样成了烈士。如果在战场上立了一、二、三等功得不到尊重,只有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才能得到尊重,又如何让战士有立功的冲动。没有立功的冲动,又如何有英雄的行为。

再次,以点代面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以点带面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尊重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如果说尊重了黄继光、邱少云,而不管蔡兴海以下的无数功臣可以算是对英雄的尊重,我们要问这种尊重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呢?你如何使尊重从嘴上落实到行动上呢?换言之,你能为黄继光、邱少云做点什么呢?即便你做点什么,黄继光、邱少云能感觉得到吗?以点代面的尊重只是一种消极的尊重,即不去做损害英雄名义的事。尊重英雄就应该像战争年代民谣所说的那样,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小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好儿女,送他上战场。在今天尊重英雄,就应该让每一个参加过战斗,立过战功的军人或退役军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得到尊重,而不应该是用对无数参战军人、退役军人中的某一个人的尊重,来代替对全体参战军人、退役军人的尊重。我们承认参战军人在作战过程贡献有不同,他们应得到的尊重程度可以有不同,但如果让绝大多数的参战军人和没有参战一样,又如何谈对英雄的尊重。

第四,以点代面的尊重,不能使英雄感受尊重的温暖。即便是个别真正得到尊重英雄人物,看到曾经和自己一起战斗的战友,被社会忘却,被冷漠地对待,也会感到心凉。试想一下如果黄继光、邱少云地下有知,看到蔡兴海等无数英雄被忘却,他们的心中会有何感想。我们看到了蔡兴海深藏功名,低调为人,我不知道他心中会不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但作为在战场上立过功的参战退役军人,我对于以点代面的尊重英雄,心中有着无限凄凉的感觉。

我们高兴地看到,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在去年八一期间大张旗鼓地慰问所有立过战功的参战退役军人,开了一个以点带面尊重英雄的好头,让全国参战退役军人感到一丝的温暖。但全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停留在宣传张富清的层级上,仿佛其它参战退役军人不值得尊重,或者说达不到让他们尊重的层级。笔者认为尊重英雄从以点代面向以点带面转变,需要克服人们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心理障碍。
   
第一,权力本位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不少人认为只有有级别的领导干部,腰缠万贯的老板才值得尊重,既无行政级别,又贫穷的参战退役军人不值得尊重。要尊重也只尊重那些有行政级别或是当了老板的参战退役军人。尊重了有权力地位的参战退役军人也就算尊重了参战退役军人了。许多人心中认为,尊重没有权力地位的参战退役军人,仿佛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自己因此遭受某种损失。反之,尊重有权力地位的参战退役军人,并不降低自己的身份,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不降低自己的身份,不使自己遭受损失为前提的尊重英雄,是以点代面尊重英雄社会心里基础,也可以说是不尊重英雄的社会心里基础。笔者要说尊重有权力地位的参战退役军人,尊重的不是参战退役军人,尊重的是权力地位。要使尊重英雄从以点代面向以点带面转变,必须消除尊重英雄以不降低自己身份,不损失自己利益为前提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思想,或者否认无私精神的存在。英雄之所值得尊重,不仅在于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更在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贵精神。尊重英雄,实际上是弘扬无私精神,同时意味着对自私自利的某种否定。1979年,参战军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不幸的是这群最可爱的人在1980年遇见了潘晓,一场全国性的人生观的大讨论,结果竟是: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群刚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打仗竟是主观为自己,牺牲也是主观为自己。我当年并未参与这场讨论,我不知道主观为自己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我只知道仅从个人利益而言,我应该和高中的同学一样去参加高考,去读大学,而不应该去当兵,去打仗。此生最为遗憾的事也是未能参加恢复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的那场考试。从那场讨论以后,谈无私奉献被认为是唱高调。潘晓因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得到她所期望的回报,而感到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从而对倡导无私精神感到反感。一九八0年的那场大讨论,为自私自利正了名,使其正当化,合理化,使无私精神遭到否定,使英雄被恶搞。在一个倡导无私精神的社会,会出现一些如潘晓所遇到的伪善的人并不奇怪。但不能因噎废食,否认倡导高尚精神的价值。为自私正名的结果不是使人更诚实,而是使社会道德滑坡。我不知道潘晓对邓世平被埋在操场有何感想,但我认为潘晓应该为邓世平之死负些责任。如果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无私精神,虽然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达到无私境界,会有潘晓所遇到的那些伪善问题,但不会将一个为公共利益而坚持原则的人活埋于操场之下。如果像潘晓那样认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那英雄就是傻子,那就是被嘲讽的对象,而不是被尊重的对像。承认拥有无私精神的人,承认无私精神的价值是尊重英雄的理论前提,更是尊重英雄从以点代面向以点带面转变的理论前提。

再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思想。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流传几千年的口头禅,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这种思想不仅在普通百姓心中存在,而且在握有优抚政策制定权的领导心中存在。比如有工作的或者领退休金的烈士父母不能享受任何烈士亲属待遇,有工作单位的参战退役军人不能享受任何参战退役军人待遇。这里面是不是像有一种类似于有罪推定的,无能推定,即推定烈士父母本是无能的,现在有工作单位或有领退休金,推定为已经得到政府的优待,那怕他们在烈士去当兵和成为烈士之前就已经有了工作,也要推定你那工作是政府给予的优待。对于有工作单位的退役军人,如果这个工作与参战有关,那么认为他已经得到有优待也许说的去,如果他这个工作与参战并没有任何关系,比如通过考上大学,农村招干,民办教师转正等渠道得到工作单位,推定他已经得到优待就毫无道理。有工作单位或有领退休金的烈士父母不能享受烈属待遇,有工作单位或者有领退休金的参战退役军人不能享受参战待遇理论依据,就是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任何有工作单位的人。这个烈士父母或参战退役军人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任何有工作单位的人的理论依据,应该就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如果烈士父母或参战退役军人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任何有工作单位的人,尊重英雄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说尊重英雄只能停留在以点代面的水平上,实际就是一种虚假的尊重。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