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 越

王奕 原创 | 2020-03-19 21:48 | 收藏 | 投票
——贺鄂伦春民族定居五十五年
 
黑龙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外兴安岭的沃野,鞑靼海峡强劲海风、诱人的一望无垠蔚蓝色的海疆,是你们栖息之地。虽然你们无固定之住所,但你们吃着“清煮狍头”、“拉拉饭”,戴着“狍头帽”、盖着“狍皮被”,划着“桦皮船”和大自然肌肤相亲,和山中灵长嬉斗着,拼搏着,同时也和人类进程一起缓慢的进化着。这就是鄂伦春人一百多年前生活的图景。
然而,是罪恶的沙俄侵略者掠夺了你们那美好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背井离乡。你们由海的儿子变成了山林之子。罪恶的《北京条约》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千古屈辱,中国东北部通向世界的出海口——鞑靼海峡被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拱手送给强盗!你们,膘悍、勇敢的鄂伦春人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怀着满腔的悲愤离开了库页岛,离开了锡赫特山。
我坚信,1860年的太平洋一定是充满了血腥的罪恶乐园,强盗战胜了公理,中华民族的进程在这里拐向了歧途。你们,一个常年与世隔绝的民族,一个近似原始社会的民族,一个豪爽与自然为伍的民族同我们灾难深重的祖国一样,失去了一次走向蔚蓝色文明的绝好机会,丧失了一条通向世界的文明通道。
而你们——居住在黑龙江边的鄂伦春人,在1900年又不得不唱起歌谣《失爱辉》。野蛮的沙俄又一次使你们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腐朽、怯懦的清王朝使黑龙江两岸的中华儿女饱受凌辱,使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丧尽了尊严
灾难一次次地降临在了你们身上。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屠杀,使鄂伦春民族更是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在《黑河日报·周末》上编发逊克县史志办的一组名为《无畏的战士  光荣的一家——记少数民族英雄李英格利》稿件。当时,我给它冠了一个“革命斗争史”的刊头。李英格利家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7人被日本鬼子屠杀,为革命英勇献身,堪称抗日英烈光荣之家。李英格利本人也在1947年牺牲在乌底河卧龙河屯北山。李英格利一家永远是鄂伦春人的骄傲和光荣,巍巍兴安岭、滔滔逊毕拉河永远铭记着英雄的鄂伦春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
苦难不能永久笼罩在一个民族身上。中国共产党使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伟大的千年跨越。“撮罗子”永远成了历史,“烧荒引兽,放火寻角”的旧习被彻底摈弃。1953年9月10日,它将永载鄂伦春民族发展史册上。这一天,标志着鄂伦春人永远结束了“居无定址,风餐露宿”的历史,他们开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的丰衣足食的美满生活。
五十五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在鄂伦春民族发展过程中,却有着光照千秋的浓墨重彩,他们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事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他们在家看电视、打电话、通过网络浏览世界,真可谓不出家门,便知天下大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莘莘学子中有他们的身影,各条战线更有鄂伦春族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和人类文明发展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我曾和全国新闻采访团一起到过新生乡,领略过那里的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和淳朴厚重的乡土人情。那已成为历史的桦皮摇车、那只有在节日庆典和贵宾来临时才穿上的民族盛装,使我依稀看到了这个本应该是海的民族、海的骄子的山林的儿子,对自然的永远忠诚和崇拜。
鄂伦春民族的母亲河——刺尔滨河、呼玛河、沾河、库尔滨河都孜孜不倦地流向黑龙江,而黑龙江又波涛汹涌地奔向鄂伦春人世袭的鞑靼海峡,最终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我想,在鄂伦春人的祖先心中,鞑靼海峡永远挥之不去,太平洋富饶的物产永远都会令他们心驰神往。
民族的落后,使我们丢掉了鞑靼海峡,库页岛、锡赫特山成了鄂伦春人心中永远的梦幻。
历史也许永远不会得到改变,我们只能面对现实,为未来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鄂伦春民族定居五十五年的巨变,是我们新中国的巨变的一个缩影,他凝聚了整个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鄂伦春民族五十五年定居可喜可贺!我们国家五十多年的辉煌更是举世瞩目。但世界在永不停歇地奔腾着,异国他族还在梦幻着大帝国构想,我们还无权击鼓庆贺、沾沾自喜。面对竞争,挑战机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法回避的选择。
站在黑龙江边,遥望鞑靼海峡,我自有一番别样滋味在心头。竭尽全力拼搏吧!不然,我们还会让后人有痛心的回首。
 

王奕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成长生活在中国的发展转型期,渴望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坚信民主必然是中国的必然趋势!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