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先秦道教武术之源流

姚文俊 原创 | 2020-04-26 14:46 | 收藏 | 投票

                                   论中国先秦道教武术之源流

 

姚文俊

 

 

 

 

 

内容提要:该文阐明了老子在峨眉山所缔造的中国道教及其“盘破”武术,其影响所及,派生出了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武术“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元功”拳门。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阐明了老子不仅是“峨眉武术之始祖”,也是“中国道教武术之始祖”,更是“中国武术之始祖”。

主题词:中国先秦 道教 武术 源流

 

 

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创缔造“道教”,及其“武学”、“武术”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了以“盘破”手法,和“高桩”、“走盘”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拳法[1],从此拉开了中国武术的帷幕。具体的说,则是揭开了中国道教武术以及“峨眉武术”的帷幕。

西周末期,老子离开了峨眉山。在老子之后至秦朝,在中原的西南、西北边陲一线,相继出现了中国道教武术“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元功”等多个武术拳门,从而使得中国道教武术各流派基本形成。

此说是否真实?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虽然这些东西未见于史载,查无实据,但是,通过峨眉武术的代代“师传”,和在把握它们的武术哲学理念的嬗变、打法特色的差异之中,不难弄清它们因因相袭的、真实的发展脉络。

那么,老子的武学思想及其盘破武术拳法如何派生出了中国道教武术的各拳门呢?

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是“道教武术盘破拳门”。

道教武术盘破拳门,它出现于西周末东周初。即为老子在峨眉山所创的盘破武术的延续。这时之所以有“拳门”之谓,是由于在出现众多拳门之后,便于拳门之间相互区别所致。

所谓“盘破拳门”,即以“盘破”打法特色而得名。与此同时,因“盘破拳门”地处峨眉山,故因地得名,又为“峨眉盘破拳门”,或者“峨眉武术”。

那么,“盘破拳门”武术的哲学理念和打法特色究竟是什么呢?

这里概括如下:

总的看,盘破拳门以“盘破”手法为特征,讲“桩”和“打桩”、讲“机”和“打机”。故其在哲学理念上,一是讲“打阴阳、虚实及其变化”,讲“阴阳平衡”、“阴阳一体”等等。以“阴阳”观为根本;二是讲桩的“相生相克”的“五行”观;三是讲桩的变化的“八卦”观。

其在打法特色上,一是讲“乘虚捣弱夫之法”;二是有着“狗脚猴手,虎背熊腰”之形体特征;三是讲“脱打”为主,即主要为“打脱桥”、“打外圈”,即使在打内圈时,讲“快捷”,不纠缠。

可见,“盘破拳门”就是老子所创的盘破武术的延续。

其次,是“道教武术神意拳门”。

道教武术神意拳门,它出现于西周末东周初,较盘破拳门稍晚。其发源于青海湖边的黄寒洞。

道教武术神意拳门对老子盘破武术在继承之上有所发展。

表现在:

从继承看,道教神意拳门与老子盘破武术的共同之点是,它仍然以“盘破”手法为特征,讲“桩”和“打桩”、讲“机”和“打机”。

与此同时,在哲学理念上,神意拳门也讲一是“打阴阳、虚实及其变化”,讲“阴阳平衡”、“阴阳一体”的“阴阳”观,二是讲桩的“相生相克”的“五行”观,三是讲桩的变化的“八卦”观;在打法特色上,也讲“乘虚捣弱夫之法”,讲“狗脚猴手,虎背熊腰”之形体特征。

但从发展看,神意拳门比较老子盘破武术有两点不同。

这就是:

一是在哲学理念上,神意拳门在近身,即“内圈”打法上也讲“五行”观。这点,比较老子武术的哲学思想就出现了差别。是为对老子武术哲学思想的发展。

也就是说,神意拳门的“五行”观表现在两个打法层面上,即不仅讲“桩”的相生相克的“五行”观,而且在内圈打法上又讲“手法”的相生相克的“五行”观。

那么,神意拳门在近身“手法”上的“五行”观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就是,将人体作“五行”划分:以“怀中”部位为“土”,即为“土居中”,而“土”的四周,即相当于两手、两脚之“四相”部位分别为“金”、“木”、“水”、“火”。其变化则遵循“相生相克”的“五行”法则,即“土”克“金”、“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火”克“土”。

这种“五行”打法,当在“以意设敌”,做到“意会”,即“意”在依据打法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打一知二、知三”,而表现出“打一发三”的功效,从而使得打法具有连贯性、紧凑性。

二是在打法特色上,弥补了老子盘破武术之“以‘脱打’为主”的不足,而表现出了既能“神打”又能“脱打”的打法特色。

所谓“脱打”,其特点,就是以“走盘”为基础,注重“打外圈”,讲手法的“过河搭桥”,讲近身打得“快捷”,讲脱身、脱手“抽脱稳准”,不纠缠,不拖泥带水。

所谓“神打”,其特点,即在“打内圈”之时,以“阵地”为基础,讲桩基稳固,讲“五行”相生相克,讲“以意设敌”、“打一发三”。而正是这种打法的“意到手到,甚至意未到而手先到”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紧凑性,突现出了一个“神”字,故为“神打”。

因此,由于“神打”的出现,从而派生出了中国道教武术神意拳门。

同时,又由于“脱打”和“神打”,相反相成,故神意拳门武术表现为对老子盘破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是“道教武术形意拳门”。

道教武术形意拳门,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发源于昆仑山。

形意拳门是对盘破武术、神意武术,特别是对神意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表现在:

从继承看,形意拳门与盘破、神意拳门的共同之点是,仍以“盘破”手法为基本特征,讲“桩”和“打桩”、讲“机”和“打机”。

与此同时,在哲学理念上,形意拳门也讲一是“打阴阳、虚实及其变化”,讲“阴阳平衡”、“阴阳一体”的“阴阳”观,二是讲桩和手法的“相生相克”,三是讲桩的变化的“八卦”观;在打法特色上,也讲“乘虚捣弱夫之法”,讲“狗脚猴手,虎背熊腰”之形体特征,三是既能打“内圈”和又能打“外圈”的打法特征。

从发展看,形意拳门比较神意拳门来说,在“相生相克”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表现在:在哲学理念上,形意拳门虽然也讲“相生相克”,但是,它却以“天人合一”、“向天发地”的思想取代了“五行”思想。这就是形意拳门与神意拳门存在的明显区别。

形意拳门注重吸收了老子盘破武术,及其盘破拳门、神意拳门的“狗脚猴手,虎背熊腰”的象形拳法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它以“天人合一”、“向天发地”的思想为指导,悟禽兽打斗之“相生相克”之理,并在自然界中选取了诸如“虎”、“熊”、“豹”、“蛇”、“鹤”等等禽兽为对象,用以比附,以通过自身的“意会”和“修为”而达到“形似”,讲诸如力的“大克小”、“强克弱”,讲诸如速度的“快克慢”、“巧克猛”等等,从而实现在“桩”和“手法”上的“相生相克”之打法之理。

形意拳门在“意会”的情况下突出做到与“形”合,其实质,就是注重武术的“外形”的东西,也就是注重武术的诸如“力”的“快”、“猛”等等这些东西。故虽然它能够“打内圈”,但是却与“神打”相区别。

可见,如果说,神意拳门“意会”的是打法的“内在”规律的话,那么,形意拳门“意会”的则是打法的“外在”的东西,即做到“意”与“形”合、与“力”合等等。

正是由于“意会”的对象不同,和“神”和“形”相反相成的原因,故使得“形意”成为了一大武术特色,从而使得“形意拳门”由此而产生,而得名。

因此,“神意”与“形意”构成了道教武术两大流派。表现出了形意拳门是对盘破、神意,特别是对神意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是“道教武术太极拳门”。

道教武术太极拳门,在秦朝时期出现。其发源于天山同火观。

道教武术太极拳门,在秦朝,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其拳法尚未定型,故“太极拳门”又为“太极元功”。

道教武术太极拳门主要是直接的、具体的继承和发展老子武术的哲学理念之结果。

这表现在,太极拳门以“元气”为对象,而悟老子的“无极生太极”,和“无中生有”之理。

道教武术太极拳门对“元气”的“参悟”和“修炼”之结果,从而奠基了中国道教武术的“内功”基础。

所以,历史的看,在中国先秦时期,由老子的“盘破”武术拳法而派生出了中国道家武术“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元功”拳门。这些拳门流传久远,至今依稀可见,而且,铸成了古往今来中国道家武术之基本格局,并且实际的引领着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但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武术界及其研究者全然不知这段历史。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暂且不谈。

虽然如此,在今天的研究之中,也有一些四川武术界人士提出了司徒玄空乃峨眉武术之始祖”之说。这不啻是他们在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进步。但是,其说法的武断性和不真实性显而易见,必须给予澄清。

这些研究者认为,据《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他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攻守灵活。因其爱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他还创有“猿公”剑法,并传剑越女,称之为“越女剑法”。

对此,应该说,史料是可信的。但是他们基于此史料是峨眉山史志关于“武术”的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的原因,于是便把“峨眉武术始祖”的桂冠戴在了司徒玄空的头上。这是武断的、不合乎历史的真实的。

因为,众所周知,就“武术”来说,它历来就一个“秘密”[2]。即旦在今天来说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在那“独裁”与“民心”尖锐对立,而且征伐频繁、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不啻为“武术”的最好载体。正是如此,使得峨眉山武术的历史少见于文字的记载,则是十分自然而然的事了。故将所谓“最早记载”的司徒玄空奉为“峨眉武术始祖”之说就难免武断。

其实,在研究峨眉山武术历史的时候必须要把峨眉山道教的历史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方才能够看出历史的真实。而关于峨眉山道教的问题,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正是如此,历史给了人们一个实证,它证明了在司徒玄空之前的峨眉山就已经存在着道教,以及道教武术,即“峨眉武术”的事实。

这个实证是,据古籍中记载,春秋楚昭王时期(约公元前523年~前489)“楚国名士陆通入蜀来峨{峨眉山}结庐耕食隐居”。

据载,陆通,号接舆,春秋时楚国名士。陆通与孔子、孙子、鬼谷子、伍子胥等人几乎同处于一个时代。陆通曾经讥讽过孔子,唱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楚昭王觉得楚国出了个高人,要委陆通以大官,不想,陆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是,夫妻俩逆滚滚长江而上,蛰居于峨眉山深处的凤嘴石旁,从此过着与世无争幕天席地的耕读生活。

由此可见,通过陆通上峨眉山修道这一事实,证明了老子道学在春秋时期依然存在于峨眉山,这也就证明了老子武术依然存在于峨眉山。既然如此,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又怎么能够成为峨眉武术的“始祖”呢?可见,“司徒玄空乃峨眉武术之始祖”之说,应该是不合乎历史的真实的。

至于陆通在峨眉山是否习练过峨眉武术?是否成为过峨眉武术的嫡传人?这些问题是个谜。即旦如此,至少可以说陆通是冲着以“止戈为武”、“以武制武”学说为核心的老子道学而来的。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陆通是得罪了楚昭王而避祸于峨眉山的。那么,对此,笔者要问:中国地域十分广大,为什么陆通避祸不到别处,而偏偏要千里迢迢去了峨眉山呢?去了峨眉山为什么又要去当“隐士”呢?

其实,由陆通从“名士”到“隐士”之心路变化的历程来看,就显现出了他崇奉老子道学之端倪。

具体说,原因在于:

一方面,陆通作为“名士”,自然有着十分强烈的“政见”。而他的“政见”则与孔子的“政见”不合。正是这种政见的不合,使得陆通最终归入了“隐士阶层”。

对于“隐士”,及“隐士阶层”的出现,笔者研究认为,它是前无古人的、春秋时期所独有的现象。因为它是老子道学从峨眉山秘密的流入中原的结果。不是吗?简单说,起眼一看,春秋时期的“隐士”,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与老子的道学,即“武学”、“武术”,和“兵法”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当时的孙子、鬼谷子,以及伍子胥等等就是“隐士”的代表。他们或者曾经有过“隐士”的经历,如孙子、伍子胥等等,或者甚至就是一名真正的“隐士”,如鬼谷子等等。

另一方面,陆通与“隐士”如孙子、鬼谷子,和伍子胥 等等几乎生活于同一时期,而且在对“道”、“德”的认识,即“政见”上,应该说,有着共通之处。故陆通通过他们而了解到峨眉山老子的道学,并对老子道学产生崇拜,这并非就是不可能的事了。也许正是如此,方才有陆通能够逆滚滚千里长江而上,独独去了峨眉山“修道”之结果。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峨眉山老子的道教不胫而走,已经名遍中原了。

由此反证,毫无疑问,司徒玄空生活时期太晚,根本就不可能有此成就和殊荣,故尔只有峨眉山之老子才是中国道教及其峨眉武术的“始祖”,也方才有此成就和殊荣。

所以,在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在峨眉山所缔造的中国道教及其“盘破”武术[3],其影响所及,派生出了中国道家武术“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元功”拳门。故老子不仅是“峨眉武术之始祖”,也是“中国道教武术之始祖”,更是“中国武术之始祖”。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引文注释

[1]  姚文俊 《論中國物理拳種的源流和意義》 《鄂州大學學報》 2007 第2

[2] 75 李耳 道德经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09

[3] 643-653  姚文俊 徐家明 《老子是中國武學即武術散打和文化的締造者》 韦燕 《中国党政企干部优秀论文选》{卷四} 北京 中国新闻出版社 2004

 

个人简介
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武术、武学,2000年后确立了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的研究方向.著述颇丰.已经形成对老子思想,即“老学”成体系的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姚文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