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镇乡村见闻

任小岗 原创 | 2020-07-01 19:51 | 收藏 | 投票

  

      端午假期,回到家乡蒲城县龙池镇金星村,探亲访友聊家常,与基层干部群众促膝谈心接地气,一路所见所闻,生发出颇多感悟和启示。

  龙池镇东有洛河绕境,与大荔县隔岸相望,西接党睦镇,北靠龙阳镇,南与临渭区接壤。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3.5万。相传古时此地有一池,偶有一龙,降伏池岸,故名“龙池”。全镇虽处县城东南一隅,但交通发达,境内地形平坦,原钤路、蒲大路、龙蔡路穿境而过,村级柏油路连通各村;全镇耕地面积7.2万亩,地处东方红、龙阳、洛西倒虹灌区,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7%以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龙池镇一直是全县粮、棉、瓜、果主产区之一。

  如今的龙池镇已成为享誉西北的“西部瓜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地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如今全镇种植面积五万余亩,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五万亩,形成了十万亩种植基地,“龙池西瓜”的美名和品牌正在不断辐射传播中。每年五一前后,正是西瓜上市季节。今年由于天气原因,上市稍晚,我回去时正逢销售旺季,一眼望不到头的设施农业大棚,掀起了白色的面纱,露出了绿色的田野,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显示出农业科技化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沿公路两侧,停满了拉运西瓜的外地车辆,从瓜农喜悦的脸上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好光景。

  金星村距离镇政府东南三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2760人,有党员68人,耕地面积6900余亩,其中设施大棚3300余亩,包括哈密瓜1700余亩、甜瓜1100亩、西瓜500余亩;种植秋延辣椒2100余亩;是“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典型村,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0左右,早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由于西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外出打工的人很少。一些年龄稍长的瓜农更愿意在周边乡镇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一来增加经济收入,二来可以照顾家里。年轻点的最远也不过到高陵、临渭、富平、大荔等县搞承包。老百姓信奉,只要肯吃苦,地里能刨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何必离家背井打工呢?相对于一些地方由于年轻人出去打工而形成的“空壳村”,金星村显得人气十足,村民们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古老乡村固守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有了传承、发展的土壤。

  近年来,随着西瓜产业的快速发展,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家家户户富了起来。明显特征就是都盖起了新房,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放在过去,这些都是不可想像的。有的人家为了孩子上学或老人养老,还在县城买了楼房。龙池镇经济发展实践说明: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因地制宜,选对一个好的产业,并形成规模效应,方能带动一方致富。

  拉家常时,乡亲们津津乐道于邻村一位从事西瓜种植的农民变身为公务员的故事。这个叫陈文仓的农民长期致力于西甜瓜产品品种试种、技术创新与推广,先后引进西甜瓜品种50多个,创新改造了立体无支柱钢架大棚种植西甜瓜,还运用膜下滴灌、配方施肥、多膜覆盖等新技术,为龙池乃至蒲城县设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150亩,亩产值3万元左右。令人称奇的是,为解决西瓜运输不便的难题,他竟然培育出了方形西瓜。今年春节前,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陈文仓被录用为基层公务员,并当上了镇农技站站长。老百姓说,“种西瓜的吃上了皇粮,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我以为,陈文仓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农村在走向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思想,有觉悟的新式农民。他们关注社会和自身命运变化,不甘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生活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在黄土上创造价值,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我解放、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真正表现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人总要有点精神的,文化就是精神的源泉。紧邻陈文仓的育苗基地——龙池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镇上投资13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综合文体中心。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包括篮球场、文化广场、影剧院、多功能厅,安装了文化、体育、广电等设施。依托坚强的文化阵地,镇文化站组织16个协会,组织带动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体中心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群众聚集条件,而把西瓜产业和文化事业放在一起,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基层决策者打造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信心和决心,最能表达出“奋发有为,科技创新,勤劳致富,崇尚文化”的“龙池精神”的内涵。我为乡亲们正从事着一份甜蜜的事业,浸润着文化的追求而自豪。

  如果说每一座大棚都是乡亲们物质富裕的标志,那么这座文体中心就是他们精神富裕的象征。事实上,文体中心的建设,改善了全镇农村基层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增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带动了当地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功能,对提高城镇品位,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谓“穷则思变,富则安居,安居方能乐业”。记得小时侯,村子里大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如果哪家人盖起一砖到顶的新房,那就是了不起的新闻了。现在,土木房早已不复存在,砖瓦房也几乎找不到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的新楼房。前几年,村上大小巷道都实现了水泥硬化,各个主巷道安上了路灯。过去那种“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天黑点蜡烛,串门不拉灯”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劳作之余,汉子们坐在家门口喝茶拉家常,大妈大婶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小孩们有的看电视有的在上网,各得其乐,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乡村夜生活写照。

  在一种普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下,村民们对乡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认同感水涨船高。适应这种需求,村上新建了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农闲时节前来娱乐或看书的村民很多。还成立了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等,各有爱好者加入。最近兴起了广场舞,只要一块空地,一部录音机,一群人就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跳了起来。除了流行文化的认同,还有传统文化的坚守。金星村的梅花鼓很有特色,中间摆放一个大鼓,周围有五个小鼓,鼓手穿梭其中,脚下生风,手快如电,鼓韵生动,气势磅礴;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过年期间,梅花鼓的表演总能博得村民们的满堂彩。在年初举办的全县锣鼓大赛中,金星村的梅花鼓获得了二等奖,现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走在大街小巷,乡亲们不仅人显精神了,村子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了,这一方面源于村民对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全县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下,村上对全村所有街巷道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门前厕所拆掉了,门口堆放的各种杂物清除了,“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极大改观,全村环境卫生上了新台阶。村上还对环境卫生的保持建立了长效机制,给每户发放了一个垃圾桶,签订了11个合同保洁员,定时拉运全村的垃圾,并由监委会两名委员进行监督检查,“美丽金星”建设步入了常态化。

  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家乡西瓜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为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奠定了物质条件。文化事业的兴起,陶冶提升了人的综合素质,老百姓对打牌、打麻将不再那么热衷了,民风越来越淳朴,乡情越来越浓厚,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多年来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皆显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窥一管而知全貌。我切身感受到:以家乡农民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在告别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剧烈变迁中,正自发自觉地经历着由物质追求回归文化享受的历史嬗变。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之深,如此浑然不觉,令人感慨万千,欣喜不已。

                                                                                        2014年6月16日

任小岗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笔名秦韵,理工科毕业,从事过企业、媒体和行政工作。个性张扬而内心孤独,挫折不断然激情不减;爱好写作,却苦于难以开启自由写作天堂的大门。混得陕西省作协会员头衔,其实文不精,名难副,只是痴心未改情难了。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