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毕业生求职初生相:不就业、慢就业、难就业

常琳 原创 | 2020-07-22 21:56 | 收藏 | 投票

 

文|文小山

来源|熔财经

“挂了!”

“从没想过考研失利后,自己要怎么办。”周小北是长沙一所二本院校的毕业生。此前,他埋头备考,删掉所有手机社交APP,经历了近一年“原始社会”的生活……

打一开始,因为笃定考研,周小北放弃了去年秋招。今年初,全国性的新冠疫情又让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春招季。

与周小北有类似经历的20届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98年出生的。无工作经历,无名校文凭,无一线城市就业环境,自嘲为“三无”后浪。因为疫情和毕业,他们被全社会关注。

“2020届毕业生达到874万,相较201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增长4.8%,增量和增幅均为2013年以来最大。”

今年3月,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数据显示,在参与调研的应届毕业生中,成功签约的占25.73%,未签约的达74.27%。而来自BOSS直聘的数据也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应届毕业生春招的整体招聘规模同比去年下降27%。

“史上最难毕业季”成了媒体报道的关键词。可对于周小北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似乎没感受到什么难和焦虑。因为家庭条件普遍比较殷实,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当务之急。

“休息一下,报个5万的VIP考研班,今年继续考研。”这样的VIP班是集中营式的。培训机构承诺:今年没考上,明年还可以继续读,直到考上为止。

一、不想就业: 专家、高校皱眉,但后浪心态依然很佛系

“不久前,中南大学30余个已签约学生5月底被企业以“调整岗位”为由集体解约,被迫重新求职。这种情况以前没有过。中南大学是湖南最好的学校,既是985,又是211,还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GDP增长率被迫深蹲,同比下降6.8%,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二季度GDP增速虽然实现由负转正,但只增长3.2%。宏观经济不景气,一些产业发展疲软,就业形势可想而知。”南昌大学经管学院的王教授一直关注今年就业情况,他对“熔财经”说。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诸如旅游行业、制造业、出口行业等产业业绩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很多企业的用人计划都在做临时变更。这些曾经的就业热门专业,也遇冷受凉。

“经济增速放缓是宏观环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产业和行业需求的‘晴雨表’。我们经贸专业此是热门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基本是95%以上。可今年毕业,学生还没出门,就冷风习习,踩进了冰窟窿。”江西某高校就业办副主任刘华斌对“熔财经”说。

“近几年,制造行业用人单位需求量和毕业生人数大概是6:1甚至9:1,今年平均大概是2:1。而专业匹配的岗位平均比例则更低,有的是1:4。我们的就业率接近百分之一百。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云招聘,往年线下招聘一般会有200多家企业参与,今年却不到100家。而且提供的岗位要求比较高,很多要求研究生毕业,有相关实习工作经历。”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是一个相对重资产的行业。这个产业,即使生产和经营部分停摆,企业仍然要缴纳社保、税金,维持房租、厂房、贷款利息等开支。很多中小型制造业呈现的特征本就是高债务短现金流。疫情一来,受到的冲击也相对更大。”

产业在做减法,意味着工作岗位的饱和,而另一方面,白领类的就业需求却在增加。它们都折射着,在后疫情时代,稳就业的难度系数。

“我是学旅游管理的。我们学院的就业一直很好。今年的行情不好,我很多同学都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李晓茹是四川大学的学生,今年毕业。旅游管理是川大的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

“从长远看,我们是文旅融合产业的重要构成,未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还是希望用好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我希望等疫情结束再就业。现在,在家给爸妈的小公司干活。”

谈及就业计划,李晓茹说,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难就业:招生热,就业冷,专业的供需矛盾加剧凸显

“问题早就存在,只是有人视而不见。把疫情统归为就业难的肇因,这并不符合现实。”

6月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倡议,希望校友提供就业资源助力学校毕业生。倡议称,“截至5月25日,我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此后,人民大学、福州大学、湖南科大等多所院校也发布校友倡议,期待校友们能助力学弟、学妹们就业。

高校以倡议的方式,公开向校友求助就业,这是此前基本没有的情况。

“这两年,传统媒体的就业吸纳量是很少的。由于成本上升,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招人了,今年更不可能招人。就拿报纸来说,现在一吨新闻纸的价格将近6000元,而以前是3000元,价格翻了一倍。再加上,平面广告下滑,整个收支状况不容乐观。我们以前的广告大户是房地产和汽车,占到了广告盈利的7成。现在,这两大块基本不行了。除了党媒,都市类报纸真的是如履薄冰。”有20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李记对“熔财经”说。

“记者的门槛比较低,这两年,我们很多采编岗位通过竞聘的方式内部消化。外面招收一个人,成本太大了。目前,我们的主要盈利模式已经变成了房地产,而非广告。把报社的楼出租出去。这样不仅能够消化成本,还能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过去我们做6000万的广告,刨去纸张发行等成本,纯利润也就1000万。但是我们的体量,最高能做到5个亿。现在出租办公楼,一层楼一年的纯利润就能有400万,基本没有什么成本。”湖南某党报的广告经理对“熔财经”说。

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而从全国而言,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新闻传播学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媒体岗位体量是30万左右。湖南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一届毕业生有500多名。期中,毕业做新闻工作的占比不到两成。

“很多学生的工作与新闻专业无关,这当然既与行业状况有关,也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就业供需关系。”

“我们现在的岗位,要求很低。比如写消息,基本都是工作信息。这没有什么思考含量,基本是机器化写作,固定模式,套路写作。说难听点,街上随便抓个人,只要识字,学两个月都能做。我们单位有相关的要求,招聘进来的员工,本科实习期6个月,硕士研究生实习期3个月。实习期间,只发每月1400元基本工资。不计算稿酬绩效。”

数据显示,像新闻、播音主持、编导这样的行业,原本就已经是招生热,就业冷,供需矛盾太大了。各大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却没有调整。并且,教学课程仍然是老路数。

“我们上的课和10年前,没多大区别。有的老师的课件都还是10年前的。比如采写课,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可是,由于学分制,我们又不得不花大把时间学与工作脱轨的东西。既不能提升文学素养,又不能掌握实操技巧。毕业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湖南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陈小柒说。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把过去的问题全部照了出来。

此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重申了四不准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以前,宏观经济还行,像新传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还可以做得好看,现在宏观环境不行,加上明令禁止就业数据造价,遮羞布就扯掉了。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或者至少调整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大学四年,不是教人,是毁人。”

三、慢就业:主动给自己的“应届毕业生”身份延时

降温,只是暂时的。

此前,飞猪发布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机票价格受跨省游限制显著下降,相比去年降幅近三成,酒店均价与去年假期同比低2%。

春节本来是除了“十一”和“五一”之外的重要旅游黄金周,受疫情冲击,基本上A级以上景区都关闭了,传统旺季颗粒无收。由于疫情防控,各地文娱项目叫停,人们陆续中止出行计划。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服务、酒店分包、机票分包等行业,也都呈现出一损俱损的态势。

不过,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初步测算,2019年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

“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享受走进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我国旅游经济正在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新方位、品质旅游新阶段。”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与李晓茹一样,一些学生选择毕业后不就业,或者慢就业。他们在等风来。“因为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为了保持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他们想就业留白,保持应届生的身份。今年的情况更加普遍。”

截至目前,各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7月3日,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应对新 冠 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从支持灵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拓宽就业渠道等8个方面,为今年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多方努力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更好解决。这样才能助他们轻松奔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而这一切,首先得是政府作为,实事求是,解决产业的问题。产业是就业的源泉。”

与李晓茹一样,等风来,既是一种心态,也成了一种殷切期待。在人们眼里,吹散阴霾,似乎成了风的使命。风显然不是指自然风。

个人简介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