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与形而上学

郭顺红 原创 | 2020-07-08 12:43 | 收藏 | 投票
作者:郭顺红 2020年6月6日 
 
    最近,通过微信与某大学哲学院资深教授就中国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为避免不必要误解,隐去学校名称和姓名,简称Z教授),下面是我与教授的一些观点,分享到这里。
 
    Z教授是中国实学的信奉者与推动者,对易经哲学也有较深入研究,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研究《易经》,要返本开新,要《经》、《传》分治。认为:“尽管孔子《十翼》将易的实学精神讲明白了,但是孔子的儒学与文王、周公的经学相比,孔子的儒学保守、复古、守旧,而周公的经学崇尚创新、崇尚革命,两者已经有不同点了,是“源”与“流”之别。
    2、真正继承发展文王、周公《周易》本经思想者,是北宋张载的“关学”,张子的学说达到了顶峰,明清之后衰落。
    3、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派与关学结合,将是返本(《周易》本经)和开新(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在交流中,我对Z教授的这些观点,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我认为,当代中国哲学返本与开新是对的,返本就是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开新就是要开创中国文化的崭新境界,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返本不是完全照搬古人,开新也不是无本无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继承基础上的开新。比如,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是在继承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了东方文化的优秀元素的同时进行的创造性改变与革新。
    2、在我的认识里,《周易》本经和《易传》一表一里,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如果没有《易传》流传下来,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来;如果没有《易传》的大衍筮法,我们就不能将实际生活与六十四卦象真切的对应起来。也就是说,因为有了《易传》,六十四卦才有了落脚之处,才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贴近。
    《易传》不仅提供了六十四卦的筮法操作,同时也揭示了世界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方法模式,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根。《易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最经典的宇宙生化模式。
    《易传》将六十四卦的生成方法讲出来了,同时也将神秘的易占背后的哲理揭示了出来。
    因此,《易经》与《易传》是不可分割的,是中国哲学的活水源头。
    3、文王、周公是《周易》形成的主要贡献者,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奠基者,文王、周公根据易天地阴阳尊卑之序开创了周代亲亲相尊的礼乐文明。孔子是春秋时期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春秋时期是周代的末期,此时礼崩乐坏,天下秩序已乱,孔子赞赏周代礼制,试图恢复周初的秩序,因此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但时运所限,无能为力。
    我的想法是,文王、周公与孔子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影响。但文王、周公与孔子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文王、周公是周朝的重要缔造者,是新秩序的开创者与建设者,用现代话讲也算是“革命家”、“政治家”与“思想家”。一个新秩序的建立时期需要革命思想,创新思想、信仰思想。而孔子思想中更多的是维护现行秩序的思想,这对于和平建设时期的秩序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用一句话来讲,就是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对应于近代新中国来说,新中国建立时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信念,新中国建立后就需要维护正常秩序,完善治理体系的建设思想,而不是仍抱着革命思想而不放,否者社会秩序不会安宁与稳定。
    通俗来讲,改朝换代时期需要“革命”思想,和平建设时期需要“保守”思想。
    4、张载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灏)之一,是宋明理学“气”学派的开创者。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说将道家守静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修齐思想、《尚书•洪范》五行平衡等思想融合,《太极图说》为其代表之作。
    《太极图说》的作用就是将易学的哲学思想巧妙的通过“太极图”展现了出来,从而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开启。后世宋明理学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学派(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理学派(也称道学派,以朱熹、二程为代表)、气学派(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
 
周敦颐太极图
    理学家认为自己的学说为“实学”,以区别于佛老学说以及汉唐训诂章句和讲求诗词歌赋之学为“虚学”。在当时的实与虚,是指是否讲求儒家义理。
    张载的气学派认为世界的构成是“气”,发挥了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尤其是阐发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张载认为气有聚散,聚则有形有相,散则为渺为零。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传入中国后,有学者认为张载的“气”原说更符合唯物论,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大多认同张载的气学派。
    宋明理学认为自己的学说为“实学”以区别于佛老的玄学与训诂章句的文字学,故当代又有学者倡导以“经世致用”、注重“实践”为主旨的哲学为新“实学”。本文开头提到的Z教授就是这一新实学的倡导者之一。
    我认为,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包容的,圆融的,应该容纳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哲学以及美学等,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哲学上有两个重要范畴,就是“体”和“用”,实践哲学重点强调的是“用”的范畴,故实践哲学重在研究方法论、实践论,即如何成功做事;而形而上学通常强调的是“体”的范畴,故形而上学重在研究本体论、结构论,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如何构成的。
    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讲,“体”、“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体”的支撑,所谓“用”是没有依托的,是虚幻的;没有“用”的体,毕竟是玄幻的,荒谬的。
    不妨用物理学做个比喻“形而上学”相当于理论物理学,而“实践哲学(实学)”则相当于应用物理学,在科学发展中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理论物理学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的能力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动力与可能性;应用物理学代(包括其它应用)表着当前的科技应用能力与水平。然而,理论物理学上的突破往往具有颠覆性,能够彻底改变应用场景。例如,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能转换理论得到应用物理学印证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核能技术。
    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的宇宙本源、物理模型、基本粒子、统一物质场、引力场、空间弯曲、黑洞、量子纠缠等等,对于我们来讲似乎是玄之又玄的理论(就是形而上的理论性的东西),但都是科学基础性的东西,一旦有所突破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量子力学的发展有望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
    以上是以理论物理学、实践物理学的比喻来看待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说,形而上学大多包含信仰哲学层次的内容,往往牵扯到文化本源与宗教信仰(广义的)哲学,而实践哲学更多的是方法论思想。
    如果只强调实践哲学(实学),而忽视形而上学,那哲学的意义将减少了一半,同时实学也将就没有了根基。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重实践的哲学思想,其应用场景大多仅仅在政治领域,很难成为老百姓安身立命的信仰思想,就如同尽管德国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上很有影响力,但也取代不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
    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思想是可取的,但唯物思想是偏颇的,是不圆融的,不完备的。我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统一体,“心”和“物”如同人的手心手背一样是不能分割的统一体。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就是心物一起作用的结果,物质能够运动就表明了物质是有“心”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唯物论的理论困境。
    6、在我的印象中,马克思主义最合理的哲学内核是辩证法思想,最有问题的内容是唯物论思想,最需要转化的思想是暴 力 革命思想。
    辩证法思想可以和易学中的阴阳辩证思想互补对接;唯物论思想需要改变,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终将证明唯物论是不完备的;暴 力 革命思想在改 朝 换 代建国时期是需要的,革命成功以后应及时转变为维护秩序的“保守”与“改良”思想,而不应该继续强调革命思想,否者社会秩序难以稳定,“文 革”乱象已经给出了较好的答案。
    7、当代实学往往视“心学”为玄谈之学,是不务实的,这是片面认识,心学也强调实践与认知的统一,故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理”、“气”的统一,我称之为“元”,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讲就是“能动性”、“规律性”与“物质性”的统一,物质的能动性也是世界本原之一。
    当代除了“实学”思想研究比较引人关注之外,中国当代“心学”思想研究也很兴盛,恰好和当前的生命科学、心灵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相呼应,一旦人类在认知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场景。
个人简介
1963年4月19日生于河北冀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现在政府部门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