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假期(24):“恐袭波士顿”

赵峰 原创 | 2020-09-25 13:15 | 收藏 | 投票

 又到假期(24):“恐袭波士顿”

2020-7-16

在央视电影频道看了一部电影,“恐袭波士顿”,讲的是2013415日发生在波士顿马拉松运动会的恐怖爆炸事件。相当于一部纪录片吧,通过追踪恐袭案的发生和侦破,讴歌警察的奉献,公民的合作,政府的组织。观影过程中抓住了几个点:

1,有力的组织。案件发生后,治安,医疗迅速到位,FBI迅速接手,各种设施迅速到位。组织的高效是一个方面,新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我们在疫情发生之后,尤其是在三月初之后,组织也是强有力的。强有力的组织是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2,监控无处不在。美国也是无处不监控的,“1984”同样存在“民主”国家。因为有无处不在的监控,迅速锁定了嫌疑犯。监控不仅可以帮助破案,也有威慑作用,应该是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它对“个人隐私”会有威胁吗?即使有可以忽略吗?

3,民众的配合。对恐怖爆炸,民众的态度是同仇敌忾。没有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是不可迅速破案从而阻止进一步的恶性案件的发生的。恐怖分子在波士顿作案之后准备再到纽约去制造恐袭。中国留学生孟舟的报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游船主人的报案助警察给恐怖分子致命一击。

4,正面刻画了警察。警察的业务素养,对事业的坚守,努力工作的态度,值得尊敬。最近,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种族歧视引起一系列的骚乱事件。缺乏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滥用权力可能是一系列暴力执法发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样的警察毕竟是少数。对广大警察的奉献精神还是要肯定。

5,作案者是伊斯兰教徒,来自车臣。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历经千年,没有缓和的迹象。相反,在世俗的文化冲突趋于缓和之后,宗教文化冲突可能更加激烈。伊斯兰教不仅与基督教,而且与其他非伊斯兰教文化有冲突。片中几位伊斯兰信徒,兄弟,夫妻,制造恐怖袭击的目的就在于献身,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可理喻,很可怕。

这个电影很糟糕的一个点,是太直白唐突地宣扬主旋律和道德观,显得很不自然。

主人公警察汤米回家跟妻子说起现场的残酷,受害者的可怜,哭得稀里哗啦的,与其一贯的形象很不吻合。在破案的工作现场,汤米跟同事聊天,说着说着,情绪激昂起来,讲到善与恶,正义与道德,波士顿的精神,等等。没有铺垫,没有前后情节的关联,显得很突然,就像发神经。可他的同时居然听懂了。

为了配合编导的价值观,还有受害者的宣讲,说恐袭的发生,灾难的降临,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经过这个事件得到了成长。还说,谴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携手创造爱。

整部电影节奏明快,表演精彩,确实振奋人心。不过,这样刻意宣扬主旋律,核心价值观,显得不够艺术。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