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与中医

郑磊 原创 | 2021-01-23 08:31 | 收藏 | 投票

 郑磊

 

    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人类还是动物,一生都在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经过数千年医学实践,我们今天已经能够攻克大多数疾病。而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和西医各展所长,引起了大家对医学发展兴趣,中西医争议也再次浮出水面。《医学之书》是一本彩印的图文并茂的医学简史,按照编年顺序,重点介绍了医学史上的250个发展的里程碑,从远古年代的巫医,到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这本书也介绍了中国医学贡献,包括公元前300年的《黄帝内经》,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全》。

    这本书向我们普通人展示了世界医学的发展全景,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信奉中医的人可能对西医了解不多,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西方医学在化学分析、解剖、外科手术方面的悠久历史。在公元前6500年的大脑颅骨上,就发现了人工钻取或切割的孔洞。公元前1600年的《埃德温·史密斯外科草纸文稿》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外科医学文献,首次描述了颅缝、大脑表明、脑脊液。外科在西方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世纪欧洲的理发师,也兼做正骨、放血等简单的外科手术,所以他们被称作“理发师外科医生”。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苏美尔就开始用泥板记录尿液分析的结果。在大约公元前100年的梵语医学书籍中,描述过至少20种不同的尿液。最古老的人造眼球出土于伊朗东南部某个遗址,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印度医生在公元前6世纪已经能够成功做白内障手术。知道这些医学发达地区都属于印欧语系文化。

    有人对西医存在误解,认为西医并不适用草药,而将之归于中医所独有,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个看法是错的。公元前2000年,阿育吠陀医学体系就已用草药(包括香料)治疗疾病。植物药的研究在西方被称作“生药学”(pharmacognosy),也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希腊军队的外科医生佩达尼乌斯迪奥斯科里吉斯着手总结已知有关植物和天然产物的医学信息,在随后的1500多年里,不断被翻译程各种语言,为伊斯兰医学奠定了基础,最终流传到了拉丁美洲。该学科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基源)、生产(栽培)、采制(采集、加工、炮制)、鉴定(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生药包括了中药材、民间草药、民族药及可供提取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以原产于欧洲中部与南部山区的洋地黄为例,这种植物又称毛地黄(紫花洋地黄),后来在浙江、上海、江苏与山东等地也有大量栽培。英国医生威瑟灵精通植物学,1776年出版了《大不列颠自然生长的植物分类全集》。威瑟林曾听说有一位农村老妇用家传的秘方治疗心力衰竭导致的水肿病,引起他的关注,发现在这种混合汤药的材料中,使用了一种叫做洋地黄的植物。威瑟林细致比较了洋地黄花、叶、茎等在不同生长时期各部分经过煎熬或制成药丸后的效果,并发现洋地黄在开花之前,叶片磨成粉最有效,可解除心衰病人的水肿。经过9年实验,他用洋地黄共治疗了163名病人,积累了大量经验,1785 年,他发表了专著,至此,洋地黄制剂得到广泛应用。在中药里,有一种洋地黄的“远亲”地黄,和原产欧洲的洋地黄都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玄参科、地黄属。地黄是中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不仅可以直接入药,在广东,人们习惯用地黄熬汤喝。

西医发现直接使用洋地黄草药有许多缺点,杂质较多且不易准确掌握剂量,有使人致死的危险。西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提取出洋地黄的有效成份。1874年,德国药物学家施密迪勃格 (Oswald Schmiedeberg),从洋地黄中提纯了有效成份强心甙。至今,现代医学临床上仍经常使用。西医的发展动力源于较发达的化学分析和解剖学,其实中医里也有很多有毒性的草药,仅药典明列的有大毒的就有十类之多。但是中医缺乏化学分析手段,在实践中采用摸索的方式,用炮制、配伍和不断尝试加量的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这与西医注重提取有效成分并科学控制剂量的方式具有本质不同,也导致了中医和西医分道扬镳。了解人类的医学史,应该更加包容看待中西医的差异,兼收并蓄。中医药应该提高科技水平,在预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而西医已经发展到了基因治疗等先进的生物疗法,在解决急重症和疑难大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