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对宇宙之王“弦论”的评价

胡志平 原创 | 2021-10-01 07:56 | 收藏 | 投票

       注:为了让“宇宙之王”——霍金成为中国几代青年人世界观的领航人,美国政府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对此,中科院物理所怎么看?

下面刊登的是《智慧论》止于2021929日新修订和加注的07章,推荐给中科院物理所(包括武汉物理所)作为一般学术提醒。

本文对现代物理学不提供具体帮助,但通过对霍金“弦论”的评价可以保证科学家对宇宙学的研究不偏离大的方向。作为宇宙学家,霍金的世界观对他自己的科研产生了什么影响?很显然,霍金此人是不宜在那么年轻时被英美帝国推到科学巅峰之上的,他根本不懂涉及人类顶端思想的“宇宙观”不可面对普通人滥用。放开讲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他却不思考如何收得拢。

一直以来,美国高层精英有共识:只要把名人吹捧到科学顶峰,他的“宇宙观”就能冲垮马哲世界观和中国国学世界观。我们认为,在面对人类顶端思想的把握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表现最成熟最有智慧。她既不阻挠物理学家的自由探索,也坚持面对普通人用已知的科学常识统一科普。中国共产党的沉稳和智慧值得全球科学家借鉴。因为“宇宙观”是不能自由泛滥的。

当然,因美国已经入股40多年的诺奖基金包含了美国对诺奖得主的部分选择权。所以,中国官方并不反对有得奖条件的中国科学家可以适当迎合美国。但要记住:拿到诺奖之后一定要记得打住。

下文有一段新加注的“宇宙观”,是否相比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央视演讲的“宇宙观”更简洁更明了?见笑了!即便是小草,也恳切建议:科学界达人面对辩证唯物论,很需要保持一分敬畏和若谷般的虚怀。

中宣部和央视都懂:有科学光环的宇宙观并非都是善茬。

                                           ——作者:胡志平

…………智慧的地球人是幸运的,当其在爱因斯坦杰出智慧涌现之后,终于认识到了宇宙宏观领域所有物质运动规律均在微观领域中包含着,探索微观领域的深度和速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驾驭宏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权。毛泽东有关“解剖麻雀”的方法论恰与上述哲理相似。说明哲学家毛泽东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唯物辩证法梦寐以求的方法论亦在此等候多时。

不过,自然科学家对微观物质运动的认识过程,那既是一个艰难过程也是一个漫长无期的过程,挑战会接续而来。预计未来地球人还将跟踪破解欧洲强子对撞机实验所暴露的新的疑问,那是更长久更艰难更复杂的一步。探索未知过程应充分估计到某些并非“终极发现”的所谓“新科学猜想”,势必对微观物质运动客观规律的总结——包括物质之概念、超微介质运动之规律,其对所涵盖的信息与响应的关系,也将难免构成新的挑战。

2017617日加注:伴随自然科学前沿领域探索日益艰难,辩证唯物论也在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尤其是科学探索领域从可见范围迈向深空遥远、从可感物质延伸到对超微粒子“质”的把握已接近虚无缥缈。此时的人脑,是继续坚守单一“眼见为实”的机械唯物论立场,还是勇敢采纳爱因斯坦“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辩证观点?这不仅关系到脑科学是否能确认人脑功能的进化线索,也关系到辩证唯物论自身的发展和充实。

比如当代“宇宙膨胀学说”,它基于宇宙在膨胀中先减速后加速的客观现象,提出了“导致宇宙向外膨胀的推动力既不是‘实粒子’也不是‘暗物质’而是一种‘真空能量形式’”的假说。西方科学界把“真空能量”又称之为“暗能量”,其含义所指的既不是已发现的微粒子,也不是暗物质,而是“有某种能量形式的能”,由此形成理论新潮(注:据《科学之谜》20033期)。上述理论认为,宇宙中可见物质只占4%,暗物质占23%,暗能量则占73%。“暗能量”究竟是什么?概念发明人含含糊糊的表述是审慎是有意?

  笔者感到疑惑,科学猜想何以出现“玄”概念?判断西方学界所指“真空能量形式”或依据之前猜想出质量等于或小于“零”的微粒子的存在,恰恰“真空能量形式”可隐含超微粒子奔流。人们不敢再把超微粒子称作“物质”,没有质量还算“物质”么?那些既无质量又找不着它们的超微粒子,就只能称作“暗物质”。但凡与之相关且难以琢磨其“质”有无的能量形式,干脆就叫“暗能量”;有“能”没有物质的空间叫什么?叫“真空”。

上述“思维成果”,其方法论错误显然是对权威数字标识的过于崇拜,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了现有的物质质量数字化体系的原始缺陷,它给人的思想信仰造成极大混乱。“哲学这种无用的东西,恰恰拥有最真实的威力”,它于无形中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寄托方向。

中国知识界、教育界、思想理论界乃至公务员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就在此一时刻悻悻扔下有旺盛生命力的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开始修炼“法轮功”。物质没了,以“气功能量”为根本;地球炸了,用“法轮大法”做护身。人之命运的依托方向,从此发生根本转变!

  辩证唯物论有责任有义务创新、适应、伴随并推动科学发展。但是,任何专业学科切莫凌驾于正确的哲学方法论之上。包括霍金在内,如果凭借国际地位实施“学术暴力”,不负责任地指责“哲学已经死了”且把一孔之见提升到俯视辩证唯物论的地位,那么,不管他获得过什么大奖,也不管他的发现有无可能成为浩瀚宇宙空间宏观或微观物质运动的“终极发现”,首先认为他们把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人突然置于精神尴尬境地,并酿成邪教蔓延长达10多年之久,此种灾难比天灾祸害惨烈,足以抵销其学术贡献。

恰好在19981999年间,西方媒体错误追捧的邪教“法轮功”在中国被取缔。是年中国总理出访欧洲时,一位女王突然“告诫”总理:“人不能没有信仰!”言外之意,在中国发生的精神尴尬和信仰紊乱似乎与他国无关。

凭借国际知名地位对他国知识界实施“学术暴力”行为,在当今世界已不可小觑。某国有不少媒体和学界权威喜欢扮演此种角色,常拿物理学一种“窥见”充当哲学之根。麻省理工学院宇宙学家马克思·泰格马克算其中一个。

泰格马克的长项,表现为善于预见“物理学猜想”的哲学意义。20世纪90年代,他以极高热情寄望证实基于“超弦理论”的额外维度,称:若能证实,即意味着“目前对物质实在的所有认识都将被颠覆”。“超弦理论”认为,让不同粒子实现对称统一,需要空间有至少10个维度。就是说,除空间三维外,想象中还有未予证实的“额外维度”。

“超弦理论”之猜想与隐身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应属于同一探索方向所涵盖的概念体系,且共同构成超微观物质运动领域的神秘现象。

颠覆哲学原理和方法,那是泰格马克之偏好。问题在于,能达到科学高度的“超弦理论”之猜想,其自身概念内涵能否达到哲学高度?其对物质三维空间的否认又缘从何起呢?笔者认真研读这一艰涩理论,却发现理论本身幼稚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刻意阐述“超弦理论”哲学意义的马克思·泰格马克的哲学功底差得惊人,他把哲学基本概念搞错了!

  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维度”,与微粒子运动流(运动轨迹)的“时间维度”应该分属两个概念,被哲学思想合并称为“物质四维一体”存在方式。但是,空间三维与时间一维两者是不能混淆的。哲学的空间,专指实体应所占有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它不是“空空如也”的虚维。

宇宙间,因有天体、微粒子等物质存在,才有三维空间概念,没有“质”的关系要“三维”何用?所以,空间三维皆指实体三维,是实的,简称为“实维”。凡独立实体成分,包括微粒子均占有三维,若实体形态不规则,则是多个三维重合,即以三维叠加重合之空间占有形态……

“实维”总以三维为基础,复杂实体的空间维度遵循三维构合,人们能看到的天体是无数三维组合。空间三维的基本内涵当如此解。

再看看“时间”这一维。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地球日行八万里”,你不运动,太阳系、银河系会带着你运动。运动就要产生运动轨迹,物质的运动轨迹恰恰就是“时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被发现被识别、可以被标定稳定的周期或时间片刻,于是,又有了“时间尺度”概念。时间尺度寓含在物质运动轨迹中。

把地球日出日落自转一周的运动轨迹,标定为“一天”,把一天切分成24时,把一小时切分成60分,把一分切分成60秒……于是,地球运动轨迹成了地球人的时间尺度,钟表就是“地球时钟”的抽象。依靠地球自转轨迹这一“时钟”可以比较其他物体运动速度的快和慢。

如果想扩大时间尺度,则选用地球公转轨迹,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如果再想扩张时间尺度,则以光粒子奔流为运动轨迹,光粒子每秒30万公理狂奔一年的轨迹被标定的时间尺度为“光年”。时间含义比空间含义复杂,至少涉及12个时间概念。以上所述是“时间”的部分含义。

另一方面,每个物体的时间轨迹都是“一维性”的。不过,并不代表所有物体运动力向都是同一指向。太阳辐射光粒子是光芒四射,源于其他天体的磁波粒子辐射同理。既然有无数天体之粒子辐射,那就有无数粒子流呈力向不同的高速运动。物质的运动力向就是“时间指针”,霍金叫“时间箭头”,同义。

同一微粒子的时间轨迹是一维的,同一微粒子时间指针为同一力向。如果宇宙间有无数天体辐射,又有粒子裂变后再辐射,且各自运动力向不同,那么,那些“暗物质”的运动轨迹,即可交织成“立体网状”。

  依据上述,其延伸逻辑就与“弦论”有关了。力向维度因有实体穿行而过,它又成为能量轨迹——质能转换。你看,哲学的空间指的是物质占有的空间,它不仅演绎出各种物质形态,同时包含实体所占有的基本维度;哲学的时间指的是单个物体运动轨迹的一维性指向,它不仅演绎出“能量形式”,同时划出一道道时间轨迹和能量轨迹。时间划出的能量轨迹,有超微粒子穿过但并无实体驻留,笔者将其称之为“虚维”。现代物理学家不知道辩证唯物论在此已等候多时,所以称之为“弦论”,同义。“弦”就是时间轨迹。

空间三维是“实维”,时间一维是“虚维”。无数超微粒子以“虚维”立体交织则称之为“场”,请问:宇宙间是不是充斥着“场效应”?显然,“场”中虚维绝不限于三维或基本三维组合,而是基于无数粒子奔流的运动力向,划出了网格交错维度。那些永不驻留的超微粒子就在这虚维之“弦”上,像音符一样狂奔、跳动、穿越、消失……在物质空间领域,维度总是以三维为基数叠加;在物质时间领域,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的力向维度,既可以“虚拟三维”也可形成超三维的“虚维交织立体”。

2021926日加注:如果要重点询问——在物质占有空间和超微粒子交织的巨大“弦”网——两者间,若是相互融合,宇宙间的“维度”又会呈现何等复杂的“时空维度”?面对此一宇宙奥秘的顶级疑问,你如若是把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混为一谈,那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永远无解!)

2021926日加注:猜想爱因斯坦晚年发出的有关“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这一悲凉感慨,缘由恰恰是没有明确“空间维度”与“时间弦网”相融合的物质存在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事实上,物质占有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时间虚维交织也非单纯,两者交融才是宇宙的真相。直到2020年度诺奖物理学成果依然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充实完善。)

2021926日加注:宇宙物质空间与时间轨迹交融状态是最复杂的数学计量领域。如果在一张有无数微粒子交织而成的巨大弦网之上落入一颗巨星深度弯曲了弦网的时间轨迹,其物质存在空间如何?如果一颗天体因高速自旋迫使弦网留下周围虚空,但其外层仍被弦网四面包裹,其物质空间计量又如何?如果一颗巨星被暗物质时间运动轨迹密集穿透而过,其空间维度又算几何?)

2021928日加注:上述疑问在提示什么?它在提示:构造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谜团是动态演变的,而且是深奥的。它也在提示:不论多么深奥,它们的最终解决方案都离不开针对“空间与时间”两个基本点的解析判断和综合思维。显然,马克思泰格马克是把粒子运动流的线性维度及其所交织的超三维的“虚构立体空间”混同于实体占有空间的哲学概念了。)

2021928日加注:霍金同样没有接受过辩证唯物论教育。所以,自发感觉自己的研究,追踪到哪里,那里便是宇宙起源之原点,这并不影响创新意识涌现。但你必须懂:真理是在扬弃中发展的,公理可以发明也可以淘汰;原理则只能被发现被丰富继承,不能颠覆和放弃。没有忠实的继承,忽略物质空间占有与粒子时间轨迹的融合,这弦论有点“悬”。)

2021929日加注:都记得2020年度物理学诺奖成果,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宇宙黑洞”的引力即形成。其实“黑洞”的科学光环并不神秘,但凡流动的旋转体都像大海旋转的潮汐一样,其旋转中心必有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的中间是空的,同时有巨大吸引力。光子流遇见宇宙黑洞它会带头钻进去,而不是“连光子都无法逃逸”——说反了!作者6岁时就看懂了水流动漩涡,只是没有“宇宙学家”冠冕,要不何至于有2020年的诺奖。)

2021929日加注:人们讨厌他国精英为分裂他国信仰总在引领他国学界争论没用的东西。有智慧的人类没有必要为有着无限广域的宇宙去确认时空发迹的原点和它的无限运动结构形态。宇宙无限,地球有限。面对能孕育宝贵生命的地球,人类时刻都要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是:必须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必须优先探索地球在宇宙中的生态。方法是立足已知的此岸探索相对应的彼岸以寻找类似或创造类似。比如,地球能在银河系远郊区孕育人类,表明远离银河系中心密集的粒子辐射,是地球生态的第一条件。)

那么,宇宙间微粒子运动流的力向维度关系,究竟是属于时间轨迹还是属于空间三维?若是前者,“超弦理论”就没有达到哲学高度,而被时间概念所涵盖;若是后者,则属于不懂哲学的思维混乱。

2017618日加注:近30年来,美国的精英体制以及美国帮助中国建立的学术精英体制,是一种服从霸权政治需要的名人体制。这种体制下造就的拥有价值观引导力的名家权威都有服从美国霸权战略的政治立场,却难有盛名之下名副其实的“真才实学”。长期保护和壮大这种精英体制也造成华盛顿自身的政治智慧日益枯竭。建议国际社会深度反思这种名人体制效应,“时势造英雄”好处多,权势造名人消国运而且害名人。)

2018101日加注:霍金,原本是终身可令人崇敬的科学家。青年时代创立的“黑洞理论”是他一生的科学巅峰。此后撰写《时间简史》虽哲学思想剑走偏锋但科学价值仍可点赞,只是没有提到时间的起源是周期性的,就像太阳升落一样轮回。可是,到了《大设计》由别人策划主题与他合著,开篇宣布“哲学已经死了”——此时的霍金已成为主张人的意志可支配一切的单边主义思想家且再无科学成果。这是霍金的人生曲线。)

…………

国际科学界至今尚未清醒意识到:寄望从物理学理论概念体系中推出一个像样的哲学概念,其难度超过了摘取诺奖,它不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科学的责任是什么?已经发现了什么就是什么,验证出几种力向维度就有条件的认可几维,而且验证的是“质”的关系,就承认它是实体,若验证的是微粒子奔流的时间轨迹之维度(比如霍金的“弦论”),那就不能硬扯到物质占有空间维度的另一概念含义上。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不同义。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