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诗意重阳敬老节

王先琳 原创 | 2021-10-13 09:36 | 收藏 | 投票

 诗意重阳敬老节

 

随着年龄的增大,每逢农历的九月初九来临之时,便有一种登高赏菊咏诗的冲动。居住在深圳,首选的是南山或莲花山。皆因为南山口彩好:寿比南山;而莲花山一是花好,每年都有菊花节,二是伟人站立高处,一览新城风貌!

过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其名称是因为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近年来,社会逐渐老龄化,随着人们对老人的敬重,又将此节日称为老人节。

作为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因其内含丰富,民俗健康。因此,我国古诗词中描绘重阳节的诗词很多。如:“今夕重阳秋意深。篱边散、嫩菊开金。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臂上茱萸新。似旧年、堪赏光阴。百盏香醑且酬身。牛山会难寻。”宋代杜世安的这首《惜春令》就从多个角度对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进行了描述。词中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特有的风物景象,展示了深秋时节的萧瑟苍凉、菊花独傲的节日景象,而且描绘了人们过节的民俗方式,臂系茱萸,尽情享受辽阔高远的良辰美景,概括出当时知识分子超脱疏放的高远情怀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诗人崔国辅的这首《九月九日》诗,更是把重阳节人们赏菊饮酒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仿佛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江边度重阳的彩色画卷。

正值深秋的重阳节,百花多已凋谢,唯有菊花开的正旺,因此重阳节里咏菊花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们将重阳佳节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的习俗巧妙地揉合一体,蕴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既有实景,又有虚构,其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比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唐代郑谷的这首《菊》诗,对菊花予以了很高赞誉,晨曦下的池岸,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而晶莹,散发着缕缕芳香。

秋菊怒放的时节已是寒露霜降的深秋,这样的季节无疑是与花事不相协调的,然而菊花正是在这个季节里盛开。是的,美丽的菊花,虽然出生不高贵,也不挑地方,静静地开放在深秋,从不羡慕瓦松的高度,更显示出菊的高尚气节。菊花那金黄的颜色给秋天带来别样的美丽。黄巢为此赋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出了长安城开满了金黄的菊花,像带着黄金盔甲一样,气势恢宏,令人赞叹的景象。

菊在凋零的秋里开得很孤独也很壮丽。在秋的凄风冷雨中,菊瘦瘦地开着。古代文人赞美菊的清高。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了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在重阳宴席上看到都是青年才俊,而自己却是两鬓斑白,但他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便以“白菊”自喻,幽默情趣中透露出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而唐·韦安石则写道:“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读来令人仿佛看到金秋菊香萸艳的美好景色。

古代诗词达人与菊总有着说不清的干系,如同菊一般开放着自己。唐·李颀有诗云:“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美物、美食,令人向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首《秋登兰山寄张五》诗看似平淡,却清新质朴,精妙绝佳。由远至近,借物抒情,将一幅淡雅的水墨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未入其境,却满眼秋意。更让人忍不住对即将来临的重阳节寄予憧憬,期待与故友重逢后,一起登高赏秋,吟诗赋兴,开怀痛饮,共叙别情。

菊是适秋而放的花蕾,只有开在寒霜雨露里,开在乡野阡陌上,才显出其傲岸的气质来。正因此,也就导致了在一些诗人眼中,有一些没落和低沉。一阵秋风起,便将那些身处乱世之中,或贫困潦倒或怀才不遇的诗人的悲秋之声勾起。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九月蓝田崔氏庄》有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差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的开头即抒发了诗人的悲秋之患。尤其后两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悲催忧虑之情。

和杜甫一样有悲秋意识诗人还很多。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还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掻首,门柳萧萧噪暮鸦。”这是有唐代边塞诗人美誉的高适《重阳》诗。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的苏轼在《丙子重九》诗中说:“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等等。这些悲秋之作,或忧国忧患,或抑郁填膺,虽然所处年代不同,但都以借秋抒郁,表达了诗人感叹离愁悲绪,时运不济,不得志向之情。

作为一名喜爱诗词且生逢盛世之人,我虽然能理解古代诗人们的境况与情怀,却不认同秋之可悲。愚以为金秋代表收获,寓意富贵,何悲之有?!所以,在众多的重阳诗词中,我最喜欢毛泽东当年在闽西征途之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的千古绝唱《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忍不住狗尾续貂几句,以飨读者——

《重阳吟》:朝阳夕阳今重阳,白花黄花分外香;山清水秀处处春,国泰民安天天爽。拼搏向上步步高,崇善敬老代代祥;初心不改歌未停,引吭大风震天响!

《花甲重阳赋》:花甲重九喜乐同,人在鹏城龙华东;泼金染秋画夕阳,赏菊品酒唱大风!

个人简介
杂志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作家分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咨询网、全球品牌网、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先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