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猜想(67)逻辑悖论是无法消除的

宋圭武 原创 | 2021-11-26 16:51 | 收藏 | 投票

 宋圭武猜想(67)逻辑悖论是无法消除的

 

因为宇宙本身就是循环的。所以,逻辑推理最终必然是循环的。虽然理论上对于不断出现的悖论,总是会得到局部解决,但新的悖论解决了,又会出现更新的悖论。

人类会不断扩大围栏,可以把羊都圈进来,但仍然防不住围栏里面是不是会有狼。同时,若将围栏无限扩大时,必然狼与羊都圈进来。所以,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悖论问题。

人类要解决悖论问题,除非人类超越宇宙,成为宇宙的主宰,但这是不可能的。人类的智慧空间,也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人类智慧空间的运行,也脱离不了宇宙空间的约束。

宇宙空间无限。所以,宇宙空间包含所有的真与假。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一切皆有可能。人类对悖论的讨论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也可以一个接一个解决不断出现的悖论问题,但最终消除不了悖论,最终脱离不了循环论证。

 

宋圭武20211126日星期五写于兰州

 

附录(详见百度百科):数学的三次危机

第一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不仅严重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不可通约量的研究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的欧多克斯,其成果被欧几里得所吸收,部分被收人他的《几何原本》中。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微积分的形成给数学界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各个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微积分在理论上存在矛盾的地方。无穷小量是微积分的基础概念之一。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1734 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 提出了所谓贝克莱悖论。笼统的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 0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从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开始,到威尔斯特拉斯、狄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结束,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解决了矛盾,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一个严格的基础。

波尔查诺给出了连续性的正确定义;阿贝尔指出要严格限制滥用级数展开及求和;柯西在1821年的《代数分析教程》中从定义变量出发,认识到函数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他抓住极限的概念,指出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都不是固定的量而是变量,无穷小量是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并且定义了导数和积分;狄里赫利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威尔斯特拉斯消除了其中不确切的地方,给出现在通用的极限的定义,连续的定义,并把导数、积分严格地建立在极限的基础上。

19世纪70年代初,威尔斯特拉斯、狄德金、康托等人独立地建立了实数理论,而且在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极限论的基本定理,从而使数学分析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当时英国数学家罗素把集合分成两种。第一种集合:集合本身不是它的元素,即A A;第二种集合:集合本身是它的一个元素A∈A,例如一切集合所组成的集合。那么对于任何一个集合B,不是第一种集合就是第二种集合。

假设第一种集合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M,那么M属于第一种集合还是属于第二种集合。

如果M属于第一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M的一个元素,即M∈M,但是满足M∈M关系的集合应属于第二种集合,出现矛盾。

如果M属于第二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满足M∈M的关系,这样M又是属于第一种集合矛盾。

以上推理过程所形成的悖论叫罗素悖论。

罗素悖论,也称为理发师悖论,是罗素于1901年提出的悖论。理发师悖论”的内容是,一位理发师说:“我只帮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么理发师是否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给自己刮脸的话,但按照他的话,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因为他只帮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的话,但按照他的话,他就该给自己刮脸因为是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包含了理发师本人,于是矛盾出现了。

罗素悖论的提出,造成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由于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数学上的第一次第二次危机已经解决,但极限理论是以实数理论为基础的,而实数理论又是以集合论为基础的,现在集合论又出现了罗素悖论,因而形成了数学史上更大的危机。从此,数学家们就开始为这场危机寻找解决的办法为了排除集合论悖论,罗素提出了类型论,策梅罗提出了第一个集合论公理系统,后经弗伦克尔加以修改和补充,得到常用的策梅罗――弗伦克尔集合论公理体系,以后又经伯奈斯和哥德尔进一步改进和简化,得到伯奈斯――哥德尔集合论公理体系。希尔伯特还建立了元数学。作为对集合论悖论研究的直接成果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时至今日,第三次数学危机还不能说已从根本上消除了,因为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的许多重要课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