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联之战

田德邦 原创 | 2021-12-12 08:27 | 收藏 | 投票

  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那时战乱频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魏蜀吴三国争霸以及五代十国战争等,使不少中国人流浪到日本,带去了中国文化,传说中秦代徐福就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天皇。所以,日本文化都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以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最为典型。日本穿的和服,用的汉字、筷子、以及传统春节、端午等习俗,还有科举制度、各种典章律例等等,都是明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是,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却时刻想挑战中国。在多次与中国的交战中,都有以文化为内容的挑战。譬如,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将一副准备好的上联抛出来,要中国人对出下联,以此嘲讽和侮辱中国人,同时,想难倒中国的文人。

  上联是这样的: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上联难度很大。“骑奇马”,“张长弓”,分别是将“骑”和“张”拆字形成,显示日本人兵强马壮;而“琴瑟琵琶”上面都是两个“王”字,显示的是王者之气。于是,才有下面的“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好一副嚣张狂妄的气势!“单戈独战”也是拆字,是“战”的繁体字拆分形成,意思是单挑中国赢得了战争胜利。

  上联摆在中国人的面前,场面很紧张。可是就在这时,一位参加谈判的中国大臣,走上前去轻轻拿起笔来,对出了下联: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一众中国人一看,掌声轰然响起。这副下联更是不凡,不仅对得工整,其含义也十分丰富。“倭委人”,“袭龙衣”,分别是“倭”和“袭”拆字形成,明清以来,日本人袭扰我国沿海地区,因为他们长得矮小丑陋,人们称日本海盗为“倭寇”。这六字揭示日本人的侵略行为。“魑魅魍魉”四字都是“鬼”旁,于是才有下面的“四小鬼,屈膝跪身旁”,从字形上看,“鬼”的一弯钩就像在屈膝下跪。“合手擒拿”是“拿”字拆分形成的,显示了中国人最终必胜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一来,反而将了日本人一军。于是,日本人想通过对联在文化上战胜中国的诡计落了空。不仅如此,由“魑魅魍魉”引出的“四小鬼”从此流传开来,从那时起,我们叫日本人为“小鬼子”了。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作品近百…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