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的本质在于智慧修行(12月26日)

贾春宝 原创 | 2021-12-26 07:07 | 收藏 | 投票

求佛的本质在于智慧修行(12月26日

 

无数的人在求佛,但基本都没有搞清佛是什么,如何求

其实佛教不过是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和温情的方式,教导芸芸众生,对世间的苦集灭道要默默忍受,要无奈接受,面对各种生老病死,要修为修心早日结束今生的痛苦而进入新的轮回,为自己打开上升通道。所以,宗教本身也是充满了等级观念,即使仅仅从学术研究角度,都要区分不同的层级。

 

古印度,因为种姓制度,婆罗门高于刹帝利,宗教高于世俗,所以才会有诸如王子出家修行(甚至国王出家修行)的情况,即使国王不能出家,让高僧成为国师,供养起来也是常见的事。所以那些披上袈裟的僧人们,就以修行的名义云游,在修行的途中去化缘乞食为光荣的事情。

这种情况似乎只适用于印度,泰国这样的热带的君主制的国家,在中国这样的历史上,就会很难,在中国重商主义盛行的当前时代,就更是难以大行其道了。

 

佛教创始本来就是基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来就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而且等级几乎无法跨越。在本来就已经固化而且深刻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环境下,推行众生平等的宗教,特别是面向参差不齐的芸芸众生,就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充其量是一种精神慰籍罢了

乔达摩王子以刹地利的地位基础去追求婆罗门的境界,不仅在世俗社会解读是自我的升华,而且也有相应的基础,相当于是理论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以并不稀奇。而在他的地位上,从精神和灵魂层面,给尘世的子民一个平和的心态,也符合刹地利等级的管理目标。

比如佛家是阶层划分这个也是必然的,首先就是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纷争,然后是个人修到阿罗汉也就可以了,而在阿罗汉之前,注定要先做比丘(或者比丘尼),做到住持方丈的境界与级别,但即使是修到了阿罗汉境界,得到了罗汉头衔,传播与分享才刚刚开始,也只有继续向上修,才能修到菩萨和佛的境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欢喜之心面对老病死,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离开这个世界,这在佛家叫“圆寂”,是无怨无悔地圆满归于静寂的意思。而西方是日落之处,是日落之后的世界。佛家宣导“夕阳无限好”的归于圆满的境界,忽视了“只是近黄昏”无奈落幕的悲凉,因为佛家认为,这个世界本来跟人的个体一样,不仅有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这个轮回,而且有太阳的升起和落下,阴阳交互演化的过程

佛是智慧,而罗汉,菩萨,佛等等,仅仅是一个称谓或者标签罢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首先要看,是谁给的你这个称谓或者标签,你得到了这个称谓或者标签,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需要对人家有所回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得起你的这个称谓与标签,甚至俸禄与供养。你的人生,对工作职责所在,对后代教导指引,对身边人施加影响力等等,都会让你承受更重的负担。

 

而求佛的本质并不在于吃斋持戒,诵读佛号,青灯孤影,打坐参禅,翻译经典,化缘放生等等,遵循佛经所规定的“清规戒律”方式去得到的,而是问心法就是在最安静的环境中,内心归于平静,并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智慧。

而在清心寡欲的心态下,被清规戒律所约束,你会更容易去除对物欲享乐的追求,转而求得内心的清静,在理性思辨之中接近智慧,我们所感受到的就单纯是内心的肯定、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之后的升华

 

佛家所说的佛,其实就是理性与智慧,得到智慧的通路在于思辨,而思辨不仅容易被误解被曲解,也是有层级划分的。首先是思,进入思的状态,不管你是张开双眼还是闭上双眼,是静坐还是神定,进入自我问答状态,跟自己对话,就是在思。所谓佛或者任何超自然的神,都是幻化的自我想象,是自己努力的发展方向,是自己的敌人,是感悟觉悟,是渐悟顿悟,是追求触摸智慧的心路历程和切实感觉。

其次是辨,(辨)有识别真假之意,有辨别真伪之意,有辩论求证之意,所以辩并不是必须分出优劣胜负,辩不是追求奖品和名誉,不是追求高光和关注,更不是刷存在感,而仅仅是求证印证,让自己在辩之后再反思,从而得到真正的悟(智慧)。

更进一步,由于思辨的过程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在安静的状态中不停地否定与否定之否定,所以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就把这种“动态”演变成为分高下见胜负、论输赢决得失的过程,似乎只有打败对方才能证明自己是胜利的,只要论证对方是错误的就可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只要论证自己是正宗就可以论证别人是旁门左道,反之亦如是。

 

春宝认为,求应该是一种状态,一种常态,应该是一个名词,而不是一个动词;在方向性上,应该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内求心去感悟而非外求,并做给别人看。所谓放弃并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不想得到。因为价值观不同,因为方向和目标不同,所以“道不同不相与谋”

人应该不断问自己,问自己的内心争取做到知,从而感受、接近并得到智慧;在此基础上,循着自己的真心,以知和所感受到、接近并得到的智慧去指导与支配自己的行动。

 

宗教也有阴谋,宗教也有嫁祸,宗教也有彼此伤害。

宗教与世俗,精神与物质,自律和享乐,信仰和财富,本来就有难以化解的矛盾,是水火不相容的。物质与精神本来就有昼夜之分,阴阳之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求得平衡,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即使是大德高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翻译解读佛经,然后去传播自己所认为的真理与智慧了。

当自认为真理在自己这边,就可以挟真理以令谬误,挟正宗以对抗外道,让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这就是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智慧,属于方向性错误的纯粹的“缘木求鱼”的行为。——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在否认那些大德高僧们的成就,而是要理性看待他们这么做的本质。

 

贾春宝

2021年12月26日星期日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