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7

路建华 原创 | 2021-03-13 13:58 | 收藏 | 投票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的本质,层层递进,揭示了依“道”而行的主要过程,强调要致虚守静,没有一丝杂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说依道而行要首先达到空明虚寂的极致,守住恬淡静谧的极致。万物在竞相运动变化,我从中仔细观察到了它们在自然发展中循环往复的道理,发现世间万物纷纷芸芸,都是最终回归到它们各自自然状态的本根。复归其根,是复归自然本性、复归到自然法则上来,人不复归,则丢失了人性。致虚守静,也是虚极静笃,使心灵保持虚静笃定状态的意思。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个自然发展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过程,依道而行的根本就是要达到“虚”和“静”的极致,置身于静寂虚无、物我两忘的境地,行“无为”之为。因为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加干涉才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主观妄断就横加干涉,那就背道而驰适得其反。“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人,也要回归本根。人,知道了这个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以涵容一切,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同万物一样回归生命的本源。

  老子在开篇曾讲“无,天地之始”,这里的“致虚极守静笃”表示极致的虚无,是一切存在的由来,也是万物最终的归宿。因此要以“无”的智慧,以万物归寂守持宁静的高度,来观察万物的周而复始。有“道”的人没有不包容的,有了包容,就具有了“道”的品格,就对万物一视同仁,他的恩惠行为就会就会像水那样“以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指出的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是在道的作用下由静至动、由动至静地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性,在世间永恒存在却不可名状,给人以颇多的启示,尤其是“致虚极,守静笃”,启示人们只有放空心灵、上升到“无”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才能真正的悟出事物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性。致虚极守静笃,坚守大道矢志不移,是一种定力,时下的我们,身处百年之大变局中,要观世界风云,究古今之变,自觉增强信仰的定力、纲纪的定力、尊道行德的定力、拒腐不沾的定力。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是说返回本根叫作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是循环往复到本始的状态,叫做常;而认识和了解这种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就叫作“明”;不认识不了解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轻举妄动就有凶险。常,可解为自然法则,永恒规律;明,可解为洞察事理明智聪慧。知常是明智的;不知常,是愚蠢的。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是说认识和了解了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就能做到包容万物,做到了包容万物就能一视同仁、大公无私,做到了一视同仁大公无私就能想的周全做的周全,想的做的周全就能为天下而谋为天下而为,一心为天下了就能以身为天下,就是“道”,依道而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长久,就终身免于危殆、不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作为治理者,应该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也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治理者,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而有的人不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忘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往往把以身为天下变成了的表面口号,苍蝇嗡嗡,老虎乱吼,在这个口号掩饰下营私舞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究其原因,是从心底里就不懂得为什么要以身为天下,不知道以身为天下乃是客观规律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行为脱轨,知行不一,所以招来了拍蝇打虎,为天下人不齿。

 

个人简介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
每日关注 更多
路建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