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30:得力处

晏弘 原创 | 2021-04-16 20:49 | 收藏 | 投票

 琥珀潭日记130:得力处

晏弘

世上才高八斗兼有学富五车的人并不多见,有才而无识者偏爱空中楼阁,如戴嵩画牛;无才而识广者尽用他人头脑,如掉书袋。有器识,有主见,难能可贵。凡事决断、执行要找到下手处。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发现问题要找到主要原因,解决问题须处理主要矛盾。俗话说:“打蛇打七寸。”下手处就是要害处、得力处,斩钉截铁。只有真切、准确,方能得心应手。

少年司马光以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溺水小孩,就是临事不慌,解决问题时找到得力处。得力处从何而来?学而知,知而行,学什么?知个甚?行个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事而敏,言而慎,与高尚者为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借鉴前人成功经验而践行,也可凭借自身积累的智慧独辟蹊径。

认知从自我开始。人贵自知之明,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曾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称赞孔子是贤人,孔子却说自己还很无知,老子就告诉孔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遇明主而入世,不遇明主而出世,大智若愚,以柔克刚,并以身说法,牙齿最硬,却先脱落,舌头最软,留到最后。孔子回来跟弟子们说,老子就像天上的游龙,高深莫测,有大智慧,有大境界。孔子叹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此知乃智慧,当然,孔子谦虚了。

智慧是学问大头脑,要下大工夫,智慧不由见识而有,而见识莫非智慧之用,智慧不滞于见识,而亦不离于见识。王阳明平时教导门人静思内省处用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他引用程明道的一句话:“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知有得力处”,随时“必有事焉”,此事乃追求真理,一以贯之,从不间断,随事磨练,重在当下。正心又诚意,致知在格物,在此下大工夫。并说:“为学大病在好名。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解释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称”非称(chēng)颂,应读第四声(chèn),谓之相符相称,是说君子以自己死后名不相称、名不副实引以为恨,有“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死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名声也,孔子也解释了,“是闻也,非达也”,孔子怎么可能以名声显赫来寄望于弟子呢?阳明深谙圣人之心,懂得“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得一个大明白。此心自足、自适就好,无论冷板凳坐上十年;一味贪名纵然浪得虚名,迟早《伤仲永》一叹。

阳明在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巡抚南赣,屯兵上杭,伺机进击大庾,平定左溪、横水、浰头一带的盗贼作乱,军务繁忙,听说有五位门人考中了进士,高兴得很,写下《与希元、台仲、明德、尚谦、原静书》,说“闻诸友皆登第,喜不自胜,非为诸友近日喜,为野夫翌日山中得良伴喜也。入仕之始,意况未免动摇,如系在风中,非若黏泥贴网,恐自主张未得。不知诸友却如何,想平日之工夫之须有得力处耳。”大意是,入仕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恐怕会耽误学业,此时须靠自己的定力,存真去伪,随时就事,就事上磨,找到下手处,在用力处下大工夫,下大工夫才有得力处。

不过,下工夫最怕走火入魔,钻进死胡同,明知此路不通,偏偏效仿阮籍穷途之哭,恨不得一棵树上吊死,罪过!这就要求心正意诚志坚,有错就及时加以改正,寻得捷径就尽快转移,“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有涯,学无涯,知无涯,行无涯,修养是一关透过一关,下手有得力处,做人做事便会从容无碍。

 

个人简介
【晏弘,原名陈焱红 ,安徽省太湖人,现居合肥,已出版诗集《忘了她:晏弘的诗》(余世磊 序)、《枝上》(陈先发 序)】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