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千遍即真理?

张建平 原创 | 2021-04-06 17:48 | 收藏 | 投票

         谎言重复千遍能变成真理吗?

        很多人都知道,德国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有句名言:谎言重复多遍即是真理。这可能吗?
        还真是的!的确能!从纯粹学术的角度来看,戈培尔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宣传人才。这其中的原理容我细细给您道来。
        休谟的认识论把人的认知分为两种,即事实认知和价值认知,两种认知互不决定。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为“休谟法则”或“休谟鸿沟”。也就是说,事实认知是客观性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价值认知是个人主观性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和中国当前的主流哲学思想并不相容,所以在当今中国休谟认识论属于小众哲学。
        切不要因为戈培尔是纳粹的宣传部长,他的言论仅仅是适用于政治宣传。实际上,即使在所谓的客观的科学事实认知方面,这条原理依然是广泛的适用着。       
         不要以为这套理论也是利用“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而人为杜撰的,它是有严格的人类生物学理论依据的。这就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动物特征。社会性动物之个体,必然会依附于社会,必然会有从众心理。从众,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总是特立独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鹤立鸡群孤索离群,则是很难获得社会认同的。
        尽管毛泽东指出“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在其领导下的政党依然遵循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的组织原则。
        莫须有的治罪理由、各执一词的政治宣传、网络言论对美国大选的渗透和影响、杜撰历史修改教科书、新冠病毒的来源、厂商从漏洞百出但仍经年喋喋不休的商品广告中获取的巨额收益、淹死人的唾沫星子……无不都是对这一原理的运用。而且人类对此原理的运用日见纯熟和出神入化,以至于对话语权的争夺成了利益争夺的最主要切入点。
        近代世界各个国家都标榜民主。民主已成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代名词。而民主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多数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即在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这个问题上,必须是“从众”。从众只是手段方法,目的是让这个由民众构成的社会最大可能得以稳定。而从众也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是让民众中的多数人说了算——也就是民主。
        从众心理,被认为是一个成熟正常的心理状态,否则就被认为是叛逆反社会的不正常心态。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这不是一个政治化的结论,是一条与主义无关的行为学认知结论。
        从众心理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的正常心理,自古有之,而非什么现代与进步的东西。即使是在被看作是君主独裁的古代也是如此。帝王最怕社会动荡,所以也是要讲民主的。帝王都有庞大的智囊团门客群体,还要拜国师,请巫师预测国运求问治国计策,但巫师也不是只有一个人,可能有很多人自称“通灵”,此时不同巫师可能做出不同的预测给出不同的应对之策,怎么办?
        《书.洪范》有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孔颖达对之的解释就是“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这种“三占从二”的决策方法,其实就是典型的“民主集中制”。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戈培尔的谎言定理有了新的说法,那就是网络媒体所信奉的“流量为王”。
        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以致彻底改变其价值观的做法,俗称“洗脑”。一滴水滴在脑壳上不叫洗,大量水哗哗冲在头上才叫洗。众和多有一个固定组合——众多,人往往也就以多为众以多为对,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所谓的“归纳法”,大量的信息都是A,人也就很容易得出“A是真”的归纳性结论。如果有一门可以名之为“宣传学”的学问,这一条就是这门学问的基础定理。对于搞宣传的人来说,黄是不是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信口雌黄。只要能喋喋不休一如既往地雌黄,黄也就可能会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真。
         当然了,价值观冲突的双方都可以利用这条基本的宣传学原理。故而,没有硝烟的宣传战舆论战心理战战场上同样是激烈刺激的。
        要让一个观点达到“众口一词”“众所周知”“妇孺皆知”“路人皆知”的“热门话题”的程度,多数人自然就会“信以为真”。
        我们现在会经常讲“要相信科学”,实际上就是有部分人反智、反科学。但“相信科学”也就是说对于对象物,首先还是一个“信”,因为信,才当做了真,这叫“信以为真”。对于某种描述,自古以来都是“信则真”“信则灵”。何为信?人言为信。所以,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也就不由得听者不信以为真了。
        这个弄假成真的技法还有反面的战术运用,比如“封口费”、“封杀”、“删帖”、“封帐号”、“反转”等等。抢占真理代言人制高点地位的战斗如此激烈,甚至频频出现反转再反转的拉锯战战例。通过终止你的不断重复来终结重复千遍后的结果出现。当一个人听到某个消息时,往往会说“我怎么没有听说过?”“怎么别人都不知道?”,由此首先是怀疑。所以,封杀某个信息的流量,也就逐步让它由众变寡,可信度逐步下降直至消失。
        不过,那些所谓在从众心理之下被民众追从的“真”,很多只是“信以为真”的真,而非“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是对远(愿)景的描述,而非对眼前事实的陈述。而且其中参杂了大量的价值判断成分,因为人的(操作)行为是受动机即价值目标的引致而发生的。相信了被他人虚构的传说的价值愿景,就会为之而行动。
         这条“谎言定理”不仅仅可以利用来古惑大众,有时还会让说谎者自己也信以为真,这正是汉语成语所谓的“自欺欺人”。有个关于说谎者自欺欺人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一群人在山脚下的路上结伴赶路。有个人走不动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下,但看大家似乎都没有停止不前的意思。于是他就对着身边的人说,“山上有金子啊”。他的话被他人传开,开始有人转身向山上跑,他便大声喊“山上有金子!”,逐渐很多人跟着往山上跑,逐渐人们都往山上跑。他看到大家都拼命往山上跑,自己也开始迷惑了——说不定山上真有金子呢!这可是我先知道的啊!不能便宜了他们!
         于是,他自己也开始拼命往山顶上奔跑。

张建平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经济学圈外人,著有《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小书一本。 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必再加关系人。 欢迎大家讨论经济学问题。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建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