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治家 唯物论者姚崇

翟智高 原创 | 2021-05-18 15:49 | 收藏 | 投票

 伊川县优秀传统文化提质工程 . 姚崇专场论文 2021年5月14日

 

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翟智高

伊川彭婆镇万安山之阳,万安山脉在此处勾了头,像似巨大的蝎子尾指向部位,历史上多位著名宰相聚集安葬处,是伊川八大景《万安聚贤》所在地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张锡武则天时任宰相。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任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后在洛阳做东都留守。裴遵庆晚唐代宗时宰相,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张说唐代开元名相。开元初期,集贤院学士、知院事。董晋唐德宗时宰相,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裴枢唐昭宗时宰相,晚唐名相裴遵庆的曾孙。范仲淹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宋仁宗时宰相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宋神宗时宰相。

目前,仅存有范仲淹墓姚崇墓园。

 

    姚崇与范仲淹,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教育家。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优秀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身体力行的大公无私、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2003年,大河报记者李云海、许笑雨到伊川采访,我向两位记者朋友介绍了伊川圣贤之乡的风物名人,除杜康以外还有伊尹、邵雍、姚崇、范仲淹、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和巨型天然石龙等古迹名胜十六景,他们很惊讶,伊川有这么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竟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于是,他们就将伊川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媒体介绍,并编入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重河南》第一辑,让更多的人们广为了解伊川。

     厚重河南“范仲淹缘何葬伊川”一文在《大河报》上整版发表。文中讲到范仲淹将母亲葬于伊川,是受了姚崇将母亲葬于此的启示。这种提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姚崇范仲淹对伊川风土人情的向往。

    伊川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故里。在《孟子》一书中,记载商汤五次去聘请伊尹。伊尹认为,与其自己在乡间乐尧舜之道,不如去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实行尧舜之道,让天下老百姓都享乐太平。孟子高度赞誉伊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尚书》记载伊尹老归故里,伊尹故里在伊川大莘店,百岁而终,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姚崇、范仲淹当然愿意与伊尹比邻为伴。

     万安山所安眠的姚崇、张说、裴遵庆等唐代宰相,在历史上都是有作为的贤相,都有着大起大落的经历,所以范仲淹愿把最后的归宿选定在与这些贤相为邻。

     从范园向东看,万安山主峰两个山头,傲然挺立,恰似两个仰天长啸的巨型神兽,敢于向皇帝讲真话

 

资料图: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园,翟智高摄:

 

资料图:万安山下的姚崇墓(有几座碑楼处),翟智高摄


    近年来,随着姚崇和范仲淹思想研究的兴起,伊川万安山已成为世界各地姚氏、范氏后裔及姚崇、范仲淹思想推崇者寻根祭祖、追思先贤的圣地。

 

     姚崇祖籍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随母亲迁居广城泽外婆家(今伊川县白沙镇石岭村),生活二十多年,后考中进士,步入政坛。

开元元年,唐玄宗经多方考察,启用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出任宰相执掌朝政,除去朝中积弊十种,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被誉为“救时宰相”。

姚崇作为大政治家的出色亮点,是提出了著名的施政十事。

据《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记载:“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

    文中所说的“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是指这一年唐朝发生宫廷政变,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密谋,发动政变,推翻玄宗,自为皇帝,被唐玄宗挫败。玄宗急需能稳定局势的主政大臣,姚崇是其心目中的待选人物,就密诏姚崇,自然愿意听听这位候选人的政治主张。

姚崇所提出十事是:

1、政先仁恕;2、不幸边功;3、法行自近;4、宦竖不与政;5、租赋之外一切禁绝;6、戚属不任台省;7、接臣以礼;8、君臣得犯颜直谏;9、绝道佛营造;10、禁外戚干政。

   用现在的话解释十事: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

2)国家西部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的十事,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听罢,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第二天,就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姚崇的“十事”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10个字的批注。
  说姚崇是唯物论者,不是拔高姚崇,而是有姚崇主张灭蝗的历史事件实证。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姚崇不但相信“人定胜天”,还能站在唯物观点的高度对待身后之事。

他告诉子女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说,“人死了就如同粪土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了,厚葬有什么用呢”。他举例说,翻译佛经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赎过生的孝和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终,或家破人亡,或惨遭杀戮;而没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时期,“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至仁寿”。他总结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读至此处,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就是说,几十年后写《论佛骨表》的韩愈,也是以姚崇之论为基础的。

姚崇并非反对佛教,他反对的是当时统治者和民众过于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劳民伤财,影响国计民生

他曾劝诫唐玄宗,阐述了“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论和信仰规谏当政者造福民众、抚慰苍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佛理”。

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姚崇能坚持以“唯物论”精神立言行事,这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中应是难能可贵的。 

 

姚崇历经唐代四任君王,在变幻莫测的宫廷政治风云旋涡中,始终能够得到信任,除了因其高超的政治识见外,他相机行事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是使其在波诡云谲的朝廷斗争中始终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真不愧是“大政治家”

姚崇晚年辞去相位,推荐宋担任宰相。姚、宋都是对“开元之治”起过重大作用的人。姚崇在劝谏皇帝时能因其脾性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他对唐玄宗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进谏法。宋对唐玄宗,则直陈诤言,常常迫使玄宗不得不采纳其建议。故毛泽东评价说:“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实际上,毛泽东更为欣赏姚崇的为政风格。

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二张”由此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协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除掉“二张”,挽狂澜于既倒。武则天退出权力核心。中宗李显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却流泪恸哭。张柬之问原故,姚崇说:“我侍候则天皇帝很久了,一分开,忍不住悲伤。再说,我以前跟随你们铲除奸邪,是作为人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告别旧君,也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结果姚被贬为亳州刺史。

其实,姚崇心里清楚,唐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刚愎自用,并非治国谋政的明君贤臣。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杀害,而姚崇则幸免于难。由此可见,姚崇在应对风云变幻的宫庭事物的机智手段,得益于他少年时期在伊川广城泽石家岭故居呼鹰逐兽时,与各类野兽斗智斗勇的经历磨炼有关。

伊川白沙石岭村附近摩天岭有唐代名相姚崇故宅,是姚崇的外婆家。他在二十岁前是在这里生活的。

据《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记载:“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

据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偏西百步。相传为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按本传,公寄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原文来自北京国家档案馆存的《直隶汝州全志》。)

     姚崇年轻时所居的广成泽灵囿,方圆百里属皇家园林,主要是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位于东汉都城洛阳的南郊。北到万安山、南至九皋山,西到伊河,东至汝州温泉。《诗经·大雅》中记述了最早的周文王灵囿。《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毛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广成泽是大汉皇家园林的记载,见于在《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 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雨露时澍,祥应将至。方涉冬节,农事闲隙,宜幸广成,览原隰,观宿麦,劝收藏,因讲武校猎。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反洛京”。

    伊川石岭村位于古代秦郑古道和洛楚古道交会要冲。姚崇从小跟着母亲在这黑长大,在石岭村生活了二十年,形成了独特的处世哲学方式,奠定了日后从政朝廷高层的思想基础。姚崇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很有感情,并且情有独钟。后来,他的母亲去世后,无法与陕州的父亲合葬,姚崇就将母亲安葬在万安山李世民二爷李虎家祖墓地的西侧。姚崇去世后附葬在母亲坟茔旁,后来逐步成为姚氏墓园。

到了宋代,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与姚崇类似,也是敢于没有任何忌讳的向皇帝直言的唯物主义大政治家。但在母亲的安葬问题上,也遇到与姚崇同样的难题。范仲淹学着姚崇样子,也是先把母亲安葬在万安山,选定在姚崇家族墓地之西侧,然后这里也逐步成为范氏墓园。

     

    与姚崇、范仲淹同朝为官者很多,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但今天我们能记住的名人只有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程颢、程颐、邵雍等少数几位。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当过宰相或被尊为圣人。而是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为官清正廉明、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的封建官僚多如牛毛,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混日子是他们的本领。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寄生虫们,后世从他们那里不会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和启示。

    如果说姚崇、范仲淹是因为当过宰相才有了名望。那么,同时代居此官位的很多,有几个能像姚崇、范仲淹那样受到千古传颂?那些居官即贪得无厌、家财巨万的权臣,他们费尽心机搜刮的那么多财富还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到世界上过一趟,留下的仅只是尘土而已。

2007-07-29 姚学谋先生在我的博文后留言

翟先生;我已多次看过此文,很佩服先生渊博的学识。为弄清唐名相姚崇故宅——伊川石岭村,我曾前往该村调查,但该村没有人知道此事。请教先生,此说源出何处?如去考察,可找那位先生?请指教。谢谢!   ——我的手机:13373969005   邮箱:mcyxm@163.com

 

     最后建议:  为纪念姚崇生活在伊川二十年,建议在万安山姚崇墓园建姚崇塑像或铜像,在白沙石岭村一带选址建立《唐代名相姚崇故居》碑亭。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