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什么要学文科?

刘永谋 原创 | 2021-06-08 04:1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回答这个问题,要深入到教育的根本。


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社会,无论是生存、生活,还是不断进步,都依赖于技术发展。直觉上很容易想到,教育系统应该培养更多的科技专家。但是,随着智能革命的兴起,技术治理进入“智能治理的综合”——各种技术手段被综合于智能平台中——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发和科研工作开始被“移交”给AI


从某种意义上说,AI取代人的智力。AI时代京特所谓的“无用的人”,不仅在体力“弱鸡”,更重要是在智力上更“弱鸡”。随着AI在智力工作领域的快速推进,很多相关工作岗位都可以被AI代替,社会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吗?


比如教师。AI是否正在“革”教师的“命”?慕课、公开课、视频课和线上讲座等,已经给缺乏优质教师资源的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可预见的未来中,虚拟教师加上AI互动教学,肯定会越来越流行。我们还需要那么多教师吗?有人用课堂互动来辩护教师的作用。AI教学中师生互动现在不如人意,可技术上可以逐渐解决,而同学互动未来可以用虚拟实在和全息成像等新技术解决。


比如常规科研工作。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有常规科学与反常科学之分,科研问题对应有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之分。在常规科学阶段,很多常规问题并不需要特别大的创新性,只是在既有理论框架下类似数独游戏的“解谜”活动,因而是可能被AI取代。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试过无数材料,做过6千多次试验。AI时代许多常规科研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完成,肯定又快又好。


于是,问题就来了:AI时代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专家,是为了和AI搞“竞争上岗”吗?有人说,我们得有操纵AI的人。然而,一是操纵AI的人不需要很多,未来AI很多时候可以自己维修自己、自己操纵自己,二是科技专家需求只剩下AI专家,其他的科技专家需求量很小。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果主要不是培养科技专家,AI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呢?有一种说法:我们生下来并不是“人”,要学以成人。这种说法的前半句莫名其妙,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说的清楚: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生下来就是人,但不学习就成不了社会所需要的人。


社会需要什么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技术专家,还是工人和农民?这其实是在回答社会需要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岗位,并不是在回答“需要什么人”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经典观点认为,教育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包括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等,使之摆脱受无意识支配的“黑暗运动”,进入自觉自为、自知自识、自立自强和自尊自爱的“光明运动”中。因此,不管啥时代,我们永远需要教育。


格林兰德认为,技术时代对个人进行教育,使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责任,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他的思考本质上仍然是继续着苏格拉底的思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又遵循客观规律行事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不管是光照,还是发光,每个人都需要“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便是光明。


进一步追问,教育之光究竟是什么光?我认为,本质上它是意义之光。人成其为人,全在于它是意义动物。极少数人吃饱穿暖,生活优渥,却厌世轻生,归根结底是缺乏人生的意义。很多人苦扒苦作,屡受挫折,却斗志昂扬,都是某种信奉的人生意义所支撑。


意义有千万种,想成人,必须得选择、实践和坚守一种。比如说,我赞同人没有什么一致性、普遍的和实在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完全开放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意义赋予。按照我的意义观,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创造以及保持可能性的敞开。


好的人文科学,应该是意义之学。所以,AI时代也要学人文科学。我的意思是,不管学什么专业,每个人都要学习文科知识、修文科课程,并不是说大家高考都选文科专业。实际上,我是反对文理工管专业划分得太过泾渭分明。


学习文史哲和艺术,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意义理论。它们甚至相互冲突,相互诋毁。但是,没有关系。学了文科,知道意义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结合身处的现实社会和经历的现实人生,选择一种或者综合几种,作为你的“光明之路”。这是文科教育最大的价值。除了意义,文科也是一种专业之学、职业之学,文科生也能学到比如能写会说的谋生技能。


当然,并非只有受教育、受文科教育才能找到人生意义。但既然接受教育,学点文科,丰富你的“意义库”,是不是非常重要呢?好的文科教育,才能吸引来更多的人学习。如何能完成“意义之学”的教育目标,这才是技治社会给今天文科教育提出的真正挑战。


前一阵有人热炒“文科误国论”,我的基本观点是:文理比例应当交给社会选择。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学科,需要国家专项“养”起来,多数学科应该由市场和考生来选择:一些没有人学的专业自然会萎缩,而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自然会得到发展。同时,我也承认,当前的文科教育有些过时,尤其是落后于AI时代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AI时代的来临,文科工作者至少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博学转向慎思。AI时代强大的搜索引擎,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彻底过时。文科老师要向苏格拉底学习,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创新性地思考。


第二,专学转向通学。现在总在批评文理隔阂,实际上文科内部如今也是相当隔膜的。大家“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相互轻视。“分科之学”现在已经成为大问题: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文科本来就应该是通学、问题学,学着自然科学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


第三,关注科技发展。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识都谈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寻意义世界呢?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才能面向真实的世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教的东西别人难以信服。


最后,学习技术新工具。既有文科工作者都是在文理分科背景下培养起来的,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AI时代的新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它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该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总之,AI时代大家都要走向文理交融。


AI时代为什么要学文科?这是一个大问题,远非上述所能概括,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思考。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永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