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

方彭君 原创 | 2021-07-04 14:16 | 收藏 | 投票

曾经的尚文路龙门邨之七

                          方彭

                  先生

    添顺里不是有钱人居 住的里弄,一个门号里,底层有前客堂,后厢房灶头间,楼上有亭子间,后厢房,和前客房,六个房间,可住六户人家。有的房内,因人多搭着阁楼,让人爬梯上去睡觉,因为直不起身,只能横着身子进出,唯独先生他家是独门独户的一家人,他家是在四号里,大家一讲四号,就会起敬地称,嗬!四号先生

     先生,在四马路石路的衣装店里,当阿大先生,现在叫经理,是个能干之人。过去有三类阿大,一是资方代理人自己没有资本的,二是参股者,有资本,但也是代理人,还有第三类,是自己出资自当阿大的。先生属第二类,他在店里是有股份,拥有经营管理权。

    先生管着二十多名员工,为这家店撑着舵,他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工作很辛苦,他在店里,面无笑容,那严肃的样子,与在家里完全两张面孔,他自己也说,车子一进尚文路,臉上就显露笑容。            

   石路就是福建路,整条马路都开衣装店,是当时上海著名的衣装专业一条街,房租很贵,但生意很好,想租也租不到。那时衣装店的布局与现在大不一样,店内的三面墙壁,从顶到根,都挂滿了衣服,一套上衫和下裤,挂在一起,长衫也都一件件地展开挂着,有时还在店堂中间,拉绳索再挂几排,顾客来店站着看样,看对了就试穿,不像现在,衣服放在橱窗里,包装得好好的,过去流行的,是裸卖式服务,买卖也爽快,看好就付了钱穿走了

   先生来上海几十年了,但讲话中还留着绍兴乡音,他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他发了财,用金条在添顺里顶了一幢房子,把家安顿好,还把舅妈也搬过来一起住。

   上世纪初,西方正在工业化,商品生产十分发迏,中国成了它们的倾销地,因此国内的许多城市,出现了商业的新业种,如钟表眼镜,仪器,珠宝,时装,新式家俱等,还有银行,錢庄,农产品收购,外贸等新行业,在各地发展起来,浙江特别是宁波地区的浙东商人,有敏锐的眼光,纷纷向各地开拓市场,成了无宁不成市的局面。            在这次商业发展大潮中,有一批人,捞得了第一桶金,但其中也有一些人,因去外地水土不服,又辛勤过度,他们中有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结果死而忘返不能生还,舅妈的儿子,就是属于没发财,还丢命的赴外地创业者,落得舅妈一老一小无法生活。先生伸出援手,把他们接了过来,先生还十分尊重这个老人家,他叫小辈们尊她老舅婆,並专门给她一间房,老舅婆刚来时,逢人总讲;别人家儿子去西安都发财回来,嗨!我家儿子睏着棺材回来,真可怜呀!

     先生是个有经商头脑的人,他为了再扩大生意,在中山南路的十六铺码头,和大达码头之间,觅到一个店面,他发觉两个都是客轮码头,外地来沪和上海去外地的人,必经之地。外地来的,要换一件好衣裳去见人,去外地的,则要穿体面一些,可在乡亲面前显摆。先生瞄准这块宝地,独资开了一家衣装店,他把舅妈的孙子,也是先生的外侄,安排去店里学生意,使祖孙二人生活有了着落。三年滿师后,又提携外侄去当经理,老舅婆的生活也宽裕了。

      我不知,先生对舅妈的照顾是出于什么原因?但就依亲戚关係而论,如此待人,当今社会难觅也。

 

 

 

个人简介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在成都市交通.邮电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60年代后在上海市地震局工作,从事地震科普創作,80年代在上海市財贸办.商业委员会工作,主要从事商业管理和商业理论研究,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商业規划和商业課题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