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27):介休·张壁古堡

赵峰 原创 | 2021-08-21 22:57 | 收藏 | 投票

 山西古建之旅(27):介休·张壁古堡

2021-07-09

今天坐火车去介休。主要是去看祆(xian,音“显”)神楼和张壁古堡。原先是准备到介休之后先在市里转转,看看祆神楼以及其他古建筑,第二天再去张壁古堡。到站前发现,张壁古堡在介休站东南十公里,有公交车可到达,直接从火车站过去要方便一些。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坐到最后一站张壁古堡的,除了我,还有一位买半票的大学生。我临时在网上买的门票,67元,比现场买便宜8元。下车前问了问司机,最后一班车五点半。

张壁古堡是一座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的袖珍城堡,面积只有0.12平方公里,有城堡,地道,庙宇,民居,有多处古建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的建筑遵循中国传统星象和堪舆理念,地面布局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张”和“壁”就是二十八星宿之二。张壁古堡坐落在大山一侧,南,东,北三面靠山,西面临渊。有南北两座堡门,中间是一条红蓝色条石通道,通道两侧各有三条和四条巷道。景区入口在南堡门。

南堡门有一道石墙,墙上有门楼,下面是砖券的门洞。正对着门洞是关公庙,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南而朝北。关帝庙门口蹲着两只相对而坐龇牙咧嘴的石狮子,滑稽而可爱;门头是蓝底金字的“大勇夫子”的横匾。进入院子,正对大门的是关帝庙正殿。这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关帝庙,由前后相连的三座建筑构成;最后面是正殿,单檐硬山顶;中间是献殿,卷棚顶;最前面是抱厦,歇山顶。抱厦四角翘起,形态活跃;正殿则方方正正,四平八稳。大殿内供奉的关公,既不骑马,也不读书,也不戴帘帽,而是正襟危坐,发号施令的样子。殿内墙上有壁画,讲的是关老爷一生的传奇经历。正殿左右还有两座小殿,不知是不是另外两位财神赵公明和比干,一位凶神恶煞,另一位则文质彬彬。一对虔诚的夫妇,每到一尊神像前都要叩拜。

关帝庙右手一座院子,背靠古堡一面的一楼是砖券的窑洞,原先这里是观音堂。神龛中供奉着一尊铸铁佛像。据说文革中红卫兵捣毁泥塑观音像,想不到泥胎里面裹着的是铁铸的佛像。窑洞顶上有燕子窝,母燕衔食回来喂小燕,小燕唧唧喳喳迎接。

出关帝庙,进入南堡门。门楼上有庙宇,等会儿返回来再看。门洞下的石板路蓝幽幽光亮亮的,是经千年磨砺的结果。斜下坡是古堡的主道,红色蓝色石块铺就,叫红顺街。红顺街从南堡门到北堡门,仅三百米。路边有经商的门面,只有三四家开着门,经营土特产。游人不多,生意不好。接近北堡门,街心有“槐抱柳”。原先有六株千年古槐,对应天上南斗六星。1947年经历战火,五株被毁,仅余一株,六十年前,古槐怀中长出一株柳树。二树根部相连,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槐抱柳东侧石阶上有老汉卖土特产,有酸枣做的枣泥糕,尝一尝又酸又甜,说好我返回的时候再买。

继续往北。通道尽头有城墙,有砖券的拱门。城墙上头有庙宇,雕梁画栋,庙宇左右前方各有一亭子,屋檐高悬,四角凌空,像枝头的大鸟。门洞内黑乎乎的,尽头是个洞窟,里面站着个武士;武士做作揖状,面前有个案子。右转,进入一个院子。正面是北堡门,东侧是高墙,西侧是寺庙,这个院子应该相当于瓮城。出北堡门。一侧是夯土的高墙,一侧是峡谷,堡门用红砖砌就,十来米高的样子,顶部有垛口。

又转身进入古堡。右手上三级台阶,是二郎庙的庙门。大门前一对石狮子,小巧玲珑,稚气可爱,其中一只的双腿不见了。门前的下马石,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给人历经沧桑的感觉。进门左前方是二郎神庙,始建于五代,现为清乾隆年间重建。二郎谐音“二拦”,建此庙有祈求拦截洪水的意愿。二郎神庙上下两层,一楼是五开间的窑洞式建筑,有门廊,现在辟作张壁古堡博物馆,展示古堡历史风貌,文物古迹。门廊中有石碑,记载乾隆年间重修二郎庙的事宜。廊下有石碑,驮碑的赑屃像是不堪重负的样子,龇牙咧嘴的。两侧有台阶上二楼,北侧门头有“别有天”,南侧门头有“思无邪”。二楼是单檐硬山顶建筑,正脊上有楼阁式脊刹。这座二郎庙供奉的似乎不是二郎神杨戬,而是曾经建立北汉政权的刘崇。二郎庙对面有古戏台,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从二郎庙院子左侧有台阶可以上到北堡门上,门楼里是吕祖祠。沿吕祖祠门前通道往前,相当于走过瓮城东侧城墙,来到面向南边背对二郎庙的一排三座寺庙跟前。左边是“空王行祠”。空王佛俗名田志超,陕西凤翔人,是汉地最早成佛的大师,在介休绵山坐化成真。这座供奉空王佛的殿宇,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空王行祠单檐悬山顶结构,筒瓦覆顶,蓝色琉璃剪边。正脊两端是复杂的琉璃龙造型,中间是繁复的宝珠型脊刹,正脊两侧也是复杂的神兽花卉的琉璃装饰,正脊上面还有四位骑神兽的神人。垂脊上有四神兽,末端是神色严峻的端坐的神人。在我此次山西之行目前看过的琉璃装饰中,这座建筑是最繁复的。空王行祠正面三开间,檐下有廊道。廊下有两通蓝色琉璃碑,一通记录空王佛求佛成真的经历;一通记载修建空王行祠的经历。碑身通体饰孔雀蓝釉,存世罕见,堪称稀世珍宝。

空王行祠东侧,三座祠庙的中间,是真武殿,重建于嘉庆十三年(1803年)。真武殿正坐在通往瓮城的通道上面,正对着红顺街以及最南端的关帝庙。真武殿比空王行祠高出一米左右,也前出一米左右。单檐硬山顶,筒瓦覆顶,琉璃剪边。脊刹与空王行祠一样繁缛而华丽,鸱吻要简洁一些。正脊侧面没有装饰,只在上端有三组骑马的神人。垂脊侧面也无装饰,上端有二神兽。垂脊尾端是骑鸡的仙人。面阔三间,檐下有廊道。额枋和雀替的木雕都非常细腻,精美。真武殿的东侧还有一座观音殿,没有廊道,退后几米,也低一些,简单朴素一些。

真武殿前方左右各有两座小亭,端坐在门洞顶上,红砖砌墙,四根支撑。单檐歇山顶,精美的琉璃装饰。从里面看,梁枋上文字,记载修建庙宇过程中人们的捐献。这是观赏古堡风景的最佳地点。景区游人很少,我在这些殿宇参观的时候,几乎都是一人独享风景。凉风习习,我一人坐在城头欣赏这古堡的风景,甚是惬意。

从真武殿前面的“城墙”上往南走。穿过一座门楼,就到槐抱柳。很奇怪,手持金刚杵的韦陀塑像被悬在空中。不过,下面有两米左右的净空,通过没问题。楼内两侧有四大天王,还在彩绘中,用围布围着。回头朝上一看,弥勒佛也悬在空中。楼内四周墙壁上,绘制着一组组佛教故事。

走出门楼,遇到一位穿工作服的中年男子。问他这是什么建筑,他说是兴隆寺的天王殿。确实是天王殿,有弥勒佛,韦陀,四大天王。可是,为什么弥勒佛和韦陀要悬在空中呢?

说来真是奇巧的很。这位师傅姓段,来自平遥,一位古建专家,从事张壁古堡修复工作中的泥塑和彩绘工作,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工艺监督。他说,二郎庙以及兴隆寺的泥塑和彩绘主要是由他完成的。我刚才看到的二郎庙主殿泥塑及彩绘,就来自他的手笔。

段先生说,原先兴隆寺山门没有弥勒佛。重修设计的时候,考虑增加弥勒佛,但山门空间不够。增加弥勒佛就会失去通道。于是他想到将弥勒佛悬塑到空中。他说,很多细节是在工作过程中想到的。比如现在看到的弥勒佛的宝座底部是荷叶形状。最初只是出于结构和支撑的作用这样设计,想不到建造出来之后还体现了佛教的意味。段先生打开手机,仔细给我介绍泥塑制作的工艺流程,钢架-木架-泥塑-彩绘。现在,悬塑和壁画都已经完成,正在给天王上彩绘。

段师傅还给我看了他在霍州文庙的作品,很为自己的作品自豪。段师傅还给我讲了这山门壁画的佛教故事的内容,讲了自己设计及绘制这些彩塑的设想。段师傅的这些彩绘确实精致,生动,传神,很能体现个性。段师傅对自己的作品和工作都很满意,很自豪;还说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并且流传后世的艺术品,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段师傅还说,他原先是学漆器的,他的师傅是工艺大师,所画的一只猫就要值10万元。段师傅后来因为各地对泥塑和彩绘工作的大量需要,就转行做了这一行。不过,技术基础都是一样的。

我问他现在带多少徒弟,有没有将自己的技术传承下去。段师傅有些泄气,说现在不带徒弟了。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学东西,只想挣快钱。干活总是讲条件,总是急于求成。还说,以前他做徒弟的时候,求着师傅教技术;现在的年轻人,要师傅求着他学技术。

段师傅说,他现在六十多,有外孙了。也不想那么拼,干几年就回家休息了。真是一点看不出来,我以为他才五十多,比我还小。

聊了二十多分钟,我们才告别。

出兴隆寺山门,到槐抱柳边上找卖土特产的老哥买了一块酸枣糕,形状像砖块,不过不是很重。

“槐抱柳”南边有个高台,上面有个“影子测时”的设置。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及现代天文知识,每个节气,不同时辰,不同影子的方位,对应不同的现代时间。我按照提示的方法,果然测出与手机显示完全相同的时间。

走了几条巷道,参观了几个院子,然后沿着红顺街,又走到南门。

南门洞东侧有个院子。进门左手是“可罕王祠”,右手是古戏台。可罕王祠始建年代不详,碑文记载重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殿内中梁上有延祐元年(1314年)重建字样。大殿呈单檐硬山顶形式,顶覆筒瓦,不施琉璃;正脊中央有楼阁型脊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的可罕王似有胡人相,又有东魏高欢,隋末刘武周,隋朝杨琼等说法。正对着可罕王祠,院子南头是古戏台。古戏台始建于元代,是古堡现存最早之木构。

古戏台一侧有阶梯可以上到南堡门门洞之上。门洞上方正中央有“西方圣境”殿。西方圣境殿始建年份不详,重建于康熙年间。西方圣境殿呈单檐歇山顶,顶覆筒瓦,中间有黄色琉璃菱形聚锦,黄色琉璃剪边。正脊上两端的鸱尾是嘶吼的金龙,正脊中央是繁复的脊刹,正脊两侧有复杂的装饰,上端还有神人和神兽。西方圣境的屋顶装饰差不多跟空王行祠一样华丽复杂,只是整体规模小一些。殿内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四面墙上是悬塑的西方圣境;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形象,呼之欲出。

西方圣境东侧有二层的魁星阁。顶上是六角攒尖顶形式。一层供魁星,二层供文昌君。上二层,可一览古堡全景。

返回可罕王祠院子。院子东侧有平房,有地道入口。张壁古堡地道据说建于十六国时代。何人组织建造,出于什么目的,至今还没结论。地道全长十公里多,共有三层。走入地道,因为不适应光线变化,一开始有些恍惚。地道内气温比外面低了不少,空气有些沉闷。地道两侧,不时出现各种各样功能的窟室,养马的,存放粮食的,养伤兵的,关俘虏的,指挥作战的,还有诱敌深入的。不时出现岔洞,一旦误入可能会迷路。不过,按照指示路牌走就不会有问题。有水井从地面伸下来,又从这层地道伸到下一层地道。地道设计很复杂,有很强的隐蔽功能和作战功能。出口处有地道原样展示。原来地道有三米来高,两米多宽,可以跑马。现在的地道仅一人多高,仅容一人通行,是为了安全作了加固。

转了二十来分钟,从古堡西侧悬崖边的出口出来,又转入古堡巷道。有一个二进的院子,是共产党地下时代的联络站。一侧的耳房,卧室一侧靠墙有衣柜。打开衣柜,是地道入口。我走进去看看,下面不远处有铁栏拦住。

又进入一个院子,有面塑的展示。介休是寒食习俗的来源,与介子推有关。在张壁古堡有做面塑的风俗。将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状挂在门楣上,叫做“子推燕”。

又到一家门头有“盛世缘崖柏”招牌的院子,女主人热情邀请我参观核桃油压榨。使用机器压榨和过滤,五斤核桃可以炸出一斤油。老板说,张壁古堡一带盛产核桃。因为核桃便宜,就榨油来卖。两台机器一共二万五千元。核桃油一斤三十五元。我尝了一下,没有涩味或其他怪味,用来做凉菜应该不错。我买了两斤,加十元快递费让老板娘帮我快递回去。

十二点进入张壁古堡,三点半离开。三个半小时的游览收获不少。

四点钟坐上回介休的公交车,五点到达我预定的酒店。

介休张壁古堡利用体验价值:AAAA

           图一,关帝庙

 

图二,红顺街

图三,槐抱柳

图四,真武殿下门洞

图五,北门瓮城

图六,二郎庙

图七,空王行祠

图八,空王行祠脊刹

图九,空王行祠垂脊装饰

图十,空王行祠蓝色琉璃碑

图十一,真武殿

图十二,真武殿正脊上的武士骑马

图十三,真武殿前的亭子

图十四,悬塑的韦陀

图十五,悬塑的弥勒佛

图十六,天象坛

图十七,果然是十四点

图十八,元代戏台

图十九,可汗庙

图二十,地道

图二十一,伪装成衣柜的地道入口

图二十二,核桃榨油机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