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日(2):保国寺

赵峰 原创 | 2022-01-19 15:24 | 收藏 | 投票

 宁波三日(2):保国寺

2021-10-30

今天计划去两个地方,保国寺和慈城古城。

我所住酒店的早餐外包给一家叫做来必堡的中式快餐店,从酒店领票去就餐。快餐店在柳汀街上。我去的时候还早,没开门。沿柳汀街往前不远就是月湖,柳汀街将月湖景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我上次来宁波,参观完天一阁之后,匆匆忙忙走马观花逛了逛月湖北部区域。这次到南区看看。一路匆匆走过,看到镇明岭庙,花果园庙,杨宅,袁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木名木。一时兴趣盎然,决定专门安排时间来好好看看。尤其对花果园庙产生兴趣,看介绍说,是宋朝宰相史浩的家庙。

赶回来必堡吃早餐。店内已经热气腾腾,顾客盈门。吃的东西很多,各种面食,蒸菜,炒菜,汤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我要了包子,菜粥,鸡蛋,混沌,炒面。我的票卷是18元的,我要的东西值19元。我正说要再扫1元,收银员说算了,不麻烦了。食物品种多,有营养,味道好;服务员有耐心,有热情,动作麻利。晚饭也可以在这里解决。昨晚入住之后得知店内不提供早餐,还想过今天要换酒店。这样的餐食我非常满意,所以就不换酒店了。

本来到保国寺和慈城古城都有公交车的,我想赶时间多跑几个地方,就准备打车。到保国寺20来公里,DD快车30多元,拼车的话15元。很快就拼成了,那位拼友目的地顺路,不远。司机老李,黑龙江人,因大姨子嫁到宁波北仑港,2005年全家过来投靠。东北经济不行,没有多少工作机会。以前在老家,一年的农活只干几个月,大部分时间闲着。老李到宁波,先在工厂上班,收入不错。后来就自己买车,开起了DD。现在,儿子工作了,老婆也有工作,一家三口,人人都挣钱。说起来,老李对东北老家的一切都不满意,对发达地区宁波的一切都满意。他说东北经济不行,一是人不勤快,做事没效率,脑子不灵活;二是当官的腐败,心黑,做什么的都要从老百姓头上弄钱。他说在宁波办事,都是公事公办,照章办事,干脆利落,明明白白的。在东北就不这样,屁大的事情,正当该办的事情,必须找人,不找人不好使。到处托人,请客送礼,还不一定办得了。我还没见过一个东北人对自己的家乡这样不待见的。

半个多小时到达保国寺景区门口,就在灵山脚下。路边一块巨大的卧石,上书着“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保国寺现在不是宗教场所,没有僧人,没有香火。保国寺古建是建国后由古建筑学家莫宗江先生的学生们在考古调查中意外发现的,当时就没有僧人,没有香火。修复之后也只是作为古建筑加以保护。

扫码,关注,购票入园,门票20元。我问值守的男子这里是不是山门,他说山门还在山上,还得走半个小时。又说前面机器可以扫码取地图。我试了三次没有成功,他就到柜台后面给我取了一张。

我八点十几分入园,游人还不多。

进门上坡,连续的台阶;路边有古樟,竹林,六角小亭;亭子后面有山泉,瀑布。左侧山包之上有小院,叫叠锦台。有居高临下的廊道,供休息,可观景。

过叠锦台,又上一段台阶,眼前一片空敞,迎面就是保国寺山门。保国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山门迎上山道路,略朝东南,是一排三组单檐建筑,硬山顶,山墙呈卷棚状。中间开三门,中门门头上有“天下第一山”匾,是书法家沙孟海的手迹。两次间白墙黑瓦,只开窗,正面不开门。再外面是白色墙面的八字屏。月台之下有水泥建造的“国保碑”。保国寺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天王殿在左前方。因为山门略朝东南,并不正对着天王殿。天王殿坐落在高台之上,重檐歇山顶,四角略微翘起。黑色板瓦覆顶,屋脊没有繁琐装饰。门楣上“保国寺”三个金色大字端庄,苍劲,豪迈。天王殿虽是清代建筑,却不像一般清代建筑那样繁复和做作。

天王殿前有两座经幢,都是唐代的遗留。东经幢保存比较完好,基座上有四位负重的力士。西经幢没了盘盖。经幢上还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应该是介绍寺院重修的经历。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在没有佛像,不设香火,而是开辟成展馆,展示保国寺的历史。东汉永平年间(25-75年),骠骑将军张意曾在此隐居。张将军乐善好施,普济乡民,深受爱戴。后来,当地民众在此建寺纪念张将军,就有了最初的“灵山寺”。寺内大殿前面还有据说是当初留下的“骠骑井”。唐武宗灭法(842-845年)期间,灵山寺被毁。唐末重建,唐僖宗赐名为“保国寺”。北宋时再次重建,扩建,形成山门-净土池-佛殿-法堂的结构。民国期间,又在法堂后修建藏经楼。现在的保国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布局着天王殿,净土池,大殿,大悲阁,藏经楼,依山而建,逐层抬升;西侧还布局着一系列的展厅,展示古建相关的知识文化。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年间所建。一般天王殿弥勒佛呆的位置,现在放置着大显示屏,循环放映介绍保国寺历史的动画。两侧四大天王呆的地方,以木板刻画的形式,配上文字,展示保国寺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

出天王殿,门口有水池,叫“净土池”。这是宋代寺院的标配,可能是用来放生的,现在里面游动着金鱼。净土池东西的围墙上嵌着两通石碑,记载保国寺重修事宜。东边一通字迹还清楚,是明嘉靖时期的;西边一通已经模糊,看不清年代。

净土池后面高台之上,就是保国寺大殿。大殿前面的月台没有树木,可以一览无余。我之前在电视上多次看过保国寺,印象中还算壮观。近距离来看,算不上雄伟,外观也并不俊美。

保国寺大殿是重檐歇山顶形式,顶覆筒瓦,面阔五间。屋脊比较短,坡度比较大,屋角翘起比较明显。最神奇的是两重檐之间挨得很近,不到一米。

进入殿内。现在来看,保国寺是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原先的结构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清朝康熙年间加了一重檐,前后左右各加了一排柱子,加了两间。据说,一是为了保护内部结构,二是为了扩展内部的礼佛空间。

跨过门槛。迎面是佛台,上面空空如也。站在佛台前,抬头看,有黑底金字的大匾,上书“精进院”,这是宋代以来这座大殿的名称。大匾之上有一大一小三个藻井。据说,保国寺藻井制作属于大木作工艺,而一般藻井属于小木作工艺,这是保国寺大殿藻井的特殊之处。我理解的大木作和小木作,是用料大小的不同。确实,相比于我之前看过的那些藻井,保国寺大殿的藻井用的是大块木料,看起来气势恢宏。两侧的小藻井由中柱、檐柱及补间斗拱支撑起,檐柱上的柱头斗拱及补间的斗拱都有好几层。小藻井并不在补间斗拱的正上方,而是在靠里的位置,显得不够对称。这种不对称其实是保证结构功能的需要,而且左右两个小藻井整体上是对称的。檐柱内侧四十五度角的斗拱以及小藻井四角的斗拱,像三根虾须向上支撑,叫做“虾须拱”。据说,这是保国寺独一无二的工艺。在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讲过这种工艺,但目前实例仅见于这里。殿内斗拱非常复杂,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保国寺大殿俗称无梁殿,可能是“无量殿”之误。站在地面上确实看不到大梁,那是因为被藻井及平暗遮住了。

再注意观察殿内柱子。除了最后一排是方柱之外,其他都是瓜棱柱,佛台前的两柱尤其粗大。瓜棱柱的做法,中间用四根柱子绑在一起,两头用榫卯固定,再在外面包上四块外侧有弧度的厚木板。这种做法,是因为缺乏足够粗大的木料。也有一种观点,说建筑用材有规制,地方寺院不能用一等大木,就只能采取这种巧妙方法。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前排的金柱(在增加第二重檐之前是檐柱)有明显的卷杀,其他柱子没有这种情况。另外,所有柱子都有侧角,向中央倾斜,不过侧角大小各有不同。侧角的做法,是为了稳定,也为了美观。

一直在殿内仰着头看斗拱,藻井,脖子都仰酸了。出来看看钟鼓楼。西边的鼓楼开着门,可以参观。鼓楼是全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嘉庆年间建造。鼓楼二层,内置一面大鼓。从鼓楼窗户朝东看出去,大殿的翘角更加明显,屋顶坡度更大。还有很特别的一点,屋顶上不怎么长草,几乎是光溜溜的。

休息一会儿,又进入大殿。先前一进来,发现地上石板上有水迹,应该是因为湿度大而返潮。过了一个小时,已经有阳光射进殿内,石板上还是潮湿的。这说明,保国寺大殿的空气湿度确实很大。关于古代木构建筑为什么在北方如山西保存很多而南方很少,一个解释说因为北方空气干燥而南方空气湿润。可保国寺的空气湿度很大为什么还能将这些木构保存千年,我看到的一个解释说,即使空气潮湿,只要湿度稳定,也有利于木构的保存。保国寺空气的湿度常年维持在70%,是适于木构保存的。据说,这也解释了保国寺的其他几个特别之处。

据说,保国寺有几件怪异之事,一是无蚊虫,蜘蛛;二是无飞鸟;三是无积尘。确实没有蚊虫和蜘蛛,偌大殿宇,角角落落,看不到一处蛛网。确实是无积尘,我用指头在佛台上擦了擦,没有一点灰土。不仅殿内无飞鸟,我刚才从鼓楼窗户望过来,大殿顶上没飞鸟,也没鸟粪痕迹。我看过各种解释。湿度大可以部分解释无蛛网,对其他几项似乎解释不通。其他说法可以解释其中某项,也是不能全面解释。这些谜团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揭示。

我最有兴趣的还是大殿的斗拱,藻井,梁柱。我虽然不懂建筑,还是能欣赏古建之美。听一听导游的讲解,听一听内行的游客的评说,还是很有收获。

保国寺大殿进深大于面阔,是纵向的长方形。大殿面积并不大,大概就二百来平方。大殿建筑确实精美,而且颇具特色。我在里面反反复复,走来走去,看了一个多小时,意犹未尽。

从后面出大殿,上几级台阶,进入下一进院落。正面是大悲阁,东西是厢楼。东厢楼是鲁班和德祐禅师的事迹介绍。德祐禅师在北宋祥符年间主持修复了保国寺大殿。西厢楼介绍喻浩和辛文凯的事迹,他们都是古代的建筑规划大师,其中喻浩是古代建筑专著《木经》的作者。

大悲阁可以说是保国寺大殿的说明书,以文字,图片,模型,视频等形式介绍大殿的建筑结构,工艺特点,还有知识性的电子互动小游戏。我就是在大悲阁的介绍中了解到“虾须拱”的形式,特点,了解到柱子的卷杀,侧角特点的。看了大悲阁的文字及图片介绍,又返回大殿观看实物,会有很好的理解和收获。我就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文字、图片介绍与实物紧密的结合,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介绍古建的方式。

出大悲阁,上几级台阶,前面是藏经楼。一楼有录像厅,循环播放纪录片。讲保国寺的历史,建筑结构及其特点,讲历史上宁波与日本的交往,讲保国寺建筑对日本佛教建筑的影响。节目内容丰富,技术应用精湛。两排座位,坐满二十来人,后面还有站着看的。有父母带着孩子,有年轻夫妇或情侣,大家安安静静看着,注意力非常集中。录像厅一侧还有展厅,展示国内几所大学对保国寺建筑研究的成果,包括温度,湿度,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藏经楼是保国寺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后一座建筑。左转,西侧还有一系列展厅,介绍古建相关的知识文化。第一个展厅,展示我国十二世纪之前的木构建筑的模型。看到好几处我去看过的建筑,感觉很亲切。我暑假在山西看过的最美建筑之一是平遥的镇国寺,它的大屋顶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太美好。这里模型做得不是很好,整体高了一些,屋顶不是很平缓和宽大,显示不出五代时期北方建筑的豪迈。有一张表格,列出四十八处我国现存十二世纪以前的木构建筑,数了数我才去过十二处。看起来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最有意思的一个展厅,展示的是传统的木工工具,斧子,锯子,刨子,凿子,锛子,尺子,墨斗等等。刨子有几十种,凿子也有几十种。年轻人看着很神奇,他们都没听说这些东西。我少年时候家里盖房子,经常在木工现场玩,这些东西都很熟悉。

又到大殿转了一圈,依依不舍离开。将古建筑办成了博物馆,办成了学校,应该最好的保护,最好的传承。我为宁波市的这种做法点赞。

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古建之旅。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