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之楚王获萍实的真相(上)

文武 原创 | 2022-02-15 22:28 | 收藏 | 投票

 

 

 

在地方文史方面,杨岐山地区有两个问题极为重要,但是却一直被当地人所忽视!

 

第一个问题是:楚王获萍实,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是在萍实桥,而是在萍实里,也就是今天的杨岐山地区。

 

第二个问题是:隋炀帝本人,是否在杨岐山地区,开展过宗教祭祀活动?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隋炀帝确实在杨岐山地区,开展过宗教祭祀活动。

 

我一直为当地人,感到深深的遗憾,人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历史问题,都能够有着千奇百怪的不同意见,然而,对于这两个问题,尽管存在种种证据,人们却为什么视而不见呢?且还要忽视这些证据而坚持固守荒诞的旧观念呢?

 

“皇帝怎么会到我们这?”

 

这就是他们的反驳意见。

 

楚昭王能来,韩愈能来,隋炀帝为何不能来?

 

孔子家语是一本伪书!

 

这也是他们的反驳意见。

 

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早已经证明其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今天的学术界所重视,而这些反驳者,却还固守着疑古派的狂言乱语。

 

1

 

二十年前,在杨岐山上曾经有一个老头,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老头的爷爷那一辈,有个远近闻名的懒汉,不想种田,想到山上去当和尚,但是却没有被接收。

 

寺院的和尚,给他出了一个题目,来考一考他。

 

和尚说:萍实是在萍实里被发现的一种类似脐橙的水果。楚王获萍实,就是在萍实里(包括今天的桐木镇、鸡冠山乡、杨岐乡等地,也就是杨岐山地区)。书上对萍实的描述,是唯霸者获之。也就是说:只有能够称霸中华大地的霸主,才能够获得这种水果。但是楚王在获得萍实不久,就死掉了。楚王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萍实到底有用没用?

 

懒汉回答说:既然人都死了,这萍实当然没用。

 

寺里的和尚听到他的回答,就对他说:本来,按理来说,我们受了当地人的香火,当地人要到寺里来当和尚,我们是理当接收的。但是,我们不能误人子弟,对于那些不适合当和尚的人,我们也不会允许他来这当和尚。

 

这可以视为杨岐派的一个禅宗公案了。

 

将萍实的典故引入禅宗思想,文献中也有: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宋代: 释惟一

杨岐栗棘蓬,吞著碍喉咙。

东山铁馂馅,浑仑苦磝磝。

诸人若要省力,不如参一个平实。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

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小师惠林师孙法济请赞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我过去,就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觉得即便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也可以去研究宗教文化。但是,后来我产生了一种怀疑。我认为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面对有神论的世界观的时候,会出现理解方面的障碍,因为他所用的,是一种无神论的思维方式。

 

在无神论的世界观里,在无神论的思维方式下,萍实是无用的。反之,萍实是有用的。

 

2

 

要理解这一则公案的重要性,必须详细谈谈萍实的故事。

 

《夜航船》 卷十六 植物部:“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孔子家语》:【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萍水草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昭明文选 > 卷五》:【家语曰:楚昭王渡江,得物如斗,入王舟中,王怪之,使问孔子。孔子曰:此为萍实,可剖而食之,其甘如蜜。唯王者能获此吉祥也。云先时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甘如蜜。】

《樊川文集 > 正文•第十三》:【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古人所谓的斗,应当是一种舀水的器具,或者是一种做饭时方便取米的器具。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被日常使用的器具,所以,制作这样一种器具的材料,能很方便的取得,很可能就是竹筒截取而成。所谓的大如斗,其实就是竹筒大小,也就是拳头大小。

 

也有的版本,在谈到楚王获萍实这件事的时侯,所形容的萍实,是大如拳,拳头的拳。如:

 

《孔子集语.卷十一》:【《说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诸国皆水,齐独以安。孔子归,弟子请问。孔子曰:“异哉!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拳,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儿又有两两相牵,屈一足而跳,曰:‘天将大雨,商羊起舞。’今齐获之,亦其应也。夫谣之后,未尝不有应随者也。”故圣人非独守道而已也,睹物记也,即得其应矣。】

《說苑.卷第十八》:【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觸王舟,止於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其後齊有飛鳥一足來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又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溝渠,天將大雨。」於是如之,天果大雨,諸國皆水,齊獨以安。孔子歸,弟子請問,孔子曰:「異時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應也。兒又有兩兩相牽,屈一足而跳,曰:天將大雨,商羊起舞。今齊獲之,亦其應也。夫謠之後,未嘗不有應隨者也,故聖人非獨守道而已也,睹物記也,即得其應矣。」】

 

综上所述,和尚说:萍实是在萍实里被发现的一种类似脐橙的水果。与书上所说,是相符合的。

 

3

 

楚王获萍实,就是在萍实里,在杨岐山地区。对此,我也是相信的。楚王之所以要来萍实里,是为了猎鹿。

 

现在的杨岐山地区,鹿类已经灭绝!有没有证据证明,鹿山在古代曾经存在鹿类呢?确实有证据,有古文献为证:

 

《五灯会元.卷第三》:“杨岐甄叔禅师袁州杨岐山甄叔禅师,上堂:“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销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象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执。禅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呈起数珠,月罔措。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某甲参见石头来。曰:见石头得何意旨?师指庭前鹿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渠侬得自由。唐元和十五年归寂,荼毗获舍利七百粒,于东峰下建塔。”

 

鹿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的通称。我国所产种类很多,有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麋鹿、驼鹿、驯鹿、獐等。杨岐山地区在春秋时代及其之前,至少存在麒麟、水鹿等多种鹿类。

 

水鹿(学名:Rusa unicolor)。成年雄鹿体高130 厘米左右,体长130140 厘米,体重200250 千克。雌鹿较矮小。水鹿性机警,善奔跑。喜群居。在早晨、傍晚和夜晚活动,白天休息。喜水,常活动于水边,喜欢在水边觅食,以草、果实、树叶和嫩芽为食。夏天好在山溪中沐浴,故名水鹿。

 

《管子》:【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什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人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于居外,女子居涂。隰朋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钱五倍,是楚强也。”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春秋时代,楚国曾经盛产鹿。这是记载于《管子》的史实。但世人不知情的却是,杨岐山,并非原名漉山,而是鹿山。古人以音通假。

 

4

 

楚昭王来到萍实里,还有着当地的楚昭王庙,作为证据之一。

 

《楚昭王庙诗》

唐代韩愈题

邱坟满目衣冠尺,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祀楚王。

毫无疑问的是,楚昭王曾经来到鹿山猎鹿。这便成为另一个文化史上极为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缘起。

 

楚昭王获萍实于萍实桥的说法,很可能是杨吴时代几个不识字的兵痞搞出来的历史错误,谬种流传千年,应予纠正。

 

萍实,其实就是个类似脐橙的已灭绝的野果,成熟后外观黄红,口感甘甜,应是在萍实里,即现今的杨岐山地区,由楚昭王偶然得到的。

 

既言止于舟中,说明舟不高,此所谓王舟,非王专用,非王所有,仅临时性的载王之舟,是王所搭载的地方上的小舟。之所以大怪之,其实是王之常情,是因王者安保常态之中的异常状况。

 

杨岐山古称鹿山,名含逐鹿中原之意,而萍实,古代的说法,只有天下霸主才能得到。鹿山之名,即是发现萍实之地为鸡冠山的证据之一。

 

萍实里,现代汉语的意思,等于就是说:发现萍实的那小地方。

 

5

 

讲到这里,我想,我已经将相关萍实的历史问题讲的很清楚了。

 

联系到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则公案,今天的人,多半是无神论者,自然不承认什么萍实,觉得荒诞。但是,古代的人呢?他们也会觉得荒诞?当然不会。他们会深信不疑!

 

编订《诗经》的孔子,是春秋时代影响力高度国际化的公众知识分子,自从到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老子那儿镀金之后,就更加的增添了其学术光环的光辉和无可质疑的权威性。遇到各种疑难,就连一国君主,都难免要虚心求教于孔子。在那个时代,所谓知识,是被数量极少的一小撮知识分子,秘密掌握着的。老子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孔子也是一个。

 

当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就连子路都开始冷嘲热讽起老师来了:“君子亦有穷乎?”还有另一个,更过分:“子贡色作。”那个时候,是谁救下了孔子?是楚昭王。“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古语云,痛打落水狗!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可是,楚昭王,贵为强国一国之君,不但要兴师动众的救下落难的孔子。还要以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一样广阔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一齐赏赐给孔子。

 

“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如果不是因为楚国大臣的反对,孔子就成为春秋时代的一个国家君主了。这年秋天,楚昭王就死了。63岁的孔子,看到器重自己的人没了,也就只好离开了楚国。

 

这可是记载在中华史学名著《史记》上面的史实。

 

回看《孔子家语》中那一段有关孔子和楚昭王的交往的记载,其所说明的正是:孔子是因何成为了楚昭王的高层智囊?

 

孔子到底对于楚国有何功劳?楚昭王到底为何要如此器重和赏赐孔子?孔子的一个马屁就差点换来七百里封地?可以肯定的是,事实真相,绝不仅仅是一个马屁的问题。楚昭王绝不是那种以七百里封地换一个马屁的昏君。

 

哪怕即将死去,楚昭王仍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只有在无神论的世界观里,你死了才是你死了。而在有神论的世界观里,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无论是楚昭王,还是后来赶到杨岐山地区的花炮祖师隋炀帝,他们在有神论的世界观里,在神论的思维方式下,对于萍实的意义,都是深信不疑的。

文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读书,写作,如此而已。
每日关注 更多
文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