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定义(新版)

张建民 原创 | 2023-04-30 14:30 | 收藏 | 投票

  哲学的定义

  什么是哲学?我在研究哲学的历史、完善哲学的概念、解决哲学的问题、创新哲学的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和回答了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制定了一个能够贯通古今中外各种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们研究事物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的认识思维活动,是能够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一、哲学是人们研究事物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的认识思维活动

  1、古希腊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哲学家们认为哲学是研究万物本体的认识思维活动。他们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众多可感觉的实体事物中抽取出一种具有普遍性质的事物作为万物的本体,并且用这个本体去说明和解释天地万物。泰勒斯说:大地浮在水上,宇宙充满了灵魂。万物产生于水,最终又复归于水。毕达哥拉斯说:“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爱智慧者生来寻求真理。”1“数是事物的模型,事物之产生,效(imitation)之于数。万物都是(匠人仿效)数产生出来的。数产生了点,点产生了面,面产生了体,体产生了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四种元素产生了万物。”2 巴门尼德认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认识思维活动;哲学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另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以‘非存在’为对象。真理之路能够获得‘存在’的必然性知识,意见之路只能获得‘非存在’的偶然性意见。存在是一,非存在是多,‘存在’与‘思想’同一。‘存在’是神造出来的事物模型。匠人只有依据神造的模型才能够制造出器物。柏拉图说:哲学是对真理的洞见。哲学家是对真理情有独钟的人,只有研究和论证事物本身(床本身、美本身、正义本身)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哲学家。3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或者真理的认识思维活动;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眼睛所看到的慕本事物(质料 恩多斯)组成的慕本世界;另一个是心灵所看到的原本事物(形式 意第亚)组成的原本世界。理念事物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性能,众多可感觉的慕本事物都是宇宙的创造者通过分有和模仿原本事物(理念)产生出来的。

  我经过认真地研究后发现:泰勒斯所说的水、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数、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它们都是指同一种存在于人脑中与存在于环境中的众多实体事物具有原因和结果、本体和末体关系的意念事物,而不是指与存在于环境中的众多实体事物具有一般事物和具体事物、种事物和属事物关系的概念事物。因为概念事物是原因事物和结果事物、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当概念事物作为人脑认识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事物时,它是具有原因和产生者的末体事物。当概念事物作为人脑认识思维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所依据的原因事物时,它是具有结果和被产生者的本体事物。作为结果事物或者末体事物的概念不能脱离环境中的实体事物单独存在,它与环境中的实体事物具有一般事物和具体事物的关系。作为原因事物或者本体事物的意念能够脱离环境中的实体事物单独存在,它与环境中的实体事物具有原因事物和结果事物、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的关系。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具有主宰和产生万物性能的水、火、始基,匠人制造器物所模仿的事物模型,具有产生慕本事物性能的原本事物,它们只能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在人脑从环境中发现或者产生实体事物的过程中,作为认识行为所依据先验概念、先验逻辑发挥主导认识活动的作用,具有本体事物性能的意念事物。从人类认识思维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概念不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所以它只是潜能,而不是实现。只有当人类认识活动产生的概念作为人类认识事物活动的依据或者法则发挥作用时,它就会由不具有主动和创造性能的概念转化为具有主宰和创造性能的意念,由潜能事物转化为实现事物。

  2、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人都主张,研究最初原因和本源可以称之为智慧。所以很清楚,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因与原理的科学”。4亚里士多德在研究了众多哲学家关于事物本体的各种观点后发现,可感事物包含的质料(第二实体),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存在于人脑中,与环境中的实体事物相互对应的形式(概念)都会随着可感个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它们不是个体事物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只有存在于个体事物之外、不包含物质、具有致动和实现的性能、类似于欲望与理性的作用才是事物的最初原因、第一原理、本源或者本体。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智慧或者最高学术的研究对象不是个别实体事物,因为个体事物的普遍性质、物质或者质料会随着个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它不是永恒的事物。所以我们需要假定有某些脱离各个可感个体的事物,而我们这门学术所研究的正是这些事物。在可感觉的本体之外是否需要假设一个可分离的本体,抑或就将可感觉的本体看作是智慧所关切的实在事物,这一般是难言的。因为,我们似乎在寻觅另一类本体,而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是否在事物自身以外另有不属于可感觉事物的独立存在——假如真有这样一些本体相应于可感事物,却又是脱离它们的,那么这又得询问哪些种类的可感觉的本体才会有这些相应的本体?何以人们会假设人与马较之其他动物或一般生物更该有这样相应的本体?另一方面,制造一系列与可感觉并可灭坏的本体相等数目的永恒本体,似乎是无可赞赏的。但是,若说我们所求的原理不能从实事实物分离开来,那么,还有哪一个名词较物质为更可称道?可是物质只是潜能并不是实现。较之物质,似乎应取形式或形状为更重要的原理;但形式是可灭坏的,那么能够独立自在的本体是完全没有的,然而这是悖解的,因为这样的原理殊应实际存在,而大部分有造诣的思想家所当作实是而一致追索的恰正是这些;苟无某些永恒存在的实是,这宇宙又何以立其秩序?世上倘确有我们现在所求的这样性质的本体和原理。而且这是贯通可灭坏与不可灭坏事物的唯一原理,那么问题又得转到何以有些事物落入了永恒的原理,另一些落入可灭坏原理之中?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承认世上有两个原理,其一应用于灭坏事物,另一则应用于永恒事物,我们亦得有所疑难,这两原理是否均属永恒?5“我们即便像信奉通式的人们一样假设有永恒本体,若不让这些永恒本体具有致动和致变的原理,这还是无益的和不够的;即便在通式以外再建立一个本体仍还不够;因为这若不发生作用,世上就无动变。又,即便这已能作用,若其怎是为潜能,这仍不够;潜能既不必永远成为实事,世上仍还不能有永恒运动。所以必须有这样一个原理,其要义即实现。又,这些本体必无物质;世上若有任何永恒事物,这些永恒事物就该是这样,那么,它们必须是实现,”。“于是,这里就得有某些不息或常动的事物,其动程为圆形;这不仅在理论上如此,事实上也如此。所以第一天必须是永恒的。也必须有致使运转的事物。既然动与被动之事物为间在事物,这就必须有某些致动而不被动的永恒事物,这永恒事物为本体亦为实现。欲望与理性之为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方式。”6

  我经过认真的研究后发现,亚里士多德所寻找的能够贯通可灭坏事物(实体)和不可灭坏事物(观念),没有物质能够致动和实现它物、类似于欲望与理性的作用的第一原理,是人类从环境中发现实体事物和在人脑中产生观念事物的认识思维活动。因为只有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才具有从环境中发现易朽坏的实体事物和在人脑中产生永恒的观念事物的创造能力,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是天地万物得以形成和产生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7

  3、哲学等同于本体论,等同于形而上学。古希腊的哲学家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研究有形事物的内容编在一起称之为《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研究可感事物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的内容编辑成册称之为《在物理学诸卷之后》。根据意大利的学者劳尔·克拉充在2003年对Ontology这个拉丁语词来源的考证,德国学者雅各布· 路哈特在1606年之前用希腊语词On(即Being 本体)的复数形式on to即Beings和logos(认识、理解、研究)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拉丁语新词Ontology(本体论),并在1606年出版的《经院哲学的八个要素》中加以使用。德国经院学者鲁道夫· 郭克兰扭1613年把Ontology作为一个新词收录到他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中。8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用‘本体’这个中国汉语复合词作为译名翻译了西方哲学所追求的最初原因、真理、本源,并且把德国学者构建的Ontology这个拉丁语词翻译为‘本体论’。日本明治时代的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形而上者”作为中国汉语的译名翻译了拉丁语中的“on to(Beings)本体”一词,用“形而上学”作为中国汉语的译名翻译了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本体论”。因为形而上者等同于没有形体的事物——道,形而下者等同于有形体的事物——器。所以形而上学等同于研究无形体事物的道学,形而下学等同于研究有形体事物的器学。

  4、十七世纪爱尔兰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指出:哲学是研究以人心的活动和人心活动的法则作为表现形式的人性的认识思维活动。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9休谟在 《人类理解研究》中说:“对人心的各种活动进行分类和识别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好的哲学可以发现人心的活动是受什么秘密的机栝或原则所促动的。我们纵然只能贡献出一幅心理的地图来,只能把人心的个别部分和能力描绘出来而不能再前进一步,那至少也有几分使我们满意了。这种科学愈明了,而一切自命为有学问懂哲学的人们如果不知道它,那他们就愈可鄙了。我们猜想人心的各种动作和原则是相互依靠的,而且这些原则又可以还源于一种更概括更普遍的原则。我们知道要以充分的细心和注意来从事这种研究,乃是一种必要的事情。这种目的如果是人类理解所能达到的,则它终究会幸运地被我们获得。”10

  5、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对理解的研究是愉快而且有用的,理解既然使人高出于其余一切有感觉的生物,并且使人对这些生物占到上风,加以统治,因此,理解这个题目确乎是值得研究的。只就理解的高贵性来讲,我们亦可以研究它。理解就如同眼睛似的,它一面虽然可以使我们观察并知觉别的一切事物,可是它却不注意自己。因此,它如果想抽身旁观,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是需要一些艺术和辛苦的。但是在这个研究的道路上不论有什么困难,而且不论有什么东西使我们陷于暗中摸索,不得究竟,可是我确乎相信,我们对自己心灵所能采取的任何看法以及我们对理解所能看到的全部知识,不但会使人愉快,而且在探求别的事物时,也会在指导自己的思想方面给我们很大方便。11

  6、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西·谢林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认知本身或认知一般。十八世纪的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说: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说:哲学是一种反思,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哲学家的哲学思考乃是对思想的思想,亦即思想与思想的对话。12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考察。二十世纪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我们主张‘存在’是哲学真正的和唯一的主题。仅当我们领会了‘存在’,我们才能领会‘存在者’。13

  7、1870年日本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在写作讲演笔记《百学连环》时,创造出了一个其含义等于希腊文中智慧一词的汉字新词——哲学。西周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这个新词作为中文译名翻译了源于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智慧)的英语单词philosophy(本体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在编写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时收录了西周创造的哲学一词,从此哲学作为西方拉丁语言中智慧一词的汉语译名被日本学者广泛地接受。中国学者黄遵宪在1887年撰写《日本国志》介绍东京大学的学科设置时,使用了哲学这个译名。蔡元培是最早接受和引进哲学这个译名的学者之一,他说自己“丁戊之间(1897年至1898年),乃治哲学。”梁启超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期间,先后创办了鼓吹改良、反对革命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他在这两个中文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介绍西方哲学和政治学说的文章。从此以后哲学这个译名成了中文报刊上的常用词,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逐渐得到通行。14

  二、哲学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出了本体事物

  1、什么是本体事物?具有主宰和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人、神、道、心 、学等等是本体事物。

  本体的定义:本体是具有主宰和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的统一体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与具有名称、界限、最初原因、真理的天地万物(末体事物)对立统一的事物。15

  人是意念和行为组成的统一体。意念和行为是人的两种具体存在形式。人是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人的一半是本体事物,人的另一半是末体事物。本体之人存在于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之中,末体之人存在于具有负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之中。意念是以空间作为规定的物体,行为是以时间作为规定的事情。时间和空间既是本体之人具有的存在形式,也是末体之人具有的存在形式。

  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具有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人脑的认识思维活动和人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人脑的认识思维活动具有从环境中发现实体事物和在于人脑中产生观念事物的创造能力,它是各种实体事物和各种观念事物得以形成、缘起、产生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人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完善人的生活环境、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能力,它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初原因、真理、本体。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性能。人的意念具体表现为人脑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和人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法则。生存发展是人生来具有的最原初、最基本的意念。人的认识思维规律和社会实践法则是人的生存发展意念的具体存在形式。人的生存发展意念不但具有主宰人脑认识思维活动和人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能,而且还具有主宰人体、社会、环境、万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性能,它是天地、万物、人体和社会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最初原因、真理和本体。

  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开启的逻各斯(logos)本体论哲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智慧)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言说)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罗格斯。

  据当代西方哲学家奥格登和理查兹考证,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逻各斯’这个词。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万物生灭的尺度和根据。据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考证,希腊语中的逻各斯这个词具有言说、解释、说明和规律、理性、智慧等多种含义。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是逻各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同基督耶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亚历山大的裴洛认为:希腊哲学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同根异枝,希腊哲学文化中的‘逻各斯’和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道’是同一个事物。裴洛说:逻各斯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的中介;上帝的智慧是内在的逻各斯,上帝的言说是外在的逻各斯。在约翰福音(新约圣经)开头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的话语 。在犹太基督教看来,上帝是以言说创造世界的。上帝的言说是具有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行为的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旧约《圣经·创世纪》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什么是外在的逻各斯?外在的逻各斯是具有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行为——言说存在的本体事物。什么是内在的逻各斯?内在的罗格斯是具有主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智慧存在的本体事物。

  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哲学,发现了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事物自身、至善)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善的型两种实在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宇宙的创造者(得穆革 Demiurgos)。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借蒂迈欧之口阐述了他的模仿创世论。蒂迈欧说:这个世界究竟是永恒存在、没有开端的呢,还是被创造出来的、有开端的呢?我的回答是,它是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有形体。因为,凡是可感的东西,一切可以被意见和感官把握的事物,都存在于一个过程中,而且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肯定过,凡是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必定有被创造的原因。但是,要找出这位宇宙之父或者宇宙的创造者是一件难事,即使我们能够找到他,也难以把他告诉所有人。然而,我们必须要问这个和宇宙有关的问题,这位工匠在创造宇宙时所用的是什么样的模型,是永恒不变的模型还是被造出来的模型?如果这个宇宙确实是美的,而且这位创造者又是善的,那么他显然一定会注视那永恒者,倘若不是这样,那么他所注视的模型必然是被造出来的。但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创造主必定注视那永恒者,因为这个宇宙是一切被造物中最美的,而在一切原因者,创造主是最善的。既然以这种方式被创造出来,这个宇宙就被创造为理性和心灵可以把握的这种样式,他必定是不变的、具有必然性。如果这些前提不假,那么这个宇宙是某个东西的影像,是完全必然的。就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位创造者为什么要造出这个生成的世界。(因为)他是善的,没有一位善者会对任何东西产生嫉妒;没有嫉妒,他就希望一切都要尽可能的像他自己。这就是最真实意义上的创世的极源和宇宙的起源,而在这方面我们应当相信聪明人的证词。16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发表的蜡版说和鸟笼说,研讨和回答了关于理念或者灵魂看见的东西的来源问题。柏拉图说:“假定人人心里都有一块性质优劣不等的蜡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赐予的。感觉知觉,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迹,如打印一般。”17 “前以蜡版,兹以鸟笼,比方心地。幼时此笼尚空,随后纳鸟其中。(以鸟可喻各种各类的知识)或成群,或独栖而随处飞跃。”柏拉图在谈到知觉的来源时直截了当地说:“我成知觉者,必是对某物的知觉者,因知觉不能对无物而起”。他还把物称为施者,把人称为受者,他指出:物与我,施者与受者,无论存在或变为,必是彼此相对相关(同上第48)。他强调说,人们从现实世界获得知觉后,还必须通过心灵对知觉的“统摄”作用,才能把握“一切物之共性(恩多斯)(同上第79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目力’认识(感性认识),它可分为‘实在之物’和‘物之肖像’两个小部分。另一种是‘智力’认识(理性认识),它也可分为‘假定’与‘真理’两个小部分。柏拉图指出:人们的整个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在之物到物之肖像、到假定(即数学)、到真理的过程,即由见解而进真理的过程18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关于善的型是光、是知识和真理的最初原因、来源和产生者的对话。苏格拉底说:那么你必须说把真理赋予知识对象的这个实在和使认知者拥有认识能力的这个实在就是善的型,你必须把它当作知识和迄今为止所知的一切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好的,但是善的型比它们更美好,你这样想才是对的。至于知识和真理,你绝对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善,就好比我们刚才在比喻中提到光很像太阳的视力,但绝不能认为光就是太阳。因此,我们在这里把知识和真理比作它们的相似物是可以的,但若将它们视为善就不对了。善的领地和所作所为具有更高的荣耀。格劳孔说:“如果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而且比二者更加美好,那么你所说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东西啊!因为你肯定不认为善就是快乐。”19 苏格拉底说:“同样你会说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那里得到可知性,而且从善那里得到它们的存在和本质,但是善本身不是本质,而是比本质更有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格劳孔说:“天哪,没有比这更高的夸张了”20“但不管怎么说,我在梦境中感到善的型乃是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东西,也是最难看到的东西,一旦善的型被我们最后看到了,他一定会向我们指出下述结论:它确实是一切正义的、美好的事物的原因,它在可见世界里产生了光,是光的创造者,而它本身在可知世界里就是真理和理性的真正源泉,凡是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合乎理性行事的人,一定看见过‘善的型’。21 

  4、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哲学发现了本体不含有物质,脱离可感的事物、具有致动和实现他物的性能,具有意念(欲望)和行为(作用)两种存在形式。亚里士多德说:因为个体事物包含的普遍性质、物质或者质料会随着个体事物的生灭而生灭,它不是永恒的事物。所以我们需要假定有某些脱离各个可感的事物,而我们这门学术所研究的正是这些事物。若说我们所求的原理不能从实事实物分离开来,那么,还有哪一个名词较物质为更可称道?可是物质只是潜能并不是实现。较之物质,似乎应取形式或形状为更重要的原理;但形式是可灭坏的,那么能够独立自在的本体是完全没有的,然而这是悖解的,因为这样的原理殊应实际存在,而大部分有造诣的思想家所当作实是而一致追索的恰正是这些;苟无某些永恒存在的实是,这宇宙又何以立其秩序?世上倘确有我们现在所求的这样性质的本体和原理。而且这是贯通可灭坏与不可灭坏事物的唯一原理,那么问题又得转到何以有些事物落入了永恒的原理,另一些落入可灭坏原理之中?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承认世上有两个原理,其一应用于灭坏事物,另一则应用于永恒事物,我们亦得有所疑难,这两原理是否均属永恒?我们即便像信奉通式的人们一样假设有永恒本体,若不让这些永恒本体具有致动和致变的原理,这还是无益的和不够的;即便在通式以外再建立一个本体仍还不够;因为这若不发生作用,世上就无动变。又,即便这已能作用,若其怎是为潜能,这仍不够;潜能既不必永远成为实事,世上仍还不能有永恒运动。所以必须有这样一个原理,其要义即实现。又,这些本体必无物质;世上若有任何永恒事物,这些永恒事物就该是这样,那么,它们必须是实现。于是,这里就得有某些不息或常动的事物,其动程为圆形;这不仅在理论上如此,事实上也如此。所以第一天必须是永恒的。也必须有致使运转的事物。既然动与被动之事物为间在事物,这就必须有某些致动而不被动的永恒事物,这永恒事物为本体亦为实现。欲望与理性之为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方式。22 

  5、 西方的基督教的神本体论哲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上帝。

  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亲那里去。23 道路、真理和生命是造物主——上帝的具体存在形式,造物主、上帝、本体存在于道路、真理、生命之中,存在于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圣灵、圣经)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圣子、救赎、创物、造人)之中。道路、真理、生命与造物主、上帝、本体具有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基督教哲学所说的上帝是具有创造和主宰天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的统一体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

  6、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的道本体论哲学,发现了具有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无名)和行为(有名)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24其中的“有”是不及物动词,当“有”活用为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名词宾语‘名’时,就具有了主语表述的事物使名词宾语表述的事物有所运动的含义。“有名”即使“名”有。“有名”就是人通过观察、判断、界定、冠名的行为使万物从混沌中被界定、彰显、产生出来的认识思维活动。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普遍掌握了“物名之而成,谓之而然”的知识。庄子《齐物论第二章》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5译成现代汉语语是: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造成的,事物是由于人们对它的言说、界定和称谓而产生出来成为现存事物。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无”是万物之母“有名”的母亲。老子认为,具有正价值的意念——无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有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根据。《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的语句。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开始走向衰老,这叫做处在极点的物已经不再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就会在短时间内结束生命。老子这句话中言说的“道”是有关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和必然性的“规律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语句。这些语句翻译成现代语就是:特别聪慧的人闻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或必然趋势后,就会积极地依照规律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一般的人闻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或必然趋势后,有时会依照规律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有时不会依照规律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不聪慧的人闻知别人述说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或必然趋势后,就会大声嘲笑,因为不被下士嘲笑的所谓必然性不足以被称为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26老子这些语句中言说的“道”,是具有主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的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27 道之为(创造)物,惟恍惟惚;28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29《大宗师》以上老子和庄子所说的‘道’都是指具有创造万物和自身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人依据先验的概念从环境中发现实体事物行为的形式存在的本体之道。东郭子向庄子问道: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30老子和庄子这里所说的‘道’是具有主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的形式存在的‘本体之道’。

  7、发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哲学发现了具有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缘起、实相。

  中国隋代的佛学家慧远法师把起源于印度大陆的佛学理论划分为缘起论和实相论两类。释迦牟尼通过学习、研究和醒悟破除了当时盛行的梵天创世说,创立了缘起本体论。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缘起。缘起是具有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性能的本体事物。缘起论是研究缘起这个本体事物的哲学认识思维活动。缘起论和实相论是佛学本体论的一掌两面。缘起论侧重研究以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存在的本体事物。实相论侧重于研究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存在的本体事物。在佛陀创立的缘起论的基础上,后来的传承者建立了业感缘起论、赖耶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和六大缘起论。

  印度小乘佛教的业感缘起论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行善、消恶。佛学经典《俱舍论》:有情众生的生死流转皆由众生的业因所生起。众生的心灵活动是意业,众生的身体行为是身业,众生的口舌言说是口业。‘业’具有造成众生苦乐和生死流转的能力——业力,众生的意业、身业、口业是众生苦乐和生死流转的原因或业因。众生的苦乐和生死流转是业因产生的结果或报应。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众生只有悟知了业因感召果报的佛学原理,改变偏执起惑的认识思维,多造善业、少造恶业才能从思想困惑和身体受苦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才能实现寂静涅槃的美好愿望。

  印度大乘佛教的赖耶缘起论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赖耶。赖耶也称为阿赖耶识,赖耶作为外来语的中国汉语音译名称,它指人从环境中发现诸法和在人脑中产生知识的认识活动。瑜伽行派作为印度大乘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关于赖耶缘起这个本体事物的唯识学。唯识学认为:诸法是‘识’表现出来的无常、无我的事物,识是诸法或万相得以生成或产生的原因、根据或来源。唯识无境,一切唯识所变,一切唯识所现。中国唐初名僧玄奘大师倡导的唯识缘起论指出:唯识无境;万法唯识;世间的一切事物分为我和法两大类,我和法皆无自性,它们是‘八识’产生的见分和相分。‘八识’是我和法得以产生的原因或根据。‘八识’分为三种:了别境识、未那识和阿赖耶识。了别境识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是人从环境中发现实体事物和在人脑中产生观念事物的认识事物活动。未那识是执着于我,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大烦恼的意念。阿赖耶识是具有主宰和产生万物的性能,以了别境识(认识)和未那识(思维)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阿赖耶识藏有世间一切法的种子,此种子遇缘则生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染种子,其后再遇缘则更生现行,自现行又熏染种子,如此辗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无尽。种子遇缘生起的‘现行’是具有先天知识的心灵发现或产生诸法的认识思维活动。阿赖耶识所藏有的种子是人的认识思维活动所先天具有的知识或概念。现行熏染种子是指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和完善人类认识思维活动所依据的先天知识这种事情或现象。

  中国佛学的真如缘起论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如来藏心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真如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什么是真如?真如是包含如来藏心(认识规律、种子、先天知识),由无明所启动的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大乘起信论》指出:虽然阿赖耶识为产生一切现象的原因或根据,但是溯其根源则为含藏于阿赖耶识或者‘真如’之中的如来藏心和起动真如的无明。阿赖耶识或真如是诸法得以生成的原因或根据,如来藏心和无明是启动真如或阿赖耶识的原因或根据。诸法是藏有如来藏心的真如由无明之缘起动后所产生的结果事物。如来藏心是以真如或赖耶识为载体、融合在真如这个行为本体事物之中的意念本体事物。如来藏心是含藏于人类认识思维活动中的法则、规律或知识要素。启动真如的无明之缘是每个生物始终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或自然倾向。心灵藏有的先天知识和认识能力是认识活动得以发生的内部原因,刺激主体感官的外部环境是引发主体认识活动的外部原因。

  中国佛教的华严宗开启的法界缘起理论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理法界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事法界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法界。法界缘起论是研究以理法界和事法界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的认识思维活动。法界缘起论提出:理法和事法两者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一法与一切法、理法和事法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理法和事法互为对方缘起、产生或存在的基础、根据或原因。法界缘起论在哲学史上发现和描述了理法和事法、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两种本体事物圆融无碍的对立统一关系。

  8、中国魏晋时期王弼开创的玄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无名(意念)和无形(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无。王弼把老子发现的具有主宰和创造天地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之道’称为‘无’或者‘本’,把天地万物称为‘有’或者“末”,提出了名教本于‘无为’、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思想观点。王弼说:建立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情的社会应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因为“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31

  9、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理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气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心。当时的思想家们围绕着理、气、心三者何谓万物的根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气者认为气(创造者)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气。主理者认为理(主宰者)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理。主心者认为心(气和理的统一体)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心。这种激烈争论的情况说明,争论者当时并没有完全发现理、气、心三位一体,理和气是个别具体的心,心是一般抽象的理或气。

  程颢和程颐的理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命、理、性、心四种具体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理。程颐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程颐在《答杨时书》和《遗书》中阐述了‘理一分殊’思想观点。“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32 明末清初时期的哲学家方以智发现了具有产生万物性能的本体事物——心。方以智说:“盈天地间皆物也,器固物也,心一物也。” “天地一物也,心一物也,唯心能通天地万物,知其原,即尽其性矣。” 参见《物理小识·总论》方以智在他晚年写作的《东西均》中反复强调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观点。他说“世上无非物,物因心生。”《东西均·尽心篇》“通言之,则偏满者性,即偏满者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译诸名》“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万物俱在此公心中。”

  10、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确定了理性先天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要素,考查了知识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确定了理性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做出了判断和规定。康德指出:纯粹理性批判的真正课题就包含在这个问题之中: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虽然认为在可感事物后面存在着一个本体事物——自在之物,但是他却在结果事物(可感事物)和原因事物(自在之物)之间划下了一条鸿沟,提出了人的认识永远也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错误思想观点。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二律背反”的认识论问题。随着哲学的进步和发展,二律背反的认识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和回答。具有主宰和创造各种事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已经被哲学完全地发现和产生了出来。

  11、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主体)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实体)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绝对精神。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言中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真实的东西理解为实体,而且同样要把它理解为主体。33如果一个东西真的是实体的话,那么这个实体只不过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绝对精神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绝对精神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表现形式。

  12、西方现代的认识论哲学发现了具有主宰和产生知识事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理性认识、经验认识

  法国的唯理论哲学家在认真考察和分析了数学推理的前提、基础和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数学推理是一种普遍有效的认识方法,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或知识。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先分析后综合,哲学认识要遵循四个原则:绝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把每一个考察的问题分析为细小的部分,知道可以圆满解决问题的程度;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认识;把一切情况尽量地列举出来。笛卡尔用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个不可怀疑的第一原则,确立了上帝是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的思想观念,然后用综合的方法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途径,去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他指出知识的推导和构建必须在经过分析确定的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进行。

  经验论哲学发现了具有产生知识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经验认识。苏格兰的经验论哲学家大卫·休莫以人性(求知)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探索和解答人心活动的本质、种类、起源、内容、原则、因果问题作为内容,以实验推理作为方法,以贡献出一幅人类心理的地图,贯通秉持真确事理和新奇说法的各派哲学、摧毁那些保护迷信的荒谬哲学的基础作为梦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哲学活动。他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创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怀疑主义的哲学理论大厦。休谟认为‘知性’或‘理解’是心灵获取和加工感觉材料生产观念知识的认识活动或观念活动。知性或理解具有自己的范围、能力、原因、对象和结果。知性、理解或观念活动具有发现对象事物、产生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能力,是观念知识得以产生的原因或来源。

  三、哲学是能够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出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哲学与其他分门别类的各种‘学’都是人们研究个别对象事物的认识思维活动,都是具有主宰和创造个体事物性能的本体事物。本体是哲学和其他各种‘学’共同具有的种概念或者种性。哲学和其他各种学的研究对象和产生结果的差别,是哲学和其他各种学分别具有的属概念差。哲学和其他分门别类的各种学都是具有发现和产生个体事物性能的个别具体的本体事物。因为哲学不但以哲学以外分门别类的各种学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且还以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所以哲学不但发现和产生了分门别类的各种学这些具体形式的本体事物,而且还发现和产生了哲学自身这个具体形式的本体事物。

  哲学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出了具有主宰和创造万物的性能,以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和具有正价值的行为两种形式存在的本体事物,还发现和产生出了具有最初原因、真理、本体、名称、界限、规定,以环境中的实体事物和人脑中的观念事物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以环境中的实体和人脑中的观念组成的统一体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末体事物。哲学在发现和产生了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的基础上,确立了世界是本体事物和末体事物组成的事物统一体这个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在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理论。

  哲学作为本体事物具有两种具体的存在形式:一种是具有正价值的意念——哲学精神;另一种是具有正价值的行为——哲学实践。什么是哲学的精神?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辩证思维、追求真理、开放包容、学以成人是哲学具有的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包含: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贵和尚中、中庸之道;辩证思维、对立统一;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什么是哲学的实践?提出、研究、解决和回答与本体事物有关的各种问题是哲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 著《名哲言行录》徐开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八卷第八节。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形而上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第19页

  3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第五卷》《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一章 3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一章 262页-263页

  6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二章303页—— 305页

  7价值网张建民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8俞吾金 《究竟是谁创造了onto apologia这个拉丁名词》新浪网俞吾金的博客

  9 英大卫·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一页

  10 英大卫·休谟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第5页。11 英约翰·洛克 《人类理解论》谭善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2 德国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 1982年中译本版第14页

  13 德国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 2022年5月版第12页

  14 中国陈启伟 “哲学译名考”《哲学译丛》2001年第三期

  15 中国张建民 《本体的定义》价值网张建民职业日志

  16 希腊柏拉图 《蒂迈欧篇》

  17 希腊柏拉图 《泰阿泰德·智术之师》第19页

  18 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第六章 第115一116页,第七章第13页。

  19 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第七章第507页——514页

  20 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21 《圣经》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22 中国老子《道德经·五十五章》

  25 引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6 引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27注《大宗师》

  28《庄子·知北游》

  29 王弼《老子指归》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30 中国庄子 《大宗师》

  31 王弼《老子指归》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32 中国 程颐 《答杨过书》

  33 德国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第10页

张建民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出生地:河南省开封市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